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国文界掀起古今之争,
支持白话文的一方认为白话文易表达且易理解,
但我个人认为,中文白话文是非常松散的语言,
有时候并不易于理解,甚至导致误会,
追根究柢,原因在于白话文过于“意合”(相较于英文的“形合”)
PS 这是语言学的术语,不懂也没关系。
举例来说:
1 晚餐吃牛排。 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一定能懂这句话,
也不认为这句话有什么大问题。
但仔细看,究竟是谁吃了牛排? 是“晚餐”吗?
2 我们晚餐吃牛排。 这句话告诉你谁吃了牛排:我们。
但再仔细看,我们和“晚餐”是什么关系?
(或者问:我们称呼为“晚餐”?)
若用英文表达同样意思,
这句话应该是这样:
3 我们吃牛排当作晚餐。 We had steak for dinner.
英文清楚告诉你:
谁? 我们
做了什么? 吃牛排
为什么? 当晚餐
这样的说法完全没有语意模糊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有必要讲得那么拗口吗?
用第1句表达不是很简单?
没错,很拗口,而且有违于我们说中文的习惯,
但当你想进一步把时间地点等更多资讯加进去这句话时,
你会发现英文表达方式反而比较方便:
4 We had steak for dinner in the restaurant yesterday.
此时英文已经无法直译成中文了:
a.我们吃牛排当晚餐在这家餐厅昨天。(不是正常的中文)
改用比较顺口的表达方式:
b.昨天我们晚餐在这家餐厅吃牛排。
c.昨天我们在这家餐厅用晚餐,我们吃牛排。
几个问题点:
(1)中文主词“我们”和动词“吃牛排”被一串字隔开了,
这会产生理解上的负担。
*英文的主词和动词通常紧紧相连,
只有需要特别强调某些资讯时才会改变字词顺序。
白话文是否增加了主词和动词之间的间隔?
我认为这是白话文的缺点之一:松散。
(2)中文的“主要”资讯和“次要”资讯不易分辨,
这也会产生理解上的负担。
*英文把主要资讯放在最主要的位置,
通常就是以“主词+动词”形成的句首。
其他次要资讯就像是尾巴一样挂在后面,
(如上例,“我们吃牛排”就是最主要的资讯。)
白话文是否让“主要”和“次要”更加难辨?
当无关紧要的资讯比重要资讯更占篇幅时,
由于无法透过字词顺序分辨“主要”和“次要”,
读者对重要资讯的解读会受到干扰。
另外一个例子:
5 上周末,趁著国庆连假,除了80岁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以外,
我们全家到米其林一星主厨开的法式餐厅吃晚餐,
我们吃了三分熟的牛排,刀子切下去时血水流出令我印象深刻。
我的解读:“刀子切下去时血水流出”是作者最想传达的资讯,
(如果发文在脸书上,作者甚至会拍照上传给大家看)
作者不是要告诉你上周末是国庆连假、老奶奶行动不便,
也不会要你只注意到米其林主厨法式餐厅、三分熟牛排,
作者最在意的/最想和读者分享是“刀子切下去时血水流出”。
但前面一长串的铺陈都是次要资讯,说完之后才迟迟带入重点。
这是从小到大国文老师教我的写作模式。
在白话文的时代,铺陈往往很长,读者要花更多时间抓重点,
有时甚至抓不到,所以需要国文老师来教白话文。但与其教学生
读懂白话文,不如教学生写易懂的白话文,减少白话文的缺点,
(如松散、模糊),这样不是比较好吗?
我依自己的理解把例5翻成英文:
6 Juice flew out the moment I cut into my steak. That was
impressive. I enjoyed it medium-rare and so did my whole
family, except Grandma, who wasn't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