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揭秘世界名校如何挑学生:分数不是"硬通货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5-07-15 19:13:06
揭秘世界名校如何挑学生:分数不是"硬通货"
http://edu.people.com.cn/n/2015/0715/c1006-27305041.html
原标题:他们挑选这样的学生
  根据高考改革方案,大学招生录取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改革试点中被赋予越来越大的
权重,这也意味着,高校将逐渐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需要尽快“学会招生”。那么
,怎样扭转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从“招分”转向“招人”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让我们放眼海外,看看世界一流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编 者
  学生:不能光靠书本上那点东西来决定自己的未来,要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过完这个暑假,18岁的刘帆柯就要成为哈佛今年的新生了。
  来自辽宁沈阳的刘帆柯,高中是在美国读的。“刚到美国时,正是选举季,我看到
很多在街头招摇的小旗和海报,特别好奇,就开始研究美国政治。”刘帆柯说。功夫不
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刘帆柯争取到了去联邦众议员赵美心办公室、南加州众议员办公
室和洛杉矶市长办公室实习的机会。于是,每天下午2时40分放学后,他都收拾行装前去
实习,接电话、接案子,一坚持就是几年。
  “我发现,华人之所以在美国的声音太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票率低。”刘帆柯
说。于是,他和朋友推出短片《投票的力量》,“我用动作、特效、舞蹈等时尚元素,
吸引年轻人的注意,鼓励亚裔青年选民踊跃投票。”最终,这个视频的点击率超过13万
次,并被当地主流媒体关注。刘帆柯说,他决定在哈佛期间继续研究政治学。
  在深圳中学就读的女孩黄郝,刚刚收到一封颇为暖心的录取通知书:“我们知道了
你帮助农民把菜卖到城里的项目,欢迎来到这里,斯坦福是美国最大的农场。”原来,
黄郝在课余时间,和同学发起一项名为“社区支持农业”的公益模式,即城里人向农民
预付菜款,农民种出蔬菜后送货给城里人。经过一年努力,发展了几十个客户。
  “我觉得不能闷在房间里,光靠书本上那点东西来决定自己的未来。”黄郝有点不
好意思地说,“就想逼着自己去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事情。”黄郝掰著指头告诉记者,她
在华南农业大学的课题组研究过兰花培育,在芝加哥大学的夏令营研究过传染病,在深
圳博物馆担任过近两年的义务讲解员,“我还喜欢时尚,为了第二天走好T台,前一天晚
上花一整夜修改时装。”
  那么,被哈佛、斯坦福录取的这两个年轻人,考试成绩好吗?在被称为“美国高考
”的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试中,他们一个考了2100多分,一个考了2200多分
,成绩尚可,但绝不是最高的。要知道,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取2400分的满分。
  专家: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在挑选人才时,分数不是“硬通货”,往往更看重素质
  在世界名校招生录取中,发生过数次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一个在国内
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
竟全部被拒。
  之所以不可思议,是因为在国内的高招录取中,分数几乎可以决定一切。一个考取
了“硬邦邦”分数的学生,会被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招生老师“围追堵截”。可在世界
名校的选才标准中,分数似乎不是“硬通货”。以美国为例,招生会考虑个人申请信、
教师推荐信、SAT成绩、平时成绩、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等诸多因素。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有些也会被哈佛刷掉
。”有着多年经验的留学专家马振翼说:“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光是成绩好不行,
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
  那么,不靠分数,靠什么呢?
  “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更看重素质。”马振翼说,“世界名校在
找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因为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
世界的人或具有这种潜力的人。”
  留学专家曹强举例说:“比如哈佛志在培养全球的领袖人才,那么一个学生如果既
有做总统的潜质,又有做总统的热情,就会被学校另眼相看。”
  正是因为这个标准,刘帆柯和黄郝才得以进入世界名校,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
了自己的潜质。“拿刘帆柯来说,他在课业负担之余,坚持每天放学后去实习,这种毅
力,已经刷掉了60%的学生。”留学专家张歆说,“他的成绩虽然不是顶尖,但仍是优秀
,这又可以刷掉20%的学生。此外,刘帆柯对政治的努力和热情不是到了大学就戛然而止
,而是有进一步的规划,这打动了考官。”
  当然,更多进入名校的留学生,都未把兴趣爱好当成“敲门砖”,而是“导航灯”
。比如,康奈尔工程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专业的李泽,平时喜欢玩乐队、搞摄影,
丰富的活动让他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商业经济专业的岳
轩,致力于会计方向,还凭著出色的表现担任了德勤的校园大使……
  从表面上看,世界名校似乎非常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于是,很多人一窝蜂去
做义工、当运动会的志愿者、参加“模拟联合国”。但专家指出,大学考察课外活动,
实际上是考察学生的能力,“假如你参加了3种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
,但担任了主席,这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马振翼解释说,参加了活动并不说明
问题,在里面起什么作用才最重要。
  变革:通过多元录取手段,打破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从“招分”转向“招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有专家认
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名校招收的学生和“一流人才胚子”有些出入。
  这就是唯分数论的弊端。在我国高校招生录取中,高考成绩是主要依据,好的高考
成绩意味着好学生,好学生意味着能进好学校。但是,高考考查的是基本知识和解决书
面问题的能力,创新和科学技术相关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反映。“谁可以告诉我,SAT得到
2300分的学生,一定会比得2250分的学生在未来成功率更高?在美国,有人做过一项调
查,用学生的SAT成绩,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第二学期的都估不出来。”
马振翼说。
  那么,怎么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胚子”呢?世界名校的招生“偏好”也许能有
所启发:通过多元录取手段,尝试一年多次考试,打破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从“招分
”转向“招人”,真正发现学生分数背后的潜质,挖出学生本人的个性和能力。只有这
样,才能当好伯乐,独具慧眼,选出千里马。
 但是,单纯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何况
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例如,在美国,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倚赖于申请书、推
荐信等,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学生一旦不诚信,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在我国,基于
自律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完善,分数之外的“软评价”容易沦为暗箱操作。基于种种
原因,现行高考制度尽管受到“唯分是从”的诟病,但仍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方式。
  所以,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所谓成熟的办法,而是要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根据已出
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招生实行多元
录取等措施,都是从看“分”向看“人”的改变,也是找寻适合自己的教育制度的有力
探索。
  (根据受访对象要求,刘帆柯、黄郝、李泽、岳轩为化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