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演绎法:明治前夜(1860s)之三

楼主: oda2007 (史密夫决战史密妻)   2018-03-03 20:08:51
接上篇,是时候列出关键词及简要解说,以便正式
推演之用了。先重复一次预定的推演目标:
(1) 基于何(“What”,什么;“How much”,多少)
种前置条件,日本能够在1860年代,处于政制为Par-
liamentarism的状态?
首先,随便举些极端的例子——
# 存在一个平行时空,我们所共同认知的“英国”和
“日本”,在这个时空里,从一开始(有历史纪录起)
就调换了名字;
# 现代人偶然穿越回幕末,并成功引导了当时的历史
潮流;
# 幕末的日本政要们被闪电劈中/撞邪/...,于是决
定停止争斗,迅速效仿欧美,设立议会、制定宪法,
以便基于全日本的立场,推行富国强兵、殖民扩张;
等等。
为了寻求(至少我个人认为的)架空推演的价值,这些
变量,我一律视为禁手,绝不在推演过程中使用。截
至写这篇文的时候,在我所了解到的历史资料当中,
和推演目标(1)有着直接关连的,分别是:
# 大君外交
所谓“大君”,乃指幕府将军,大君外交之所以出现
,自然是因为日本天皇已不具有实权,具体的对外交
涉,免不了要看幕府方面的脸色(虽然不是事事都与
幕府保持一致)。问题在于,幕府这概念,其实与律
令制国家格格不入,虽然它有政治现实的基础,中世
的日本社会,至少在幕府有实力的时候,大抵能够按
照京都朝廷-幕府的二元制运行、不出乱子,但是始
终缺乏一套政治理论,能直接证成幕府的政治存在合
法性。换句话说,幕府只是因为存在,所以才合理。
基于这种政治上的“长期不正常状态”(当然,是以
律令制国家的初衷来说),这套二元体制,在应付外
交事务时,并不能发挥太大的机能。各种原因之下,
相继统治东亚大陆的元明两朝,都未能真正了解日本
的政制状态,使者到日本交涉时,经常都找错接头的
地方;即使发生战争,也没能深入日本的本土。这时
候,二元体制尚且能应付。到了黑船来航的19世纪,
面对欧美列强,这套体制不说全盘废弃,至少也再没
法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了。
# 公议政体论·公武合体论·大政委任论
如果先不提以上这三种思潮(可能存在的)产生先后的
问题,以及基于具体时代语境的真正含义(这需要详
细的考证,而我希望集中精力,尽快展开推演,唯有
冒一冒后续被驳回的风险),它们的分别,主要是侧
重点的不同——公议政体论就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日本
在地解说,要求一个近代意义上的议会(哪怕只有个
空架子);公武合体论,主张朝廷(皇室、宫家、公卿
)和幕府、诸藩齐心协力,组建近代国家,实际执行
的关键在于重整幕藩体制,以加强幕府的权威;至于
大政委任论,则是正式地,论证幕府的政治正当性。
# 大君制国家
1867年,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庆喜,指示幕臣西周
(Nishi Amane)起草了一份关于新政制的文案。西周
曾在荷兰留学,并把《万国公法》翻译为日文。这份
文案的要点如下:
a. 天皇为国家元首,直接管辖山城国(今天的京都府
南部)。天皇对国会的议案没有否决权。
b. 大君为行政首脑,下辖“公府”(底下又再分为外
国事务府、全国事务府、常备军之类)。
c. 议政院为日本的国会,分为上下两院。大君兼任上
议院议长,并有权解散下议院。
d. 上议院由各藩大名组成。下议院由各藩选出的藩士
组成,每藩选1人。
e. 地方事务仍由各藩自理。
# 雄藩·参预会议·四侯会议
当初德川家康设计“江户版”幕藩体制的时候,特意按
照亲藩-谱代-外样的分界,强干弱枝,助长前两者,特
别是亲藩的实力,以补强宗家的治权;然而,随着时代
变迁,幕府自身陷于财政危机,先后进行几次幕政改革
。与此同时,部分外藩成功改善财政,引进近代技术,
此消彼长之下,逐渐成为“雄藩”,在幕末政治当中占
据了重要地位。
参预会议(1863~64年)和四侯会议(1867年)的召集,都
