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王船山先生根据这句话提出“一以
贯之”与“以一贯之”的区分,很有启发性。这初看像是在绕口令、
玩文字游戏,其实重点不在词语本身,而是船山对词语的解释。“以
一贯之”最不好的状况就是意识型态的执著,将自己从特定观点、立
场出发的想法当成真理,强迫天下人接受。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法
西斯、共产和自由民主三大阵营厮杀,二战结束后又有冷战,亦即民
主和共产阵营的对抗。
但即使不坚持特定政治立场,以一贯之的“一”回到形上真理,
比如良知天理,或是道家讲的无、佛家讲的空,没有特定经验内容,
也还是会出问题,问题就在于空洞化。儒家的精神是“始终不离实存
”,我们固然不应该被纷杂的现象所迷惑,但所谓的“一”或形上真
理也不能与现实经验割裂。通过对经验现象的探索来体悟形上真理,
体悟出的道或真理才真切,不是在象牙塔里凭空想像的理论而已。船
山认为孔子的“一以贯之”正是此意,既有本体,又有治国平天下的
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