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在自然与科技之间取得平衡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0-10-22 23:29:42
远古时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通常称为“泛灵论”或“
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识。这
样的信仰通常反映在神话当中,比如风婆、雨师、雷公、电母等,将
大自然现象拟人化,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台湾原住民也有很多
这类型的传说故事。现代科学则不采取这种看法,而是将人与自然分
开,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之下,将自然视为客体、对象物,如同一架机
器,可以用理智的计算来掌握,将利用自然的效率提升到最高。但人
也往往因此活在人造的科技世界,甚至对人也用科学方法加以精密控
制,忘记自己是人,是一个活活泼泼的生命。
儒家站在中庸的立场,不偏向上述任何一端,既反对回到原始蛮
荒的自然生活,也不赞成科技文明的过度发展。儒家并非万物有灵论
,从殷商人的求神问卜,到周朝初年提出“天命敬德”的观念,再到
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华文明已经慢慢脱离了原始的蒙
昧阶段,逐渐以心灵自觉、价值创造来取代原先对鬼神的信仰。从现
代观点来看,即使真有鬼神,也不一定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对
鬼神的叙述、描绘也可能是人的投射。但儒家也并不是将人与自然、
人与上天的关系完全切断,而是以“天人合德”来取代,由仁心出发
感通、滋润万物,达成整体和谐的境界,可以说是“万物有情论”。
如此既可以避免因为片面强调科技和效率,而导致的物化、机械化、
冷冰冰、孤单、寂寞、疏离的弊病;又不至于造成文明的倒退,毕竟
生而为人,就已经和动物不同,历史的发展也不可能走回头路。当然
儒家也可能兼有两方面的缺点,既不够现代化、科技化,也丧失原始
的天真浪漫。但相较于上述两端,儒家已经是相对均衡、稳妥的思想
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