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mer (卯月影)》之铭言:
这显然是中文人很经典的完全搞反了讯息与讯息量的定义
古典到教科书级
讯息论的基本概念是讯息传输需要冗余,精简的音符与字符,并不是言简意赅
而是讯息的大量遗失
讯息大量遗失后,中文接收者的大脑必须发动脑补
这就是中文使用者所谓“传输大量讯息”的“真相”
那个真相就是,你感受到的大量讯息,是你自己脑补出来的
中文等于是一个超低讯息量的语言符号系统
所以中文人=ChatGPT脑
ChatGPT一问世后,最专业的中文资讯科学者都哈哈大笑
ChatGPT的胡说八道随机补完模式,其实就是中文脑的运作模式
举例来说
中文用很短的音发出“谢谢”,日语用很长的音发出Arigatōgozaimasu
是日语的传输讯息量比较高,而且高一个量级
因为日语用很长的音发出Arigatōgozaimasu,接收者可以从语调的微妙起伏变化
来了解传送者的感谢到底是不是真心诚意,是哪一种类型的感谢
中文的谢谢则完全没办法传达感情,“讯息传输频宽不足”
所以中文并不是言简意赅,中文是低讯息符号,言很简,意你要自己脑补
你所有的论述都是刚好反过来的
日语的音远比中文多,因为真正的音是波形与频率的起伏组合
中文波形与频率的起伏组合远远远远远比日语少,少一个量级
为什么胡适说中国人都是“名教”,因为中文人脑的脑被锁定在文字上
这会使脑与身体分离,很可能这就是中文人天生容易知行分离的原因
日语传输Arigatōgozaimasu时,如果传输的很好,接收者会体感全身感受到愉悦
共感神经发动的比较多
但中文传输谢谢,不管怎么努力表达谢意,接收者体感通常毫无变化
共感神经发动的比较少
这个实验早就做过了,超明显
那些语言的冗余其实不是冗余,就像电脑编码会故意制造冗余
你把冗余砍掉,传输就无法真实,就变成Chat-GPT式的脑补
另外你第二部分的论述,那表示汉字是一种clone的死语
由于几乎没有创造新汉字,高讯息量的新事物,会被压缩进低讯息量的旧事物里
而不像拉丁字母是clade
例如迷因meme,是基因gene这个字的改造
meme会直接“继承”gene的部分讯息量(就像是物件导向程式设计的那种继承)
所以英语人在操作meme这个字时,都知道:他是指网上爆红讯息,像DNA那样复制、
演化的一种过程
中文翻译时,很努力的想继承这种关系
所以把迷“因”也用了基“因”这种字根
但是“因”的讯息量已经高度劣化,从“因”极难会想到“基因”
所以中文圈在操作“迷因”时
就只能使用劣化的讯息“这大概就是指网上爆红事物”吧
象形文字不是什么中华的独创
这种东西在最初发明的两河流域已经死绝,是有它的道理的
因为他不好用
讯息传输量很低,劣化度很高,精准度很差
象形文字和算盘这种两河流域淘汰的古董,会变成中原的国宝
只是无数种中原洼地的案例之一而已
中原洼地太舒适了,古董垃圾会一直囤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