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型的决定要素除了跟聚落有关,还有技术力的问题
刘铭传时代其实早就想走万华和板桥了,但好像被仕绅抗议才改走龟仑岭
日本人来的时后才改为万板+莺歌,因为从那边上桃园台地会比较缓
纵贯铁路当年也是走老湖口,还是碍于老湖口那边的坡度关系
1929年后才改走新湖口
不过很可惜的是,随者技术的进步,路线没跟着改回来就太可惜了
大概是聚落已经形成的关系吧
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就只能维持当年的旧线型
山海线,当初日本人本来计画走海线
但是考量到那时的溪流都还没整治
就先盖山线
而且当年还有国防考量是走海岸怕被舰砲攻击
其实现在很多溪流有固定河道是整治后的结果
日治初期,有很多溪流是到平原地段,就变成扇状支流
没有固定的主流
是后来整治过后才有固定的主流
坊间谣传日本人在西螺那边因为有民众的压力才改线
但实情是因为那时的浊水溪尚未整治,常常一个洪水来就改道了
架桥相当的不易,所以才选择从二水架桥过去
走隆田善化好像也是类似道理
铁路当年是很重要的交通,要改线也不是这么容易
因为会直接影响到当地聚落的生死
也不是说技术力到位后想改就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