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与意义涵摄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9-11-15 11:30:47
○此文源自本人2019.5.12.写成于维基百科而已遭删除之“天人合一”条目内容,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A%BA%E5%90%88%E4%B8%80&oldid=54388682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与意义涵摄
                          东岐明
  “天人合一”此词,源自北宋儒者张载阐述《中庸》思想之于儒者[1],而谓: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蒙‧干称》
,相应《中庸》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有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之道’‘诚之者
,人之道’;“自诚明”则“因诚致明”,乃率天道之性,而谓“得天而未始遗人”
;“自明诚”则“因明致诚”,乃袭人道之教,而谓“致学而可以成圣”;《中庸》
又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故谓“天人合一”,又以德合性教而谓“天人合德”

《中庸》论述天道与人道之思想,乃是相关天道之自然无为与人道之造作有为,同样
见于当时道家思想。《老子》有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庄子‧在宥》有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皆
以阐述“自然无为”与“造作有为”之差异。
然而因为中国古代思想于天人之际的相互关系,本有种种论述观念,后来往往皆以“
天人合一”此词作为标举;因而后世许多“天人合一”词义用法,已经不限原本张载
创设相关《中庸》意涵,而指涉对应及种种不同哲学思想观念。“天人合一”此词,
当代也就成为容纳许多观念集合的复合意义词汇。
 相关观念
  “天人合一”词义,用以指涉相关“自然无为”(天道)与“造作有为”(人道)的
会通统合关联。此种相关《中庸》的“天人合一”观念,牵涉心理感应认知活动的运
作机制;通常是以心灵的直觉印象,对应于天道之自然无为;而以心思的认知概念,
对应于人道之造作有为。
  易简得理
《系辞传》所谓‘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干知”相关直觉
印象之自然无为,“坤作”相关认知概念之造作有为,而以对应“天人合一”;《系
辞传》又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东岐明乃以“天人合理”谓其智识之德[2]。
此一易理对应于牟宗三学说之良知坎陷问题,“干知”即在良知之体,“坤作”即应
坎陷之用,而“坤以简能”即通科学化约之理论思维,“干以易知”则可相关禅修之
直觉感应体验。禅修直觉之自然无为与科学认知之造作有为,皆可统合于易简得理,
而谓“天人合一”。
  法相与概念
易理所谓“干知”感应的心念直觉物相,乃为物象之始,佛家大乘谓之“法相”,佛
家上乘(南传上座部)谓之“究竟法”。易理所谓“坤作”认知的概念想像物体,乃为
物象之成,佛家上乘谓之“概念”,佛家大乘谓之“心不相应行法”。“干知”对应
佛家识蕴作用,“坤作”对应佛家想蕴作用。心性识知法相,乃在直觉感应,故谓‘
干以易知’;认知形成概念,乃涉想像造作,故谓‘坤作成物’;思虑化约概念群集
,而成有效观念体系,故谓‘坤以简能’。法相感应之自然无为与概念认知之造作有
为,于心理活动乃是统合相关,而谓“天人合一”[3]。
 ————〔禅修〕——|═════════|————〔科学〕—————— [4]
 【干知】 【易】   【坤作】        【简】 
  心性  感应     认知          化约 
         法相      概念──概念集     观念体系 
 对应观念
  “天人合一”词义,用以指涉个体身心或个体环境(人),之联系对应于超越个体
之对象(天)。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中国古有的世界观,认为人类的个体身心或群体事务等种种人世现象
会与自然有所相应。譬如论述作为独立于人体身心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
有个体身心的“人”,两者的气运变化与生理变化有着对应相关的规律,即有医书《
黄帝内经》阐述说明‘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
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也说‘人之形体,
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5],《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则是阐述事物观念名称之天人相应而谓‘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天人感应
汉朝董仲舒阐述上天与人世之间,会有相互感应的善恶吉凶的关联影响,《春秋繁露
‧必仁且知》即谓‘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
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
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6]。此一思
想乃以人世善恶感应上天吉凶,其实早已见于古籍《尚书》,譬如《尚书‧大禹谟》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
五刑五用哉!’、《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体验观念
  “天人合一”词义,用以指涉个体身心(人),之融会合一于超越个体之对象(天)
,在东西方的宗教修行都有发生此类超常经验。而现代科学发现此种相关体验,可以
对应于脑部顶叶的活动运作;所以有些科学家就以唯物论观点,认为这些体验都只是
大脑异常活动产生的幻觉[7];不过科学观点却无法解释,为何大脑幻觉竟会发生由身
体之外而返视自身与环境的出窍体验。
《易传》之《文言传》有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
鬼神乎?’,而此一大人合于天地之德,或也称为“天人合德”。
  物我合一
