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澄清一下小弟没想打脸谁
小弟一直是板上浅水众
对诸位大大对历史的见解只有满满的敬意
只是提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农业提出小小的见解
用词比较直接请见谅
想说本版还是历史类版
小弟还是尽量以过去发生的事来试着说明
※ 引述《plamc (普兰可)》之铭言:
: 不过有个问题,就是
: : : 标题: Re: [假设] 台湾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场
: 题目是要在台湾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场
:
: 所以...
这部分在台湾曾经尝试过或说仍是现在进行式
在马政府时期为因应粮食自给率不足及农村劳动力缺乏
在2010年推出小地主大佃农
借由补助大型农机、奖励土地出租等方式
鼓励大型专业机械代耕农种植水稻、黄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当年大专业农补助农友是不能将补助用在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花卉上
在2010年以前一次种植10公顷水稻就称为大农
但经过十几年发展没50公顷的都可称为小农
而硬质玉米在嘉南种植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比比皆是
但是...水稻大豆的惨况之前有人提及小弟不再赘述
而小麦在台湾还是没成功恢复大规模种植
于是小弟来说一下玉米的状况好了
目前台湾玉米每公顷产出约5000公斤玉米粒
在当年马政府推出种植玉米每公顷补助5万5元且保价收购每公斤9元
但规定依定要缴交到最低量的玉米才可领取补助
而那时国际玉米到港价约在每公斤5元
所以当年政府补助金额直接买玉米还可以直接买到2倍量的玉米
当年不少农民很聪明 把玉米植株当牧草卖给乳牛场后
买进口玉米缴交,充分利用政府补助农民之美意
也导致南部有农会因盗领补助款被法办
而今年国际粮食大涨后玉米到港价最高也只到12块多....
但不可否认小地主大佃农产生了一批农业新贵
也让一些没成功转型的,因为大型农机的贷款而成为农业负翁
: : 粮食作物大多为采收种子为主,就算不是种子,也比较耐贮藏碰撞,
: ^^^^^^^^ ^^^^^^^^^^
: 你说到重点了,粮食作物之所以会是粮食作物,就是因为能贮藏
: 要能贮藏就表示很“坚固”,所以才会是适合收割机械化
:
: 所以我前文才说,若要发展机械化,怎会是粮食作物不行,没这道理的
: 当然前文我讲的是商业模式上,因为原PO质疑的是商业模式(觉得粮食作物便宜)
: 但原PO没有想到为何粮食作物现在会便宜,就是因为是当前机械化最高的作物
: 机械化 => 便宜
:
: 所以回到问题,以历史尺度看,机械化农场会适合做什么样的作物? 答案很明显
或是换个方式说若有再关心农机发展的
上个世纪农机发展大多为粮食作物农机
但这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年经济作物农机发展迅速
主要受惠芯片普及化及AI成长
导致以前很多精细化或是需要人脑判断的事
都可以交给电脑来执行了
所以粮食作物机械化是完成式
经济作物机械化是现在进行式
但机械化=便宜 小弟倒不这么认为
其实这一样回到工业革命后西方纺织品价格与东方传统工坊相同理论
只是差别在政府都会努力将粮食价格维持在百姓容易负担的价格
: 首先,这就回到上上篇我说的,茶树本来体积也很大,现在都小小圆圆的
: 古代先民碰到的稻米是会自己脱粒的,现在的稻米都不会自己脱粒才好收集
: 现在要垂直种稻了,不去发展矮种稻? 那不就连一万年前人的脑都不如
: 若是那样当然会失败
:
: 要了解,人类的农业从来都是“改变作物”起家的
这跟后面一起谈
:
: 其次,体积只是你的“空间租金”成本,是成本之一而已不是主要成本
: 垂直农场最大成本应该是电费
我个人对人类对农业的需求
简单说就是将能源转换成人类需要的样子
光、温度、肥料这些植物生长的因子,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能源
只是光及温度这两个能源大多来自免费的太阳
其实这些年来粮食危机大多是能源危机的其中一个相随而来的问题
至于近年讲的气候变迁对粮食影响都比能源危机来的小
主要是现代农业太依赖石化能源
凡举农机用油、化学肥料、农药、农业资材(如温室材料)这些都需要石化能源
而在温室或垂直农场中目前能源经济效率转换仍小于露天
原本期望在开发LED后利用太阳能能全波长发电后
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最佳效率光波,减少无效光来提高效益
大约10年前时发现其他波长虽无光合作用效益
但对植物部分代谢物合成、抗逆境机制、生长转化等都有一定影响
因此人造光发展又回到全波长能源转换经济效益又回到LED刚开发起始点
所以若局势发展到需要垂直粮食农场
我个人倒认为医学界及营养学界研发出
"可食用石油"或 "人体充电供能"等可行性大一点
: 所以变成在台湾需发展一些策略性的室内农业,室内农业除了不怕天灾以外
: 还有一个重点是可以无视地理环境,台湾地理上原本适合种稻,种小麦目前就是很废
: 但是大家爱吃面、面包、披萨,种一堆米没人要吃,室内农业没差,就调整成小麦环境
:
: 然后还可临机应变,平常你说敌不过美国啦,好呦,种生鲜蔬菜类不能海运的没竞争
: 出事了赶紧换模组
:
: 但这边说的都还是短中期未来
这部分我非常赞同普大的说法
粮食自给率有两个公式 一是以价格计 另一是以热量计
两个计算方式都有其盲点 小弟农经不熟不解释
以价格计台湾这几年大多维持在60几% 但以热量计仅在30几%
主要是在高热量的油脂、杂粮自给率几乎为0
早年上课我的老师谈论粮食安全大多以价格计
主要着眼点就如同普大说的
只要农地还在平时多生产有价格竞争力的东西如蔬菜、花卉、水果
这些东西可提供热量就非常低
但发生粮食危机时 这些农地可快速转换为粮食作物
我映像在2000年代开始有人用热量计粮食自给率去谈粮食危机攻击政府对农业的不重视
在2008年能源危机时达到高峰
后来以粮食自给率以热量计就成为主流了,现在很少提及以价格计了
但这20年来台湾以热量计自给率其实还是没上升
却因为这政策一直鼓励大规模机械化农场去种植经济效益不高的水稻及玉米
导致农友以领取补助>生产具竞争力产品
而使经济作物除兰花外,许多作物都陷入萎缩
其实这政策个人认为对台湾农业杀伤力之大
应没其他政策可比拟
: 如果要说历史尺度,那最终会是连美国都变成室内农业比惯行农业便宜
: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一直往提高环境控制度发展,未来当然也不例外
这跟前面人类以 "改变作物起家"这件事混在一起谈
或说自古以来农业技术就是"提高环境控制"及"改变作物"这两大原则而已
但近代出现基因改造这种技术导致"改变作物"出现捷径
而美国又恰恰是这技术最忠实拥护者
当基改技术产生前观念是
环境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