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19) 子张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5-03-26 20:17:59
论语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
已矣。”
札记19.1前两句是引述14.13孔子的言论。王船山认为子张掌握不住
“得之于心”这一本源,只是顺着情境的变化,一项一项去列举处理
方式。儒家讲道德是以存心养性为基础向外扩充,不是从外在的事功
或教条出发,子张的理解有误。反过来说,探求心性与研读经史也是
为了活用在现实上,不可流于空谈。
论语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札记19.2船山仍然反对本章,认为子张对“道德”的理解有误。“德
”是心之所固有,一切价值都由此出;并非可执持的事功,也没有数
量上弘不弘的问题。“道”是总体的根源,落到人心而为德,必须由
德去体会道才真切,而非笃信教条。可见儒家的道德实践需回归真我
。“焉能为有无”是有没有此人都一样。
论语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
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
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札记19.3船山认为子夏重视自我修养,主张交友应谨慎,才不会受坏
朋友影响。子张如同政治人物,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修养先于
政治,子夏比较正确,但子张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政治领袖要尊
重贤才,学习从平民的观点来看问题。领导者广结善缘是基于工作需
要,但交友还是要志同道合才容易沟通。
论语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
为也。”
札记19.4“小道”指有限的知识、技能。“大道”是从人生整体来看
,包括修己与治人。即使只是一技之长,深入钻研也有无尽奥妙;但
人应该思考各种知识、技能在人生中的定位与价值,而不是陷溺其中
,反而被知识、技能所宰制。这就要靠清明的心作主,才能在有限的
时间、精力下,选择最有意义的事去做。
论语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
札记19.5儒家的“学”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知与行是
相辅相成的。知识无穷无尽,但学习时以心性修养、政治运作为优先
。每天学习一些新的道理,每个月再做检讨,反省能否将这些道理付
诸实践,做得到的要保持,做不到的记在心里,以待来日精进。以谦
虚的态度不断努力,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论语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札记19.6本章仍是说明知识与修养相辅相成。博学与切问属于知识,
广泛学习各种道理,又能深入探讨如何将道理运用在生活中。笃志与
近思属于修养,笃志是发挥心的力量坚持理想,近思是利用所学,排
除气质、欲望的障蔽。仁就在知行并进中显现。直接“求放心”也是
有效的工夫,但透过学问才能经世致用。
论语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札记19.7本章说明做任何事都要有敬业精神。百工与君子虽然位阶不
同,但都能尽到身为团体一份子的职责。“肆”是作坊,进入工作场
所,便可专心致力完成器物,不受玩乐的欲望诱惑。君子的学习也是
如此,以行道为目标,不只是博闻强记,也不是束书不观,而是从有
助于心性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立场出发。
论语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札记19.8每个人都会犯错,如何面对过错,比过错本身更重要。君子
犯的是无知之过,虽然内心是善良的,但由于知识、修养、气力有限
,难免做不到完美。小人除了无知之过,更会犯道德之过。由于内心
不够光明坚定,犯错后会感到羞愧,为了解除羞愧而急着逃避、掩饰
过错,无法接纳现实的不足而设法改进。
论语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札记19.9君子可能是指孔子。“望之俨然”是基于君子的自我修养,
远看容貌庄重,令人肃然起敬。“即之也温”是基于君子的爱人之心
,互动时令人感到和善亲切。“听其言也厉”,厉是说话义正辞严、
清楚确实,令人信服。这三种特质看似矛盾,却集中在同一人身上,
各有其适用范围,可见君子德行的齐备。
论语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
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札记19.10君子在团体中做事,除了制度上的职权外,更重要的是心
态。面对长官与人民,必须先取得对方的信任,事情才容易推动。取
得信任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指挥人民做事要出于无私的关怀,而
非为了一己的便利,人民才容易听从。劝谏长官也是为了团体着想,
而非证明自己的优秀,长官才容易接受。
论语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札记19.11闲是栅栏,借指界限。从对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就是他的缺点。故我们在看人时,应考虑他的
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纯正,不必吹毛求疵,计较小事的对错。小事做
得好,未必能做大事。从对己来说,人的时间、心力总是有限,能够
完成几件最重要的事,也就算是及格了。
论语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埽、应对、进退,则可
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
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札记19.12子游反对子夏只教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等小事,不教诗
书礼乐、身心修养等大事。子夏回答说:学生如同各种草木,应循序
渐进、因材施教。只有圣人才能透彻掌握本末,不宜要求人人皆如此
。子游不了解本末一贯之道,把小事做好也可以磨练心性。子夏忽略
了“设定理想目标”对学生的激励效果。
论语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札记19.13本章说明理论与实践应该相互配合。做官有闲暇时,就要
赶快学习成长;不仅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书本上的理论也会有更
深刻的体验。求学到一定程度,如果有机会做官也不妨接受;不只是
