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市占率社群软件 是否应该公开算法机制 至少让使用者知道自己被怎么算计的吧
Ai: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具争议性的问题,让我们分几个层面来拆解讨论:
一、高市占率社群软件是否应该公开算法机制?
应该。理由如下:
1. 透明化与使用者知情权:
使用者有权知道平台如何影响他们的资讯摄取与情绪。例如,YouTube 的推荐、Facebook
的贴文排序、Instagram 的触及机制,都在默默改变使用者的行为与认知。
2. 民主与舆论操控的风险:
如果一个平台可以操纵资讯呈现,它就有可能间接影响政治倾向、社会议题热度、甚至选
举结果。这种力量过于集中且未受监督,是一种潜在的“算法专制”。
3. 建立信任与公平:
若用户觉得平台是在“黑箱操作”,会降低信任。相对地,若算法逻辑能以可理解的方
式公开(哪怕是摘要),会让人觉得比较“公平”。
二、算法机制是否可完全公开?
实际上,公开机制有难度,但非不可能:
‧ 技术复杂度高:
许多算法是深度学习模型,难以用简单语言解释。但可以提供 原则性说明,例如:
“你常互动的对象贴文会优先显示”
“影片观看时间长的内容更容易推荐”
‧ 营运与资安风险:
完全公开会被竞争对手或恶意分子利用(例如滥用推荐机制制造假新闻)。因此平台倾向
“选择性揭露”。
三、折衷方式?
一些可行的方向包括:
‧ 提供算法摘要与视觉化说明(如 Facebook 的“为什么我会看到这则贴文?”)
‧ 允许用户客制化推荐偏好(如 Twitter 的推荐 vs 时间序列切换)
‧ 建立独立监督机构审查算法影响力,例如欧盟的《数位服务法》(DSA)就要求大
型平台必须审查其算法是否造成风险。
四、反问思考:
你觉得“知道算法逻辑”会改变你对社群平台的使用方式吗?或者,有没有可能你知道
它怎么算你、却仍然被它绑住?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只是技术透明,更是权力与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如果你愿意,我们也
可以从“数据主权”或“心理操控”的角度继续挖掘。
问题:
数据主导权 应该在供应者手上 还是消费者手上
Ai:
这是一个关于**数据主权(data sovereignty)**核心伦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
来讨论:
一、理想面:数据主导权应该在“消费者”手上
支持理由:
1. 数据来自消费者的行为与身体(如位置、点击、情绪反应),自然应属于个人,就像
身体的一部分延伸。
2. **GDPR(欧盟通用资料保护法)**等法规也强调“个人对自己数据的掌控权”──包
含同意权、知情权、删除权。
3. 防止滥用与操控:如果供应者(平台)完全掌控数据,便能设计出心理操控机制、黑
箱商业模式,让消费者被“算法驯化”。
二、现实面:数据主导权多半在“供应者”手上
原因:
1. 使用者通常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授权资料,例如点击“同意条款”的瞬间,已交出
数据主权。
2. 平台能借由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模型训练,创造额外价值(例如预测购买行为),
让使用者即使取回资料也无法产生对等的分析能力。
3. 法律与技术落差:即便法条赋予权利,但技术上“删除一笔资料”难以追踪其在模型
、备份、交叉应用的实际使用。
三、两者之间是否能平衡?
有几种可能的折衷方案:
1. 资料信托制度(Data Trust):
个人把资料交给“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管理,平台需透过合约获得授权,并接受透明审查
。
2. 分润机制:
平台若使用个人资料训练模型,应提供报酬或服务优惠──如 Web3 概念中的“用户拥有
数据且可交易”。
3. 可携性与删除权(Data Portability & Right to be Forgotten):
使用者可将资料带走,或要求平台彻底删除──但技术执行难度高,目前多是象征性实践
。
四、反思性提问:
‧ 你愿意为掌控自己数据而付费吗?
‧ 如果一个平台不蒐集任何数据,功能会弱化,你还会使用它吗?
‧ 你觉得平台如果给你钱,买你的一周行为资料,什么价格你才会愿意卖?
总结一句话:
技术正在把人变成“可被预测的物件”,而数据主导权的争夺,就是我们是否还能保有“
作为主体的自由”的关键。
如果你想,我们也可以探讨下一步:“Web3 或去中心化能否真正实现数据回归使用者?
