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osmetics (化妆品)》之铭言:
: 常听到富国强兵
: 国富民强,国家的财富是什么?
: 所谓的藏富于民又是什么?
: 总不可能央行印钞,然后挨家挨户按门铃
: 然后要民众收下,存进银行
: 这样民就富了
: 但,这不可能发生,即便发生了
: 也必定有严重的通货膨涨
: 什么是藏富于民,又如何原因又是什么?过程又是怎么产生?
: 什么又是社会的财富?这是如何形成的?
以前历史系的,简单解释一下中国藏富于民的思想。
但我没受过经济学的训练,
如果有什么错误敬请各位先进指证。
在中国古代,对于君主(国家)来说,
人民(劳动力人口)就是国家力量的来源。
所谓“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掌握了劳动力人口,国家才有维持生存的力量。
那么为何中国古代国家会强调要藏富于民呢?
其实这跟古人对于人类生存资源的认识很有关系。
明清时有流传一个古谚:“天地生财,只有此数”,
很能概括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经济思想的前提。
(这句话明代人认为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讲的,
但无法确认。)
这也就是说,在古人眼中,
人类财富(或说生存资源)不是无穷尽的!
这种资源有限的观念在荀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影响古代中国政府的行为最大的其实是荀学,
我们现在熟悉的孟学要等到朱熹提倡后才蔚为主流。)
《荀子》一书的作者们认为,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能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尤其是君主所掌握的政府)必须遵循礼制
以此节制自己的欲望,尽可能公平分配生存资源,
才能让人民生活富足,进而国家富强;
要设法避免与民争利,走向民困国疲的下场。
所谓“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散财为德”、“以德聚民”等等观念,
就是这套理论的表现。
这种以民为贵、进而限缩君主(政府)浪费行为的崇俭论,
就变成了中国各朝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提。
不过跟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有所不同的是,
古代儒家固然主张政府(统治阶级)不应该与民争利,
但并不代表他们赞成这些民间自行透过各种交易手段来取得生活资源。
在战国时代,《管子》一书的作者们反而认为,
为了保障小农之家不会被特权阶级(贵族或商人)所兼并,
重要的生存资源应该由政府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分配,
也就是透过货币(钱)的管控来支配生存资料(粮)的分配。
这就是所谓的“轻重论”。
这套理论发展到汉代,
国家干预的面向从原来的粮食本身,
拓展到盐、铁、酒等这类日常生活资源的生产销售垄断,
进而以此平抑各地物价。
这样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民间少数大商人,
透过销售通路垄断扼杀了一般小农之家的生存空间。
因此,到近代以前
中国各朝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都是透过各种强制性的干预手段,
来达到重农抑商、藏富于民的理想。
只是中国传统上缺乏近代以后对各种商品本质的深入探讨,
以及体系化、数字化的管理技术加以辅佐,
再加上长时间下来对官僚组织的管理常常失效,
到了最后,这些干预政策执行下来反而是成效不彰而弊端丛生,
使得藏富于民的理想仍然只是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