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个人怀疑,原本的世界线问的问题应该是“朱棣要怎样做才会赢”。
靖难以燕藩胜利告终才是不正常的好吗?但刚好我们的世界线是这一条...
相对于汉七国之乱与晋八王之乱。明初的藩王权力其实没那么大,首先汉
封藩动则连城数十,藩王掌握王国所有权力,与春秋战国的诸侯约略同等;只
是在汉初剪除异性风潮后,除长沙国外,其他封国皆为汉室宗王,晋室诸王具
则有部分行政权力,同时掌握军权。
汉初是七国联合叛乱,打到中央一度认怂,连晁错人头都送了,是七王不
肯罢兵中央下决心干到底,中央无法自力平定七王,需要靠景弟的弟弟梁王刘
武死守睢阳城帮中央军战略时间与空间,最后速战速决三月平定七王。汉初的
七国之乱是七国VS中央+梁国。
而晋八王之乱则是此起彼伏,加上贾南风之乱,最后同归于尽。
明初的诸王除了塞王,可以辖制的军队并不多,更无封地的统治权,对于
塞王军事方面的形容以宁王为例如下:
《明史》列传第五,诸王二: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
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
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藩被形容为“巨镇”,而燕藩举兵叛乱时,唯一出
兵相助的就是宁藩,而在之前已经宁藩被中央削减护卫军,更别说朱棣最后从朱
权手中得到的朵颜三卫还是半骗半胁弄来的。
说到底就是明初封藩与中央实力差异巨大,才逼得这位后来死于征途的明太宗,
冒险去骗宁藩朵颜三卫。
再说靖难之役实际只有燕藩对抗中央,燕藩封地也就是北平附近而已,与战
国汉初的燕国差地远了。就算燕藩跟宁藩一样带甲八万好了,加上朵颜三卫的三
千骑兵,八万三,但看看中央军的手笔: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第一):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
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
。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鄚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鄚州,还驻白沟。大将
军部校张保来降,言大将军军三十万,先至者十三万,半营滹沱河南,半营河北。
中央军一出手就是十三万打八万,最后更达到五十万: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第一):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
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
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丙
戌,燕师援永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这。遂北趋大宁。
打八折也超过四十万,这样中央军还打不赢?即便正面对决打不赢用防守也
要困死燕军,毕竟全国物资VS北平+北平附近的物资,简单的比对很容易。
可能原本的世界线,靖难在明史被记载为燕王之乱,平定燕藩后建文朝开始
明朝的文景之治,因为帝系没有更换,所以庙号可能是世宗,諡号景皇帝,之后
朱文奎继位要马开始开疆拓土,要马继续休生养息,等到第四代武皇帝出现开始
扩张。
这样的好处是明朝的宦官干政应该会得到有效的压制,不会像历史一样借靖难再
度崛起,洪武末削减的锦衣卫,即便之后恢复了,也应该不会像后来那么恐怖,厂卫体系
相对于史实角色会不重要很多。
但以朱允炆容易被忽悠的性格,也可能导致明朝文官体系的壮大提早出现也说
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