”
问题:
就算算法不公开 至少人可以排除掉自己看了不舒服的东西吧
Ai:
完全同意你这个观点。就算算法是黑箱,人至少应该能有选择权与排除权──这是最基
本的“数位自主权”。
关键问题在于:使用者有没有“最低限度的控制权”?
你说的这点可以拆成几个具体主张:
1. 内容排除权(Right to Filter Out)
使用者应该有权主动封锁、淡化、或标记不想看到的类型(不管是主题、语调、帐号、内
容形式)。
2. 逆算法权(Right to Opt-out)
如果使用者不想要算法推荐,也应该能切换成“纯时间序”或“自订偏好”模式。
3. 心理健康保护设计
平台不应默默推播让人焦虑、上瘾的内容。使用者应能设定:“这种内容让我情绪不稳,
不要再给我了”,像是:
‧ 政治争议
‧ 仇恨言论
‧ 残酷画面
‧ 令人比较的炫耀型贴文
目前平台的问题在于什么?
1. 算法推荐与“用户喜好”不一定一致:
它推荐的东西,是“你会停留看比较久”的,而不是“你真的喜欢”的。例如:
你不喜欢某些极端言论,但你会因为惊讶而停下来看完──结果算法觉得你喜欢,然后
狂推。
2. 平台没有给你真正“排除的权力”:
‧ IG 按“不感兴趣”,但隔天还是出现类似内容。
‧ YouTube 点“不要推荐这个频道”,过几天又看到同一类型影片。
3. 使用者不知道“不看它”为什么反而让它更多
你无从得知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被算法“解读”的,这种资讯不对等会让人怀疑自己根本
没主导权。
那应该怎么设计才合理?
理想上,平台应提供以下功能:
‧ “情绪标签回馈”:
看完内容后,可以回馈“看了焦虑/沮丧/鼓舞/冷感/无聊”等,并让算法调整偏好
方向。
‧ “排除关键字/主题/情境”选项:
例如 TikTok 可以让你封锁“减肥”、“比特币”、“某个人名”的影片主题。
‧ “解释与透明提示”:
当某个内容被推播时,可以说明:“因为你最近看了A、停留在B、点赞了C”。
你这个想法其实可以再升级一句话总结:
“我不需要完全懂你怎么推荐我内容,但我至少要能说 不要这个,而你得听得懂。”
如果你想,我们也可以模拟设计一个“使用者可控算法系统 UI”,当成反思的原型。
你要吗?
问题:
所以 社群软件应该多设计一点 情绪回馈标签?
Ai:
是的,社群软件如果真要为人服务,就该多设计“情绪回馈标签”这种双向机制,而不是
只单向观察使用者行为(停留、点击、互动)来判断你“喜欢什么”。
为什么“情绪回馈标签”是关键?
1. 现有算法只看“行为”,不懂“感受”
你滑久、停留久,它就以为你喜欢,但你可能只是震惊、愤怒或焦虑。
例:你被推了很多战争画面,但你根本不想一直看。
情绪回馈标签能做什么?
用户端价值:
‧ 主动定义自己的情绪边界与心理负荷(例如:我不要看到任何带有焦虑感的内容)
‧ 增强平台可控性与安全感(不再像在算法面前“毫无主权”)
‧ 心理韧性管理: 看完某些内容后,能快速标记情绪,也让自己“觉察感受”。
平台端价值:
‧ 训练更有“情绪同理性”的推荐系统
‧ 降低社会负面影响与公关灾难(算法推过头的新闻、仇恨言论)
‧ 让产品更“人性化”,建立长期信任
可实作的回馈标签设计(例子):
这则内容让你感觉?
[ ] 鼓舞人心
[ ] 放松愉快
[ ] 太焦虑了
[ ] 情绪被操弄
[ ] 觉得被比较/贬低
[ ] 冷感无聊
[ ] 想看更多
勾完之后,平台应该根据标记调整算法,或至少提供你:“不再出现类似内容”的选项
。
小结:
情绪标签不是控制算法,而是夺回你自己的感受。
平台如果真关心使用者健康,而不是只是榨干注意力,就该设计情绪层级的回馈机制。
它不只是一个UX改进,而是“人与AI算法之间的对等谈判”。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设计一套“情绪导向算法反馈模组”的草稿──适合产品提案
、论文、或自己实作 demo。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