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家长对读经班的错误期待:读经不等于品格教育,弟子规也不是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6-09-06 21:34:19
BuzzOrange 报橘
家长对读经班的错误期待:读经不等于品格教育,弟子规也不是圣人之书
Posted on 2016/09/06
【为什么挑选这篇文章】
读经班和弟子规的盛行,实际上是在这二三十年间才突然形成的风气。原来根本不是因为
弟子规真的是圣人经典,只是刚好而已。
但弟子规和读经班真的能够改善道德教育吗?我想答案很清楚。早该抛弃这些对〈弟子规
〉和僵化道德教育(看看博爱座事件)的错误期待了。
(责任编辑:林芮缇)
文/陈巍仁
儿童读经班或普及各级学校的《弟子规》教学,我是认为应该踩下煞车,绝对不宜用“读
读也无妨”的心态视之。
我反对窄化的儿童读经教育,源自教学现场感到的焦虑,附图这篇文字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这学期教学我曾花了些时间讨论经典教育的问题,这位同学非常认真的给了我回馈,在
此同时,也让我明白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那么我们就来一一解卦。
今年我在大一做过普查,在过去“学校教育”中读过《弟子规》的,约占95%,读过《静
思语》的,约占80%。这是很惊人的数字,因为在我们这一代的启蒙读物中,根本没有这
两本书的踪影。
也就是说,此二书的“典律化”过程,乃是在这二三十年内迅速完成,这里面当然就有很
多蹊跷。《静思语》今天先不论,以后再扩大战场,独目前《弟子规》推崇者所谓此书乃
圣人之言、儒学正宗之说,其实并非事实。
儿童读经班的提倡与弟子规的推崇
《弟子规》作者为李毓秀,山西康熙年间秀才,此书为其所编写之童蒙书,后经贾存仁修
订方定名。然仔细读来,此书无论内容文字皆非上乘,是以其人其书皆不见显扬。那么这
本书何以成为当前圣典呢?远因出在王财贵教授提倡的儿童读经班。
上世纪九零年代,王教授主张儿童要大量背诵经典,而且不用解释,如此便可内化成贤,
因为理论简便,接下来此说风行草偃,大量宗教团体基于道德教育之出发点,亦大举投入
物力人力鼓动,在台湾常见的就是净空法师、一贯道、福智基金会等教团。
他们印制好了教材、准备好了师资志工、办理了大量活动和读经班,这大风就这么一路吹
入了各级学校,不少基层老师可能来不及反思,再加上近年阅读教育推广,也就乐得顺势
配合。声势之大,连对岸中国都跟着摆动,随着国学热,近年蔚为显学。
这种只背不讲的教育,要的就是本简单易诵,而且跟标语口号一样表意清晰、无需多加解
释的教材。于是三字一句,易于上口,千字出头,篇幅刚好的《弟子规》,便被从故纸堆
中挖了出来,推上了宝座。溯其源流,这本书既非儒家,也非佛教道教传统典籍,只是在
共同目标下,“被经典”化的课本。
溯其源流,这本书既非儒家,也非佛教道教传统典籍,只是在共同目标下,“被经典”化
的课本。(你说《三字经》?太难了,还要每句都解释那么多故事……)
建构而来的僵化道德教育
我不能说他们的“用意”是错的,但是他们对当代困境的“问题意识”跟“解决方法”却
可能有误。
道德不是问题之因,也不是解决之道,更不可能被规训而成。一个人的思想跟行为,必须
经过伦理学思辨才能成形,先搞定“为什么该这么做”,才能导出“该怎么做”,偏偏《
弟子规》在这部份付之阙如,劈头就来个“弟子规(乃)圣人训”,孔子知道应该会火大
到弹出来。
我们回去看看《论语》,里面皆是情境讨论教学,面对一个真实或假设的前提,师生共同
思考,孔子担任的也只是引导,这位老师温暖而舒阔,课堂充满讨论思辨的气氛,绝对没
有板起脸来摆起“林北圣人也”的架子。
况且九流十家都不是什么乖宝宝,他们都觉得世界有问题,可是都没有先例提供答案,能
靠的只有自己,他们以身心跟所处时代辩诘搏斗,是为了活得有意义,并不是要成为后代
的什么规范。
面对道德概念的僵化,才是现今台湾的沈疴。
尤其是处理因着文明变化而开始涌现的伦理学议题,比如死刑应否废除,毒品应否除罪化
,一用旧道德框架,就根本讨论不下去。再如近来宅神朱学恒对顾立雄立委所提“毒品医
疗前置化”议题的大暴怒、大跳针,显然更碰触不到问题核心,反智程度连乡民都没法支
持,而且在朱大这些人眼中,应该也没有问题的存在,悖德的即人渣,砍掉就是了。
这几天的公共汽车让座风波,也是同一个脉络,请参看人渣文本这篇〈老式道德教育的破产〉
,作为本文的补充。
卷子中这位同学郑重而有礼地向我申论,推动的高僧贤达不会有错,传统有其价值,只要
实现《弟子规》内容,社会就会安和乐利。但相反这就是我最忧心之处,我们正浪费时间
在CP值极低的教养中,特别是当知道这一切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伪系统”时,有什么是不
能扔弃的呢?