道家《庄子‧齐物论》有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与时空万物合而
为一的超常经验,在佛家大乘称为“众生相”[8],乃是禅修境界某种发生个体小我融
于时空万物大我的精神体验。一般修行禅定至于专注禅相,就会容易发生此类体验[9]
。物我合一的禅定体验,约对应于佛家所谓欲界定或色界定的定力阶段。
  道人合一
道家《老子》有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指称“道”之超脱于天地时
空万物境界,对应于佛家无色界境界。《庄子‧天运》之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
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即是指称至人
合道至于大道境界,而超脱于天地时空万物境界,对应于佛家所谓无色界定的定力境
界。这种“道人合一”的修行境界,在现今道教内丹修炼又可分为两种层次:
 炼神还虚:其“虚”对应着佛家无色界虚空的空无边处定境,
 在佛家大乘称为“寿命相”[10]。
 炼虚合道:其“道”对应着佛家无色界心识的识无边处定境,
 相关佛家大乘五重唯识观的“遣相证性”[11]。
  梵我合一
奥义书中论述梵我关系之词 Brahmatmaikyam,意谓“梵我一如”。吠檀多派大师商羯
罗的“不二一元论”(Advaita),认为奥义书把“梵”区分为二:有形的梵和无形的梵
。有形的梵指的是现象界或者众多的我(小我);无形的梵指的是宇宙本体最高的我(大
我)。有形的梵是不真实的,而无形的梵才是真实的。所谓“不二一元论”就是说:真
正实在的唯有最高本体梵,而作为现象界的我(小我)在本质上就是梵,二者本来是同
一个东西[12]。而婆罗门教传统至于印度教的修行,正有相关追求个体小我合于大梵
神我的梵我合一体验。
  神人合一
欧西诸宗教传统的祈祷冥想,也会有个体与至上神我合一的宗教体验。
[1] 李宗定〈道教臻于“天人合一”之教义考〉∵
∴ https://ssrp.info/webfm_send/61
[2] 东岐明《太学明纪》∵‘智识乃是天人合德之明理素养,基于“止定静安”之
达善惟一工夫,以“格物致知”之神明惟精工夫而感应其智慧之理原,以“思虑得解
”之辨析惟想工夫而建构其知识之理则。智慧于理原之中,知识于理则之正;智识中
正而心意诚谦,以明天人合理之德。’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19/05/confucianism-httpswww.html
[3] 此段说明,节录改编自东岐明《太学明纪》解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相关内容。
[4] 禅修与科学都有涉及认知活动的部份,所以两者皆有涉及“坤作”范畴。
[5]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之形体
,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
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
冬夏之类也。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
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另章《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更是全章阐述。
[6] ‘其大略之类,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
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
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
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
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谨案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
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
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春秋》之法,
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孔子曰:“天之所幸,有为不善而屡极。”
楚庄王以天不见灾,地不见孽,则祷之于山川,曰:“天其将亡予邪?不说吾过,极
吾罪也。”以此观之,天灾之应过而至也,异之显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
春秋》之所独幸也,庄王所以祷而请也。圣主贤君尚乐受忠臣之谏,而况受天谴也?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7] 薛莫(Michael Shermer)〈脑袋瓜里闹鬼!〉∵ 科学人杂志. 2003.4.(14).
∴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202
[8]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
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
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园觉经‧净诸业障菩萨品》
[9] 关于修习定禅,可阅《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止禅的基础》∵
∴ https://www.中平精舍.tw/templates/cache/29752/images/575e1521e6667.pdf
[10]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
如命根。’《园觉经‧净诸业障菩萨品》
[11] 净常《唯识简介》〈(十八)五重唯识观〉∵
∴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18.htm
[12]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
∴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3861.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