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9-11-17 22:08:08○此文源自本人2019.4.20.编纂于维基百科而已遭删除之“中道 (儒家)”条目内容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9%81%93_(%E5%84%92%E5%AE%B6)&oldid=54100197
中道思想的词汇缘起与德范意涵
东岐明
中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有些观点认为“中国”亦由“中道”而名。张
其昀就认为:‘“中国”之称名,便是因为中道是我国的立国精神。’,而认为其“中
”有五义─“中正、中和、中庸、中行、时中”[1]。毓鋆更认为说:‘夏,是中国人的
文化。中国是广义的中国,是中道之国。天下文化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用中,谁
能用中道,谁就是中国人。中道之国,没有边际。’[2]
[1] 张其昀《孔学今义》
[2] 爱新觉罗.毓鋆《毓老师说中庸》
中道词汇
“中道”一词,作为“中”与“道”之结合意义,儒家《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
乃谓“心中觉知以致中正德行之道”,道家《庄子‧在宥》似是有谓‘思虑不自得,中
道不成章’。但在古书典籍还有其他不同意涵,《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居不主
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以谓“道路中央”,《论语‧雍也》‘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以谓“行事中途”,《孟子‧尽心上》‘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以谓“中
正无偏之道”,《春秋繁露‧奉本》‘虽不中道,而《春秋》者不敢阙’以谓“切中道
理”。后世佛家也用“中道”作为译词,《中阿含经》‘舍此两边,有取中道’以谓“
不落相对极端的修行方法”,《中论》‘离有无两边,故名为中道’以谓“不落相对极
端的哲理思想”。
中道意涵
“中道”一词,出于《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涉及心性修持之德行风范,乃是
肇始于崇“中”的中国上古文化传统。“中道”之“中”,引申“中”字古义之“中心
”原意,在心性修持是指内在觉知之中,在德行风范是指公正无偏之中。中道修持风范
,就是以修持心中觉知而达就中正德行。在中道心性修持上,《中庸》有谓‘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孔子论述帝喾‘执中而获天下’,《论
语》记载帝尧训勉帝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尚书‧大禹谟》记载帝舜训
勉夏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保训》记载文王姬昌训诲‘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求中’‘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皆
在阐示上古理想君德之秉执中道心性修持。在中道德行风范上,《尚书‧酒诰》有谓‘
作稽中德’,《尚书‧立政》有谓‘以列用中罚’,《尚书‧吕刑》有谓‘罔非在中’
‘咸庶中正’,《逸周书‧五权解》有谓‘克中无苗’‘维中是以’,皆在阐示上古理
想公正无偏之中道德操风范。中道德操应对人世,并非依于人情世故的调合折中,而是
本于待人处世的中正贞介,《孟子》之谓‘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尚书‧君牙》之
谓‘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基于中正行事而适宜不落极端,乃
以化民成俗,是而孔子《中庸》赞舜为政‘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上古华夏的中道修为传统,早在先民原始宗教时代即已存在;所以《尚书》之上古文告
内容,“中”与“天”都是重要用字,分别相关人事与天命的道德依据。上古尧舜对话
所谓‘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就是以听天命尽人事为勉励。上古华夏之所谓“
天”的敬天传统,原是崇拜上天神界权威的宗教信仰传统,《尚书‧多方》‘惟典神天
’、《尚书‧召诰》‘皇天上帝’、《尚书‧泰誓》‘上帝神祇’都是相关敬天传统,
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也有“
皇天”一词,后世中国文化更承续沿用“天下”“天命”“天子”等敬天词汇。华夏先
民之崇拜信仰神祇,于商朝盛行卜筮达其宗教高峰。周朝文王创作易经肇始人文转化,
终而华夏文化演进到人类文明轴心时期的东周时代,承先启后建立中国文明的人文理性
基础。老子以“道”法自然为上,而建立其超越于敬天神格崇拜的自然理性道德本原。
孔子以“道”贯一之为宗,而阐述其独立于敬天神格崇拜的人文理性道德规范。《易传
》用“神”,《说卦传》以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系辞传》以谓‘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已是脱离外在神灵启示而根据内在心神启发。其后诸子百家所言“
天道”,主要即非相关上天神谕之道,而是连系上天自然之道,《庄子‧在宥》有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从此中国文化虽然承续敬天传统祭拜神
祇,却更尊崇天人合一的道德性理。从而子思在此人文理性氛围编作《中庸》,乃谓‘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承结“中”与“道”之文明意义以谓‘从容
中道,圣人也’。
老子启发道家,于其心性修持,尚谓《老子》‘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孔子承启儒家
,晚年乃以“中庸”承述中道,曾谓《中庸》‘中庸其至矣乎’、《论语》‘吾道一以
贯之’、《文言传》‘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
伐,德博而化’,继由子思编作《中庸》承述以“诚”;后世至于宋朝王安石《淮南杂
说》有谓‘闻古有尧舜也者,其道大中至正,常行之道也。’,明朝儒者王阳明《传习
录》阐述中道贯通,彻达出世入世修为,更谓‘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
。
中之内德
“中”的心性修持,二十一世纪初发现的战国时期竹简《清华简》,其中收录的周文王
遗言《保训》[3],记载帝舜在地位寒微时,努力修持内心之“中”的中道心性功夫,由
“求中”至“得中”,而有诚信明德于世,乃得帝尧赏识。《保训》约略相关内容如下: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
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
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中”作为心性功夫的上古传统意涵,其原始意义乃是指“心中”之“中”的“内在”
之义,指称某种“内藏于心”的修持功夫。《管子‧心术下》有谓‘无以物乱官,毋以
官乱心,此之谓内德。’(“物”是指“相对于心的外在事物”,“官”是指“感官知觉
”),又说:‘中不精者,心不治。’、‘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
思,思然后智。’;《管子‧内业》则阐述说:‘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
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又说
:‘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又描述了心性操持的内在层次而说: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
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
子思《五行》则将内心层次区分中外,也以“中心”对应了《管子》“心中之心”,又
以“外心”对应了《管子》心念思虑,而论述了不同心术操持的人情交往而说:‘以其
中心与人交,悦也。’、‘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直也者,直其中心也,义
气也。’、‘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正说明了中心待人乃是超越思虑的自在交流
,而自然表现了人情亲切的“悦”与“直”;然而外心待人乃是思虑计度的谨慎交往,
所以也就做作表现了人情生疏的“远”。因而子思《五行》也就阐述了君子德行乃是基
于中心修持而说:‘仁覆四海,义襄天下,而诚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
中之易理
“中”的易理意义,可以对应于不落心物(乾坤)体性两端之义,《系辞传》有谓‘易简
,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