结尾附挂台大杜保瑞老师的《弟子规》教学PPT,这种教案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如果非要
教,家长、老师们也可以这么引导,至少把反思问题抛出来,各级各阶段教师都还可以继
续使力啊!
对读经的过度期待
我们早就该问为什么了!我甚至在自我检讨为什么这么晚才开始发声!
对儿童读经教育和《弟子规》的反思,今天人渣文本也出手了:见苹果社论《弟子规与龟
弟子》
目前整个社会对于读经风气的“宽容”或期待,是因为觉得提升(拯救)道德,真的能改
善困境与乱象。但我们也应察觉,当代问题之复杂,不能过于简单归因。
我的担忧是,在这样铺天盖地的气氛里,一早就发现教育跟生活脱钩的孩子,读经对他来
说就是培养虚以委蛇的表面功夫,就跟我们以前读三民主义、青年十二守则一样。
茍若子弟真的受其陶成,并形成价值观,那么在未来恐会遭逢更多的困惑甚至挣扎,因《
弟子规》能涵盖的范围太小,而且当代社会之轨道已经不在其规划逻辑里运行,比如我还
挺想知道《弟子规》能如何看待或解释公民运动。
单一价值观很容易只寻求简单解、无上解,成为“接受问题、寻找方法、培养能力、解决
困难”等进程的阻碍,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怨恨“世道沦亡”、“人心不古”,这现象,
举头四望不是到处都是例子吗?
读经班用意良善但早该改制
简单整理起来,我们初步应该针对的问题有:
1.《弟子规》是儒家传统经典吗,内容就是儒家思想吗?
答:不是,二者绝对不能划等号。此作只借用了皮相,里面经过了大量的修改以符合
旧时代需求。
2. 《弟子规》强调的伦理秩序是先验的、放诸四海而皆准、古今不易的真理吗?
答:显然不是,而且也从来没有这种东西。伦理概念的形成需自我检证与内化,秩序
或由此而生的制度也一直在重构,不是科学定理。
3. 熟读《弟子规》,与德性养成有必然关系吗?
答:以目前教育理论来看,很难证明单一教材具有如此功效。
4. 除了道德教育,《弟子规》具有文化知识或文学美感的养成效果吗?
答:从其规约式的表达形式来看,负载量极少,其他传统童蒙教材如《三字经》、《
千字文》都多得多。
5. 《弟子规》为什么主要都是宗教团体在推行?
答:这不好轻率解释,几乎可另成一篇,在此仅点出现象。
《弟子规》主要由净空法师的净宗体系倡议、福智与一贯道也经营甚久,都列为读经
核心。王财贵教授的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非宗教团体,但其前身华山讲堂、书院是天帝
教体系)则列入启蒙基础教材。王财贵体系较重视个人成长,宗教团体则强调道德教育之
大同意义。
6. 这样的体系会什么会这么轻易的跟学校结合?
答:这要请问各级学校的主管和老师,学校是否把阅读以及品格教育太轻易和读经画
上等号,才造成此般需借重外来资源的“需求”?还不只如此,政府机关投入的资源更多
,爆卦可查查“台湾省政府”这个空壳单位剩下的主要业务。
7. 只需背诵不用解释,小孩长大就会懂的理论,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接受?
答:教育界一般反对这种因应教育资源不足时的权宜方式。把这种老方法奉为圭臬,
是反应大人自己的知识限制?想不到新方法的疏懒?还是一种有买彩券就有希望的憧憬?
8. 当代没有更适合的童蒙教材吗?为什么非《弟子规》不可?
答:有!太多了!从过去的汉声《中国童话》、《小百科》系列,到现在“毛毛虫儿
童哲学基金会”在做的事,我们可把资源投注在更有效的教材教法上。
请各位家长,或身边有学龄儿童亲友的朋友们先参考,然后多与读经教育提倡者对话。我
写这篇不是为了否定或对立,相反的是感觉读经教育或跟慈济志业一样,都是台湾民间难
能可贵的动能,只是发展至某阶段,很需要重新检视,还有接受来自所根植社会的修正意
见。
传统文化里有非常多好东西,如何淬炼出来,是非常吃技能值的,新方法新目标一定可以
更有效率,不要执著土法大炼钢啊!
(本文经原作者陈巍仁授权转载,并同意 BuzzOrange 编写导读与修订标题,原文连结〈
一〉〈二〉。首图来源:PIXABAY。)
https://buzzorange.com/2016/09/06/confucius-so-angry/
作者: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2016-09-07 05:32:00
作者: salami (史莱姆)   2016-09-07 08:24:00
这篇写得很好 根本不是儒家 重演朱熹当年现象
作者: Miule (Miule)   2016-09-26 11:22:00
极端的宗教生活加上不准理解的强迫死背,这种搞法读什么书都学不到任何东西浪费时间用废方法读废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