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古老的昆曲绽放新的华彩(一线研究)

楼主: hihihihehehe (远离尘嚣)   2024-07-02 21:19:51
古老的昆曲绽放新的华彩(一线研究)
江苏苏州昆剧院赵续传统、培养人才、创排新作
本报记者王汉超
2024年07月02日06:44 | 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s://reurl.cc/dnZp98
 图①、图②: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图③:苏州昆曲传习所实景版《游园惊梦》演出场地。
  以上图片皆为苏州昆剧院提供
  核心阅读
  昆剧是中国雅文化的集大成者,将诗、乐、歌、舞、戏熔于一炉,“无声不歌,无动
不舞”,婉转悠扬,经久传唱。有这样一首昆曲,20年来常演常新、好评不断,它就是青
春版《牡丹亭》。从1920年代的昆曲传习所,到如今在原址建起的苏州昆剧院,一代代昆
曲人薪火相传,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拥抱时代中不断绽放华彩。
  江苏省苏州市老苏州城东北角,有一座五亩园。 100多年前,一群10岁出头的孩子聚
拢在这座院落,学文习武、练声唱念。中国昆曲百年接力的大幕就此拉开。
  同一片院子,交叠百年时光,曾经的昆曲传习所旧址,如今建起苏州昆剧院。
  今年是苏州昆剧院创排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搬上舞台20周年。 5月起,这部戏开
启巡演,已在10多个城市演出。一场全本达9小时的大戏,20年间火遍大江南北,在海内
外引起轰动。一次在国外演出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
  新与旧的交织里,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出有400多年历史的剧目,一段100
多年的传承心路,一台激发人们热情的演出,都写进数代人的故事中。
  台上是永远的青春,幕后是一代代“守艺人”
  青春版《牡丹亭》的热度一直持续著。许多当年台下的年轻观众,如今又带着自己的
儿女走进剧场。曾有媒体统计,“这出戏把戏迷的平均年龄下拉了30岁”。很多人没想到
,昆曲可以这么火,可以火得这么持久。
  台上是永远的青春,幕后是一代代“守艺人”。
  故事要从五亩园讲起。昆曲于元末成形于苏州昆山,清中后期开始,昆曲班社大量减
少。在发源地苏州,仅剩的全福班也宣告解散。如何让昆曲的火种留下来? 1921年秋,
一群不求回报的创办人发起成立了昆曲传教所,招收10岁至15岁的孩子学习昆曲。
  五亩园的10余间房舍成了学堂,传教所不仅请来老艺人、武术师傅授课,还开设文学
、音韵等课程,并一度开设数学、外语课。
  从开学到出科,传教所洋溢着与旧科班不同的新气象。经过淘汰,最后出师的学员以
“传”字为辈,几乎把老师辈能演的剧目全部学了下来。光是学员沈传芷一人就会演300
多出戏,令后辈惊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传”字辈演员在世25人。他们带着传艺的使命在全国开枝散
叶,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进入各地戏班。而“传”字辈之后的四代演员,则分别以“继、
承、弘、扬”为字,寓意深切。
  最传统的剧目,最青春的演绎
  2001年,像一声惊蛰的春雷,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很多人因此发问,什么是昆曲?此时,距离传习所的成立已过去80年
,昆曲少有人学,队伍面临青黄不接。演员在台上表演,望向台下,观众一片白发苍苍。
有时辛苦排一出剧,却根本没有资金搬上舞台。
  为了接续昆剧,苏州依托昆曲传习所招收了一批平均年龄25岁、经过4年系统学习训
练的青年演员,他们被称为昆剧“小兰花”。
  2004年,苏州昆剧院与作家白先勇合作,汇集当时著名的编剧、服装、灯光、舞美人
员,创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正式演出前,他们将昆剧名家汪世瑜、张继青等请到苏
州,用一年时间口教锻炼青年演员。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俞玖林、沈丰英等“小兰花”们
,被集中到一起完成高强度训练,俞玖林仅厚底靴就磨穿了两双。
  有人质疑,为什么放著成熟的老演员不用,却要耗时费力集训年轻人?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16岁,柳梦梅18岁。时任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要用
青春的演员演绎一个青春故事,培养一批青春观众,让古老的昆曲艺术重焕青春光彩”。
青年演员与青年观众更能产生共鸣,昆曲的未来更需要年轻的血液。也正因此,这出戏被
定名为青春版《牡丹亭》。
  传统与创新的尺度在哪里?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改变?
