原文恕删
先自报棋力,n年前网棋1D,n年没下了。
我认为围棋的问题在"可近性太低",比赛的多寡、学棋地点我觉得都相对次要。
要解决围棋可近性太低,要能对下面两个问题给出答案:
1.如何让一般人更有机会下一盘棋。
2.要如何让看不懂棋的人,也能参与棋局。
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向成人围棋推广13路棋盘,还有参照NBA对篮球的发展。
#如何让一般人更有机会下一盘棋
这个问题普遍的等价问题有三
a.好好下一盘棋要花3-5小时左右,一手10秒的快棋一盘也要1小时,成年人难负担
b.如果一手10秒,非常有可能被狂电,总是当炮灰应该很少人会继续享受其中
c.围棋入门太高,定石书一本1500页,中盘功杀再加1000页,离开学生时代几乎无法入门
而思考的突破点在篮球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有个假设:围棋如果想发展成产业,推广的客群是成人不是幼童
只有成年人才能拿得出钱消费,只有成年人才能稳定产业。
回到篮球:莫忘一场正规篮球赛是5打5 + 40/48分钟
很多人都打过篮球,但打过正规球赛的可能只有其他30%,那其他70%的人呢?
在打3vs3吧!
所以我就在想,围棋能不能有一个像33的东西,当然有,就是13路棋盘
但最大的根本不同是:33被定位成一般人的休闲,时间多再打全场
13路棋盘却被当成儿童进19路棋盘前的过渡,下13路好像永远不是围棋一样
所以我认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把13路的形象重新定位成一般民众的休闲,而非儿戏
一盘棋慢点1小时,快点20分钟,定式相对少很多,中盘发展也简明不少
围棋对一般人的可近性会大大提升
#如何让更多人能参与围棋
围棋毕竟是硬性的智力比赛,一场正式比赛就算快棋也要3小时,而且还看不懂
围棋要推广需要更多软性的东西,一样参考nba对篮球的推广。
a.需要软性的周边商品,例如篮球为球星设计的专属球鞋,好像穿上就会很强一样
围棋也需要软性的周边商品:棋士专属扇、名局海报(当成艺术品收藏)、棋士卡 *注
b.职业棋士需要更多社会形象。以前棋士都窝在棋院下棋,棋院可以考虑让棋士走入人群
办"棋院care"之类的,比如提供偏乡关怀,拿出薪水/奖金的10%关怀乡村儿童学业发展
顺便教他们下围棋 (围棋成本比篮球低太多了)
c.大力强化围棋跟一般生活的关系。
一般大众可以很轻易的把"打球→身体健康"连在一起
身体健康很重要,所以就算不当职业球员,我还是可以花很多时间打球,因此获得健康
围棋也需要跟一些类似的东西连结:例如,
(1)学棋可以强化大脑发展,学业成绩/社会成就 >>没学棋的小孩
部当职业棋士,围棋的逻辑也可以当软件工程师、围棋的创造力也可以当设计师
(2)学棋可以活化大脑,延缓退化,要知道照顾智力退化老年人的成本如天高
(3)渐渐的,需要一些社会有发言声量的人,表示他们有在下围棋
围棋本身的社会形象提升,它不再是其他娱乐的替代品,而是一个人的身分加值
最佳例子是前清大校长沈君山
有了以上发展,围棋会是一个更成熟的产业
退休的棋士会有更多生活保障,例如当老师甚至专职的播报员,在事后解说对局
让过长的专家对局,也可以让一般人在20分钟内大致了解精妙
软性的周边商品会带来商机,更保障职业棋士的生活
而社会形象的提升,在会让家长更有动机让孩子/自己去学棋
(不会再老被酸只看薪水选工作,因为薪水真的很重要)
注*当然此时,就会开始有了偶像化的趋势,例如上面那篇说古力很帅的
老实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吧,是一种对围棋发展的"交换"就是了
以上是我的想法,但我不知道谁可以实践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