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既没取得成果,也没成为定制
,只能看作是政要间相互碰头的高峰会议。两次会议的
涉及的外藩分别有:
参预会议 萨摩藩、土佐藩、越前藩、宇和岛藩、会津
藩、福冈藩、熊本藩、水户藩、尾张藩(未
实际参与)
四侯会议 萨摩藩、土佐藩、越前藩、宇和岛藩
对照后来明治时代的四大藩阀“萨长土肥”,可看到萨
摩和土佐的政治影响力相当稳定,长州藩在参预会议时
已被幕府踢出局,直到萨长结成同盟、共同倒幕为止,
才恢复了对日本政知的确实影响。肥前·佐贺藩的地位
是基于工业、科技实力而来,但不太主动参与幕末的政
治角力。越前·福井藩、会津藩、水户藩和尾张·名古
屋藩都属于亲藩(姓德川或者松平,也就是德川家康的
后裔),福冈藩和熊本藩是后来补叫上的,前者是尊皇
派的重要一员,也算够格;但熊本藩的财政状况却很
差,跟萨摩藩之类的摆在一起比较,实在很勉强。
# 南纪派·一桥派·安政大狱
如果有(在)看大河剧<笃姬>和<西乡殿>应该比较容易切
入其中(注意只是“切入”)?如果说财政危机之类的,
显示幕府的实力不断衰弱,那么内部的政争,就更是直
观的展现了,因为政治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角力。以下是
德川宗家第十三代到第十六代家督的情况——
序号 姓名 备注
十三 德川家定 从小就身体病弱,父亲家庆曾考虑过由
庆喜继任十三代将军,但受到老中阿部
正弘的反对,最终没有实行。家定继位
后,身体变得更差,到了没法亲自处理
政务的地步,再次引发接班人纷争。18
58年逝世,终年35岁。
十四 德川家茂 纪州藩第13代藩主,支持他继任将军的
人是为“南纪派”。凭借大老井伊直弼
等人的支持,击败庆喜成为十四代将军
。1866年逝世,终年21岁。临死前指名
田安龟之助继位。
十五 德川庆喜 一桥家(属于“御三卿”之一,虽然拥
有封地,但领地事务是由幕府系统的人
实际运营,不被认为属于藩)第9代当主
,支持他继任十四代将军的人是为“一
桥派”。比家茂大八岁,家茂继位后,
担任他的后见职(监护人)。最终成为十
五代将军,但不到两年,就迫于形势而
辞去将军职,并把家督传给养子德川家
达。1902年,明治政府允许庆喜在德川
宗家之外,自行开创分家。
十六 德川家达 即田安龟之助。生于1863年。因为血缘
接近德川宗家,被家茂选为后继者。
“南纪派”重视血缘远近,希望维持保守路线,而“一
桥派”则提倡与诸藩(特别是雄藩当中的外样大名)联合
,组成协调体制。1858年,确定由家茂继任十四代幕府
将军,同年井伊直弼掀起安政大狱,大规模镇压一桥派
的势力,直到两年后他本人死于樱田门之变。1862年,
庆喜担任将军后见职,实行反攻,一桥派势力得以恢复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就是后续推演所要
陆续用到的基本线索。下篇是时候正式开始推演,根据
推演的强度差异,从浅到深,大致排列如下:
(2) 只推演日本能否有机会,短暂达成Parliamentarism
的状态,忽略维持时间、与英国议会的相似程度等等;
(3) 推演日本能否有可能,达成Parliamentarism的状态
,并且维持相当的一段长时间(10~20年);
(4) 推演日本能否有可能,达成该状态并且延续至关键
时点过后(例如:一战、1929年大萧条、二战之类)。
又,按照放缩程度的差异,从宏观至微观,各项维度大致
如下:
(5) 国际形势,例如政治变迁、全球思潮、经济波动之
类;
(6) 东亚局势,具体因素大致同上;
(7) 日本国内局势,各政治势力的消长;
(8) 某政治势力内部的动向,人事安排、接任、利益分配
和政见分歧之类;
(9) 政治领袖本人的性格、政治观等等。
根据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推演边
界。每放大一个维度,需浏览的资料即呈指数式增长。必
须量力而为。
作者: innominate (innominate)   2018-03-04 13:12:00
写的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