为了表现才学,更是为社会服务。无论处在仕或学的阶段,都要专注
完成当下的职责,行有余力再从事外务。
论语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札记19.14子游说:“居丧时,充分表现悲戚就可以了。”儒家不反
对外在的形式,只是与外在形式相比,内在的真情实感更重要。孔子
说:“丧,与其易也,宁戚。”丧礼有繁复的礼仪,是为了让人抒发
内在的悲哀之情。如果只是当成一套仪式来操作,未免过于冷血。仪
式与情感应该相互配合,而以情感为主。
论语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札记19.15子张学问、才华出众,胸襟开阔,在孔门中算是难能可贵
,为什么子游批评他“未仁”?这是因为仁不仁的重点不在外在表现
,而是起心动念是否纯粹。子张的毛病在好名,如12.20子张请教孔
子如何才能“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以成名为目标,难免会标新立
异、譁众取宠,忽略了心性的存养。
论语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札记19.16堂堂指仪表壮伟。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子张是曾子的
老同学,曾子又是孔门中唯二能得孔子真传的弟子(另一位是颜回)
,为何他认为与子张交往,对人格修养没帮助?原因可能还是如前章
所说,子张太强调事功,如果把握得不好,极容易流于争名逐利。儒
家并非不讲外在表现,但以真性情为主。
论语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札记19.17只有父母过世时才能“自致”,充分显露自己的真情。这
是因为生活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君臣、朋友等,有些是基于权利、义
务下的角色扮演,有些是基于共同的理想,相互勉励以进德修业;此
皆是以理性为中介。但“亲丧”面对的是最亲近之人,处理的是生命
根源的问题,最能直接唤醒、触动人心。
论语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
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札记19.18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庄子不更
换父亲孟献子遗留的家臣与政策,是因为孟献子很贤能。即使父亲不
贤能,也一定有些优点;基于对父亲的哀悼与怀念,儿子也会隐恶扬
善,尽量保留父亲的善政,不必急着纠正缺失。如此一来,也可以让
那些想趁新君即位而求官的人打消念头。
论语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札记19.19本章表现儒家的仁厚之心。士师是司法官,情是真相。春
秋乱世,人民犯法往往是因为谋生困难,不得已才铤而走险。仅靠法
律压制是没用的,必须由执政者制订完善的政策,满足人民的基本需
求,如孟子说的养民与教民,才是正本清源之道。虽然犯了法还是要
处罚,但应当怜悯他们,而非夸耀功劳。
论语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
札记19.20历史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自己。子贡举商纣王为
例,纣有些故事违反常理,如酒池肉林、朝涉炮烙等,恐怕是后人加
油添醋、移花接木而成。但因为大家对纣已经有负面评价,自然会信
以为真。此事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言行或人际交往,都要考虑别人
的观感,才能远离罪恶,树立人格典范。
论语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札记19.21“真诚”可分为事实的真与价值的真。君子虽然有心为善
,但或因为知识、气力有限,或因为环境的变化,结果难免不尽理想
。故犯错后会在事实上虚心、客观地检视自己,乐意接受批评;就像
日蚀与月蚀,人人都看得见。又因君子的心地光明坦荡,故在改过以
后,仍然受到大家景仰,不必感到羞愧。
论语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
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
、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札记19.22本章说明孔子的学问来自广大的生活世界,非固守一家之
言。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不禁令人好奇他的老师是谁?“文武之道
”即自古相传的文化道统、集体智慧,虽然到当时已经散佚,但只要
是合乎人性者,必定会流传在贤与不贤之间;只要用心体会,随时都
能学习这种活生生的道理,而非死读书。
论语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
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
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
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札记19.23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世俗之人欣羡子贡
的功业,却看不见孔子的精神修养与形上智慧。王船山说:“见之功
业者,虽广而短;存之人心风俗者,虽狭而长。”再伟大的功业终究
会消逝,只有道德与文化能永垂不朽,且随时代变化而日新又新。子
贡才华虽高,仍旧赞叹孔子的高明广大。
论语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
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札记19.24孔子不仅有纯净的道德生命,更有历史、文化上的客观意
义,因其圣不兼王,故能就德性本身建立典范,如日月之光明令后世
仰望。其他贤者则有随时代要求而开展事业的曲折,非纯就德性而论
。孔子既是成德的第一人,只要人心中仍有天理良知,孔子的地位便
不可动摇,武叔的毁谤又算得了什么呢?
论语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
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
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
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
及也!”
札记19.25子禽想法封闭,只知道世俗功利,认为子贡大富大贵胜过
孔子。但子贡心中很清楚,自己功业虽大终究有限,如同攀爬阶梯,
后人可拾级而上,达到甚至超越自己的成就。孔子的影响力却如天之
无限。孔子不受重用是时运问题,其实他早已有奔驰天下的能力,百
姓都在他的教化下各遂其生、各行其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