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文所统称的“种姓制度”﹐实际是两个不同词﹐
但由于在中文佛经中翻译成一样﹐从而混在一起了。
区分来说﹐一个是瓦尔纳(出身)﹐一个是阇提(职业)。
早期的印度是瓦尔纳制﹐后来发展为阇提制。
瓦尔纳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婆罗门、刹帝利、贱民...
瓦尔纳的限制是不严格的﹐一个刹帝利可以当武士﹐当铁匠﹐也可以当农民种田﹐
甚至如果他作战被俘、欠了债务﹐一样可以成为有条件的奴隶。
(比如说﹐高出身奴隶不能做不洁净的工作﹐如果他主人强迫他做了不洁工作﹐
他就获得了自由﹐所欠债务取消等等)
阇提是职业分工﹐并且在印度﹐这种阇提制有两个欧洲或东亚都没有的特色﹐
在举例做对比时是不能忽略这两个印度独有的特色的。
其一就是﹐集群内的强烈排外性。
一个铁匠集群﹐是不许内外的人通婚的。
也即﹐铁匠的儿子﹐祗能娶铁匠的女儿﹐铁匠的女儿﹐祗能嫁铁匠的儿子。
是 祗能﹐不是 建议﹐不是 优先﹐不是 近水楼台先得月。
甚至﹐由于虽然同为铁匠﹐但可能出身来历不同﹐各地的铁匠是会形成自己的阇提﹐
孟买的铁匠﹐去到加尔各答﹐是不能在那里当铁匠的﹐因为双方是不同的阇提。
而这种排斥性在历史上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哪怕我随手就可以修好我的东西﹐但除非我属于铁匠那个阇提﹐不然我会被铁匠们打死。
虽然伊斯兰教已经对印度做了很大的改善﹐然后英国人更是善心带印度进入近代社会﹐
印度独立之后的历任政府其实也都在消除传统制度的不良影响﹐
但直到今天﹐关注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的军武各种情况不断﹐就是这种阇提制的影响。
许多新兴职业技术﹐祗要在印度存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内部小集群﹐
然后开始排外﹐拒绝新人加入﹐且各阇提之间互相排斥﹐
我做船的﹐你造炮的﹐他造发动机的﹐他不理我﹐我不理你﹐反正我船身做好了﹐
你的炮安上后有问题关我屁事。
从前述也就可以看出阇提制跟欧洲铁匠的另一个不同﹐没有选择权。
欧洲铁匠的儿子﹐确实是近朱者赤﹐容易也成为铁匠﹐一代代家传下去。
但欧洲从来没有规定﹐铁匠的儿子就一定必须是铁匠。
哪怕十个铁匠儿子中有九个成为铁匠﹐第十个也可能成为其他职业﹐
通过自己努力﹐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是正常且合理的存在。
但是在阇提制盛行下的印度﹐这种选择权﹐这种可能性﹐是被扼杀的。
你是铁匠的儿子但生来就体弱拿不动铁锤怎么办﹖
那你就去死咯﹐死了重新投胎。
你拿不动铁锤但天生很能编织﹖
那你还是去死咯﹐死了重新投胎。
总之﹐阇提内宁可不适合的人去死﹐去当乞丐﹐去当苦修者﹐去接受别人布施维生﹐
宁可石头砸死你﹐用火烧死你﹐也不愿你背叛你所属的阇提。
分贵贱的是瓦尔纳﹐阇提比瓦尔纳更可怕。
※ 引述《plamc (普兰可)》之铭言:
: ※ 引述《l81311i ()》之铭言:
: : → kuma660224: 种姓制度在印度深耕后,大概就没救了 12/25 17:48
: : 推 so4su4: 种姓跟无法进步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12/25 17:51
: : 推 yuriaki: 甘地认为种性制度是自然分工法则 天生是奴隶就该作一辈子 12/27 00:49
: 种性制度的确是自然分工法则,我们对种性制度有很多误解,不是"贱民就去死"
: 跟现在社会对照,就会明白为何甘地会认为种性制度是印度的千年文明国宝
: 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