  当时,创作者们定下一条标准:“传统,遵循但不因循;现代,利用却不滥用。”程
式化的表演里藏着高妙,舞台并无实景,杜丽娘仅用一把扇子便扇“活”了满台的花花草
草。而布景与服装则大胆改用淡雅写意的色调,在细节上用足了传统苏绣的工艺。
  剧中饰演丫鬟春香的沈国芳曾提出疑问:“传统戏服里俏丫鬟著红衣,我的服装怎么
设计成淡绿色?”白先勇给她讲解,舞台是空的,要透过色彩的运用,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理解每深入一层,带来的都是学传统戏不曾有过的冲击。
  那是一场无法预知结果的集训。对最终能不能登上舞台,演员心里也没底。过去昆曲
没用过那么大的舞台,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排练,最后只能藉用尚未完工的会展工地
。冬天,四周裹上塑胶布,仍不免透风。但没有人叫苦,大家都下狠扑在现场,整整一年
,仿佛投入了他们毕生积攒的力气。
  年轻人看懂了、看进去了,也喜欢上了
  在网络正将兴起的年月,排一出“古董戏”,会有人看吗?全本要演9小时、连演3天
的戏,台下观众能坐得住吗?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便引起轰动。谢幕时,三层剧场观众起立
,掌声不息。此后在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开启巡演,所到之处,引发热烈
反响。
  创作者们有清晰的共识——让昆曲焕发生命力,不仅要有好本子、好演员,不仅要精
心排、尽力演,更重要的是用心培育观众,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戏院。
  湖山石边、牡丹亭畔,垂柳榆钱、雕栏画卷,水袖轻翻、身段往还,如梦似幻。一场
完美的演出,离不开台上台下的“共振”。年轻人看懂了、看进去了,也喜欢上了。
  那一年,这部戏在海内外38所大学演出99场。一时间,昆曲成了校园时尚,往往戏散
了,学生们还围在台前,久不离场。在北京大学,能容纳2000人的剧场演了4轮仍一票难
求;四川大学启用了能容纳7000人的体育场,演出才得以完成。
  年轻观众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青春版《牡丹亭》何以吸引年轻人?创作者们觉得
,尽管《牡丹亭》原作创作于明代,但它所表达的生命如此鲜活、展现的青春如此美好,
能够穿越时空,打动年轻人的内心。
  2006年,剧组在美国4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 2008年,他们以完全商
演的模式,在英国伦敦赛德勒斯威尔斯剧院演出两轮。 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
亚逝世400周年,他们再赴伦敦,并走进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名校。 2017年,他们
登上希腊雅典有着2000年历史的阿迪库斯露天剧场,演出前的访谈预演在希腊国家电视台
的黄金时段直播。看到中国极致典雅的艺术在异国舞台上大放异彩,许多留学生、海外华
人边流泪边看演出。
  20年的舞台锻打,当年台上的年轻人已然成长为昆曲界的中坚力量。苏州昆剧院院长
林琳介绍,该剧主演沈丰英、俞玖林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沈国芳等人也成为国家一级演
员。随着《玉簪记》《白罗衫》《西厢记》《义侠记》《长生殿》等一批剧目全新登台,
既传统又现代的“昆曲新美学”日渐清晰。
  现在,“小兰花”们不仅是舞台上的顶梁柱,更承担著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徒传艺、
以戏带功,紧跟“扬”字辈,一群更年轻的“振”字辈演员正在登台。
  1998年出生的奚晓天唱闺门旦,已经是家里第三代昆曲人。 5岁时,第一次看青春版
《牡丹亭》就十分入迷;9岁再看,就认准了这是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
  殷立人工武生,20多岁就在苏州昆剧院首部大型武戏《林冲》中担任主角。这是一出
全部交给年轻演员的大戏,自首演以来便收获众多好评。今年4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昆剧
艺术节上,《林冲》作为开幕大戏演出,领衔主演的便是殷立人。台上朝气蓬勃,台下掌
声热烈,“风雪山神庙”的影片片段还在线上吸引了280多万人次观看,按赞量达12万。
  让优秀青年演职人员在大戏中担任主演、主奏,举办个人专场;运用微信公众号、微
信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拍摄制作昆曲小课堂、直播剧目演出后台探班、分享优秀青年
演员排练日常;每年传承10部折子戏、一部传统大戏,新媒体播放量年超过5000分钟……
舞台,是成长的平台,青年演员们崭露头角,逐渐赢得更多鲜花与掌声。他们作为昆曲文
化的推广者与传播者,吸引一批批同样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走近昆曲,拥抱这门古老而
青春的艺术。
  87岁的白先勇说,表演艺术很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声,意大利有歌剧,德国有古典音
乐,俄罗斯可以拿出芭蕾舞,“昆曲非常能够代表我们的民族,很欣慰看到她堂堂地走上
了世界舞台。
  当年的昆曲传习所,如今已修复为三重院落。一座园林,成为实景演出小剧场和昆曲
体验馆。 100多年前,昆曲传习所的创始人对学童说,“往前走吧,前面有你们的舞台。
”如今,一代代演员接续传承,仿佛遥遥回应着当年前辈的期盼。古老的昆曲,正绽放出
新的华彩。
  《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02日12 版)
(编按:杨光宇、胡永秋)
新闻出处:人民网
https://reurl.cc/oRGvp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