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9-11-16 22:02:10○此文源自本人2019.5.10.写成于维基百科而已遭删除之“中庸”条目内容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BA%B8&oldid=54362836
《中庸》相关词汇的诠释问题
东岐明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记载孔子关于中庸与诚的言论、以及后人相
关思想的阐述发展,内容屡引孔子言论及《诗经》篇章而阐述理念。原是《小戴礼记》
第三十一篇,作者可能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但未完全确定,内容大约是由儒家学者
在战国时代写成。
“中庸”此词的字面涵义即是“中道与庸常”之意[1],修养以“致中和”,‘喜怒哀乐
之未发’为“中”,‘发而皆中节’为“和”,而其最高境界在于“至诚”。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在于率由天命之性,
“教”在于修习率性之道。《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相关《大学》所述“诚意
”。“诚”的工夫,是应于“自诚明”的天道之性;“诚之”的工夫,是应于“自明诚
”的人道之教[2]。其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指诚之心性功夫相关开物化
物之德,故而后谓‘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以而推崇至诚修为[3]。
[1] 郑玄《礼记正义》‘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2]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
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故至诚无息。不
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
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中庸》
“中庸”词义之诠释范式
“中庸”一词来自孔子,承继上古中国所谓“中”的中道修持功夫,加上“庸”字,而
成儒家传统的“中庸”修养功夫。然而“中”的意涵与“庸”的意义,孔子并没清楚阐
述定义,所以也就形成后世一些不同见解;而《中庸》文本相关内容也会因之有所不同
理解。主要诠释争议乃是基于下列《中庸》文本内容及其相关问题: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是指能觉能知之心,还是所觉所知之心?
‧“庸”是“用”或“常”?“常”是指不变之常,还是平易之常?
‧‘发而皆中节’的“中”于“中节”,
是念四声的动词(切中节理),或念一声的名词(中道节制)?
郑玄
《中庸》是记载“中和”之为用,“庸”即作“用”[7]。“庸”又作“常”[8]。
“中”是含摄喜怒哀乐[9]。
[7] (孔颖达)〔疏〕正义曰:案郑(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
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此于《别录》属《通
论》。’《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8]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郑玄注
[9] ‘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礼记正义‧
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郑玄注
孔颖达[10]
“中”是指澹然虚静而无所虑之心[11],“庸”即作“常”[12]。
“和”是指情绪动发,皆中节限而性行和谐[13]。
[10] 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19734
[1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言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虚静,
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孔颖达疏
[12]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庸,常也。君子之人用中以
为常,故云“君子中庸”’。
[13]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
,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孔颖达疏
程颐
“中”是指不偏的正道,“庸”是指不变的定理[14]。
[14]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朱熹《中庸章句》
朱熹[15]
“中”是心性之无所偏倚[16],“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17];
“和”是情之正,切中节理而无所乖戾[18]。
[15] 朱熹《中庸章句》∵
∴ https://ctext.org/si-shu-zhang-ju-ji-zhu/zhong-yong-zhang-ju/zh
[16]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
,故谓之中。’《中庸章句》
[17]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中庸章句》,‘盖庸是个常然之理,万古万世不可变易底。中只是个恰好道理。为
是不得是,亘古今不可变易底,故更著个庸字。’《朱子语类‧卷三十三‧论语十五》
[18]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之中,去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
戾,故谓之和。’《中庸章句》
王阳明[19]
“中”并非是没有情绪的宁静存心[20],“中”即是天理、良知、本体[21]。
“中”是体,“和”是用[22]。
[19]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15813
[20]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
