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7-11-29 12:33:01◎多年以前曾经在连线BBS上讨论过“大中至正”的意义,谨以摘录修改如下:
“大中至正”一词起源于汉唐以来经学家对于《尚书·洪范》的注解,起初乃是意指
“无偏无党”。《全唐文》所记碑铭就有“大中至正”一词以形容儒者的此一修养。
周敦颐《太极图说》有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而北宋儒
者多以“大中至正”为王道纲领,所以后世遂演变成为专以指称“儒家之道”,然而
却也衍生了多种意涵。王安石以之形容先王尧舜之道,程朱则以之扬儒贬释,然而南
宋居士也以之颂扬儒佛会通的入世之道。明朝王阳明则在《传习录》中,以之形容孔
子“吾道一以贯之”而贯通了入世与出世之道。唐宋儒者之用例如下:
○《全唐文》〈故…贞宪赵公神道碑铭〉
‘及夫被儒服,践法言,敬直而文,肃庄而温。
端诚博物,错综古今,非大中至正,不接于心术。’
○北宋王安石《淮南杂说》
‘闻古有尧舜也者,其道大中至正,常行之道也。’
○北宋程子《二程粹言》
‘知圣人为大中至正,则释氏不能以说惑之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126》
‘儒者之道大中至正,四面均平。’
○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净行上》
‘人伦不废于外,而佛法高目于内,孰若维摩之道为大中至正者。’
○明朝王阳明《传习录‧上卷‧49》
‘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
台北纪念蒋介石的中正纪念堂,在入口牌楼上就题著“大中至正”四字。蒋介石自号
“中正”,不仅为了对应孙文所号“中山”,以表示继承孙文之志;更是取自朱熹《
易本义》〈豫〉卦之六二爻释:“卦独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独能以中
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又涉及了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故仁人之所
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
且治。”“君子慎小物而无大败也,行中正,声向荣,气意和平,居处虞乐,可谓养
生矣。”;也对应了王阳明所创造的“大中至正”一词。王阳明是蒋介石一生都崇拜
尊奉的明朝哲人,台北的阳明山也就是蒋介石为了纪念王阳明所命名。“大中至正”
起初乃是王阳明用以形容孔子的圣人之道,源自《传习录‧上卷‧四十九》所述:“
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
王阳明所谓“只是一贯”,正承接了孔子《论语‧里仁》所述:“吾道一以贯之”;
而其所谓“彻上彻下”,则是指“上彻无为出世之道,下彻有为入世之道”。《中庸
》有谓‘从容中道,圣人也’,当代承接中道传统,避免宋明儒学的偏狭排他心态,
会通儒道佛三家之学,贯通入世与出世之道,乃有传承中国道统之谓:
‘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
上彻无为出世之道,下彻有为入世之道,中道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