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篇文用运动相机和手机来举例算我表达能力不佳,
因为它们算是其他产品了,容易导致问题失焦,
但我只是想从中表达以下观点:
就社群内容创作者、一般素人的市场,我认为相机厂该 focus 的痛点是:
轻巧方便少配件 (App传输/控制、内建/无线 mic、IBIS)
录影占比增加 (专用红按钮、翻转萤幕)
能应付多比例裁切的素材 (4K)
偶尔慢动作 (60/120p)
能基本应付低光 (换镜/片幅)
最后是受众外观偏好 (少一些阳刚味)
而该市场可接受的妥协:
稍微牺牲一点画质 (不用超高像素超采、不用专业 codec、不用超大光圈)
稍微牺牲一点速度 (不用堆叠)
稍微牺牲一点耐侯 (不用防滴、过热不要太扯即可)
稍微牺牲一点人因 (不用 EVF、不用太多按钮、触控也可、不用大握把)
接着看厂商近年来的尝试,以 Sony 为例:
RX100系 → ZV-1 以最低成本试探市场需求 (check)
而这个市场的确是存在的,所以才会有接下来的发展:
Type 1 → ZV-1M2、ZV1F 进一步探索市场定位和手机的分界线在哪 (check)
APSC → 6700、FX30、ZV-E10 三区分支 (check)
135 → 7系、FX系、ZV-E1 三区分支 (check) (静态市场则往 1、9、R、C 系继续发展)
从这边可以看出来,Sony 的确就是有正确掌握市场痛点、
谨慎探索受众对专业度的妥协下限,
所以才会卖得这么好,也能证明我提出的并不是伪需求,
以最低研发成本用 RX 改 ZV 来试水温、
不乱跟复古市场就可以看出 Sony 的 PM 不是等闲之辈
现在我理解不能的地方在于,
其他厂商怎么好像有点 get 不到点 (富士那种策略不在探讨范围)
Canon 的 R 系还算反应迅速,
但 PowerShot V10 就割到太超过,解决的痛点太少
Panasonic 就更谜了,
之前推出 m43 G100,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试水温完全失败,
然后接下来的态度开始诡异:
“G100 不专业哦?那我给你超肥的 GH 可以吗?”
“啊啊~ GH 太重是吗?我想想哦~”
“嗯... G100 一定是画幅太小,可是 S9 全幅又很烫,不然限时 15 分怎么样?”
不是啊....
Type 1 就算了,m43 这个画幅一定是能跟手机拉开差距的,
有人说轻便镜头要另外开发,
但 Sony 有一堆三方,不也是亲自做了几颗小镜头给 7C?
更何况内容创作者和素人也就只需要几个基本焦段而已,
再者,现在 S9 的机身塞得下全幅 IBIS,m43 所需要的机构空间一定是更小的,
高位元率、超采无法做小?
OK,S9 的 Open gate 就准备了低位元率,所以受众是能接受的,
而且为什么 S9 有 Open Gate?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受众要拍直幅,而这点 m43 更有天生的比例优势,
就像 GoPro 开始用更方正的 sensor 一样,
最后加上 LUT 功能,这些在在都表明 Panasonic 是有意识到这个市场的,
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直选择性的忽略 m43 开头的“M”真正的意义,
目前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相机部门预算不如 Sony...
我很喜欢 Sony 的东西,但我其实更是一个 Lumix 粉,
因为我第一次认真学影片制作就是从 GH5 开始使用的,不到半年又再买了 GH5S,
对这个品牌有特殊感情,直到现在还是很怀念 Lumix 对肤色的红润演绎,
所以觉得 Panasonic 一再一再地错过大好机会很是可惜
最后提一下我原本的附加问题,我原本是疑惑:
现今市场的手机、运动相机、m43 等小画幅拍 4K60 已行之有年,
为什么全幅相机 4K60 大多数仍必须裁切?
阅读吸收了网友意见后,我的理解是:
小画幅的受众或应用场景对画质可能比较不敏感,
所以能以跳采、或较节能的有损编码方式来推行,
而 APSC 或全幅的部分,厂商比较不愿随便推出牺牲画质的选项(?),
也就是说,如果全幅借由跳采/编码来牺牲一点画质的话,当然可以做到无裁切,
例如 Canon R6 的跳采 4K60、甚至是 a7SIII/ZV-E1 的跳采 4K120。
反过来说,如果小画幅想要有更专业的品质,
那在取样和编码环节就免不了需要增加体积来堆散热,当然也会变大 (如 GH7)
至于为什么全幅厂商不愿像 R6 一样推行跳采无裁切的 4K60 到更多机身 (如 a7IV)
这个大概只能问天了
这样的话,我的问题就会变得比较电子工程面向了,这部分我智能不足:
今假设有两个 sensor,一个全幅、一个 m43,且假设两个分辨率相近,
现在已知“取样完”以后,接下来资料处理的难度就已经跟 sensor 尺寸无关了,
(也就是说编码“全幅的 4K60”和编码“m43 的 4K60”是没有区别的,运算量都一样)
那如果回到“取样当下”,更大的 sensor 是否会更难、更耗电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