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唸唸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唸唸去人欲
、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
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
循理。” ’《传习录》
[21] ‘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
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
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传习录》
[22]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
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
。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
,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传习录》
东岐明
“中”,俗谛是为能觉之性[23],真谛是为明觉之易[24]。“和”是以中道修持功夫
,节和情绪[25]。“庸”是自居平常而谦逊处世[26]。诚为中之心性表现,中为诚之
心性修持,谦为庸之心态表现,庸为谦之心态修持[27],诚谦表现即相应于中庸修持
[28][29]。
[23] 东岐明《圣贤明德之中道明学》∵‘道心既是超脱于人心而存在,就人身生命觉
知而言,道心心性是比人心心境更为深入内在的觉知本原,所以上古中国称其为内心之
“中”─代表人身生命觉知的根本内在中心。道心心性作为自心内在中心,不落于喜怒
哀乐的心境情绪,《中庸》故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道心觉性作为自心任运
规范,可以节制心境的欲望情绪,以达致和谐心态因应世务,所以《中庸》会说‘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24] 东岐明《圣贤明德之中道明学》‘中道修为,世间俗谛作为心性功夫,化世真谛
是于神明慧觉。心性功夫之中于一,乃执自性神明觉知之入世应对外物境界,秉认内在
修持以化外在万物,物化而性不化,是为“中一”俗谛;…。神明慧觉之中于易,不一
不异,非心非物,体性俱妄,精神皆化,非内非外,无常无我,唯以明觉感应而相对变
化,是为“中易”真谛;…。’
[25] 东岐明【书稿】《正观中道‧中庸第一》∵‘所以君子之人际交往,内在则是持
守中心以节用情欲,才能真正以和为贵,却不从物而流。所谓“中节”,也就是以中心
观照而自然节用心思;而“中节”之“节”也正对应了易理〈节〉之意涵。《彖传》阐
述〈节〉说:‘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悦以行险,当位以节,中
正以通。’,也就象征了持守中心以自节心思,乃是适情适度、外柔以和、内刚以中的
外柔内刚修为。’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26] 东岐明【书稿】《正观中道‧诚谦第二》∵‘《中庸》作者子思,因于孔子《文
言传》阐释〈干〉卦九二爻辞所谓:‘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
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的“正中存诚”意涵,以“诚”为本而融通道家思想
,开创了《中庸》的思想诠释体系;…然而子思所用以诠释中庸的“诚”字,仅是对应
了孔子“中庸”之“中”,却还缺乏“庸”的意涵。孔子所谓的“中”,乃是基于心性
修持而论;而孔子所谓的“诚”,乃是基于心性表现而论;“中”的心性修持,正对应
了“诚”的心性表现。而孔子所谓的“庸”,乃是基于心态修持而论;“庸”的心态修
持,则对应了“谦”的心态表现。如同孔子认为“正中”需要“庸”的心态修持才能完
备,“至诚”也需要“谦”的心态表现才能完备;所以孔子“中庸”一词应以“诚谦”
此词诠释,才能完备阐述其真正意涵。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27] 孔子之谓《文言传》‘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
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可对应“诚”,“庸言”“庸行”可对应“不伐”
。“不伐”即对应《易经传》之“谦”德,“善世而不伐”即对应《大学》之“止于至
善”。
[28] 东岐明《太学明纪》∵‘“诚意正心”相关儒家“中庸”功夫,诚为中之心性表
现,中为诚之心性修持,谦为庸之心态表现,庸为谦之心态修持,诚谦表现即相应于中
庸修持。中诚性明,谦庸态密,乃成天人合一之中道修为。’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19/05/confucianism-httpswww.html
[29] 东岐明《中庸与诚谦的庸谦之通》∵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html
诠释争议所在
关键在于“中”是能觉能知之心(能心),还是所觉所知之心(所心)?若“中”是“所心
”,就是在没有喜怒哀乐时的宁静心境;所以当有喜怒哀乐心情出现时,也就不存在“
中”的心境,因而“中节”就必须解释为“切中节理”。孔颖达即作是说,而程朱接续
其说。朱熹诠“中”,虽言‘其未发,性也’,但却未说明性与情于心的层次不同,而
仍解释“中节”为“切中节理”。王阳明特别强调“中”并非只是心境之情绪宁静,已
经及于“能心”,但未特别厘清“中节”意义。若“中”是“能心”,则在喜怒哀乐“
所心”已发之时,未发“所心”之“中”仍然自存,以其“能心”而可观照节制喜怒哀
乐之“所心”,故而“中节”就可以解释为“中道节制”,东岐明即作是说,援引《管
子》《五行》内容为证[30]。《礼记正义》郑玄之注‘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
,应也相关“能心”之说。
[30] 东岐明《圣贤明德之中道明学》‘“中”作为心性功夫的上古传统意涵,其原始
意义乃是指“心中”之“中”的“内在”之义,指称某种“内藏于心”的修持功夫。《
管子‧心术下》有谓‘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物”是指“相对于
心的外在事物”,“官”是指“感官知觉”),又说:‘中不精者,心不治。’、‘心之
