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南征记—全面攻击,东南亚地区战事外传
夕阳余晖
1778年,在东线,此时扬州城已经在清军的猛攻下坚守长达五年的时间,而在西线,周藩
奇蹟似的连续三次击退清军对重庆的攻击,然而一切似乎也逐渐来到尾声。扬州城内一片
残破不堪,扬州城外的清军虽然精疲力竭,但是依然保留了最后一分攻入城内的力量。此
时的扬州城好似南明与大清之间的关系,南明在失去了中部防线的支撑点后,如今整个战
局被一分为二,秦藩与周藩只能各自为战。然而清军却可以占据地利优势,自中央不断出
击。
然而即使如此,周藩与秦藩依然各自打出不少出彩的反击战,这些反击战或多或少延迟了
南明的灭亡,也让南明成为少数在失去武汉等中部地区后依然支持长达五年的政权。这些
反击战包含下列反击战:
各地反击战
湖南湘西苗族反击战:海兰察在成功进入湖南后,再向西进入贵州时,遭到湘西地区的苗
民的强烈反击。其中在贵州铜仁,清军遭遇了一次相当大的挫败,光是将领阵亡者就达到
12名,这逼得海兰察不得不更改进军方向,改朝江西前进。
郴州战役:郴州市自湖南进入广东的重要门户,海兰察其实在尝试进入贵州前,他先是派
出少许部队向南方进入广东的道路探路,由此爆发郴州战役。郴州战役相当的小,清军方
面仅有约800人,而南明军队只有临时韶关派出的客家民兵140人,这一战客家民兵手持燧
发枪,并且在完成一轮齐射后,将手边的小刀塞入枪口,持枪冲锋将清军击垮。
这一战在战略上象征意义居多,并没有给清军带来重大挫败。然而郴州战役是中国历史上
首次可考的刺刀冲锋,虽然这个刺刀还相当原始,但是这个战术将在后续不断演化,也将
变得更加强大。
一般认为客家人可能在当时与广东人(广府民系)与闽南人都会在械斗时持枪冲锋,这个战
术是汉人从印度贸易中,向当时的欧洲人学习而来。也因此在18世纪,仅有上述的三大民
系汉人会持枪冲锋,其他的东南亚与东亚大陆上的国家与民族都还不会这项战术,这也让
这三大民系汉人将在18世纪晚期脱颖而出。
笼络战术
在这场长达20年的战争中,清廷方面在一次又一次的硬仗中体会到,如果不适当的调整对
汉族政策,那么他们将永远也无法攻下南明。过往在康熙、雍正两朝中逐渐成形的新制度
—官从民不从。这个制度源自于清廷对于蒙古、西藏的制度。在这些地方,对于剃发易服
有着“官从民不从”的传统,而后这个制度在康熙与雍正时期逐渐推广到从南明投降的各
个势力。早先投降的淮阴侯(今鲁王)、假齐王(今定湘王)这些王公贵族无一不剃发,然而
其余的民众却可以照旧生活。这让清廷在这次的战争中不再像清初时期,遇到大量的游击
战。
残局
1779年,坚守六年的扬州城终于在清军反复不懈的进攻下沦陷,守城将领柴大记自杀,而
秦藩也失去了最后一块在江北的城池。清军随即南下进攻江南。1780年,重庆被清军攻破
,刘知宪自杀,而被任命为周藩丞相的李潢则带着世子刘尚贤逃往贵州,与白显文拥立刘
尚贤为新任周王。然而清军随后跟上并将李潢、白显文的军队击败。周藩灭亡。
1780年南京城破,郑武定与亲兵在巷战中阵亡,此时在厦门的太子郑忠全因不愿与清军为
敌,而逃往海外,不知所踪。乾隆很快便下达诏令,传檄文至各地,说明南明已亡,并且
按照“官从民不从”的传统,所有接受清朝职位的官员皆须剃发易服。
一切看似尘埃落定,然而并非这么简单。1780年檄文抵达福建、江西等地时,这些地方的
巡抚皆选择剃发易服,然而闽南与赣西地区旋即发起反抗,而广东、广西巡抚也同样不愿
剃发易服。东宁地区各大中小势力以及南洋地区的首领也依然决定效忠已灭亡的南明。就
这样,战争将持续进行。
后面的部分有些我会用类似小说的方式来写,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会再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