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智。’;《管子‧内业》则阐述说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
,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又说:‘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又描述了心性操持的内在层次而说:‘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
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
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子思《五行》则将内心层次区分中外,也以“中心”对
应了《管子》“心中之心”,又以“外心”对应了《管子》心念思虑,而论述了不同心
术操持的人情交往而说:‘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
’、‘直也者,直其中心也,义气也。’、‘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 ’
“慎独”词义之诠释问题
《中庸》“慎独”词义引自下述此段: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而由“慎其独也”引出“慎独”一词。然而“慎独”词义易遭世俗误解,乃是相关《大
学》此段譬喻: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往往容易误会以为是指谨慎私自独处行持,但其正确意涵却并非如此!根据古书使用“
慎独”一词的常见意义[31],正确应是指谨慎自心独一态度。朱熹《中庸章句》则是将
上述两者意涵混同解释而说: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
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东岐明则将“慎独”之独一专笃工夫,视为修习守中的前备工夫;故而《中庸》于“慎
其独也”此句之后,即接续而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因而《中庸》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便是
在讲述中道功夫未成,而事物究竟法相之隐微难以睹闻[32]。
[31] 东岐明【试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注19‘先秦所谓慎独工夫,并非
是在“谨慎私自独处行持”,而是在“谨慎自心独一态度”;能以谨慎自心之独,即会
谨慎私处之独。《礼记‧礼器》‘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
观天子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文子
‧精诚》‘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皆是期勉君子行持,重
在真挚独一自心。真正慎独工夫,即是自心独一于感官物境,勉励心志不从物流,子思
《五行》之谓‘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
心之谓也’(“五”指五种感官知觉)。 ’
∴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html
[31] 东岐明【试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注19‘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并非是在“戒慎乎人所不睹,恐惧乎人所不闻”,而是在于戒惧君子其
心性觉知所不睹不闻。既然中道自存‘不可须臾离也’而可明性自得,‘莫见乎,莫显
乎微’即是由于缺乏心性功夫;所以‘君子慎其独’而笃专自心,乃可达致‘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的中道心性觉知。《中庸》此谓隐微不睹不闻,皆是用以指称未见事
物本相,故而勉励君子心性工夫修持细密,进而乃可观境自得,此即相关《大学》格物
致知之道。…《中庸》之慎独工夫,其实相关《大学》之止定工夫,皆在于笃专自心;
先有笃专自心至善,方能进而达致中诚功夫。’
“诚”之儒家意涵
孔子之言“诚”,乃是与“中”相提并论,见于《易传》与《中庸》之记载: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文言传》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
《中庸》承继孔子之说[33],发扬而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至于北宋张载《正蒙》之谓〈诚明〉‘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干
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而开“天人合一”之说。《中庸》更由“诚”而推极“至诚”而谓: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然而《中庸》阐发之诚,属于儒家孟学之诚的心性功夫,在意义诠释上乃是不同于儒家
荀学之诚的心志态度。子思承继孔子中道而传孟子,故以“诚”为心性功夫。荀子批判
其谓《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饰
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而以“诚”为心志态度,当应《中庸》“诚
之”。因而《荀子‧不茍》‘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善之为道者,不
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是以诚而独,子思《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乃是以独而中,董仲舒《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则是以诚意对应慎独。以诚为心志态度,乃是先诚之而后独;以诚为心性功夫,
则是先独而后中诚;但此两者皆可推诚至于外王事业。
[33] 吴怡《中庸诚的哲学》 台北: 东大图书. 1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