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
焉!”
札记18.1商纣王暴虐无道。微子是纣的庶兄,担忧纣猜忌自己而伤害
亲情,弃官远走。箕子与比干是纣的叔父。箕子装疯卖傻,被囚禁为
奴隶而受辱;比干犯颜直谏,被剜心而死。三人行事虽然不同,但其
心则一,都是不忍心见到亲人作恶、国家败亡,故身受劳苦、屈辱乃
至死亡也在所不惜,体现了殉道的情操。
论语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
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札记18.2柳下惠担任典狱官,三次被免职。有人劝他离开,柳下惠认
为在混乱的时代,因为坚守正道而穷困是必然的结果,只有放弃原则
才能安居高位,无论到哪里都一样,既然如此,又何必离开祖国呢?
柳下惠为鲁国公族,对鲁国有一份责任。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能够
心平气和接受逆境,而不失内心的正直。
论语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札记18.3本章显示孔子出仕不是为了名利权位。鲁国贵族以季氏地位
最高,其次是叔氏与孟氏。虽然比照季氏会有更大的作为,但孔子非
齐人,齐国有自己的大臣,齐景公以叔氏待孔子也算是礼遇,所以孔
子并不嫌弃。直到景公明白表示不用他,孔子才离开。可见孔子不轻
易放弃机会,但必须对国家有贡献才行。
论语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札记18.4孔子五十五岁在鲁国担任司寇,不仅拆毁季氏、叔氏两家的
城墙,还能够使人民“路不拾遗,男女分途”,重建政治秩序与礼乐
教化。齐人害怕鲁国强盛,就挑选一批能歌善舞的女子送给季桓子与
鲁君,让他们荒废政事。季桓子只是为了打击政敌才重用孔子,并非
有心振作,孔子也明白这点而顺势离开。
论语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
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札记18.5接舆是楚国隐士。他认为当时的掌权者自私奸诈,很难令他
们改变;孔子品德高尚,与其和俗人周旋,不如明哲保身。如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道家重视安时处顺的智慧。但
孔子又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另一面,只要有奋斗的精神,总是能
转化环境的限制,可惜无法和接舆详谈。
论语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
:“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
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札记18.6本章表现孔子的人道关怀。长沮、桀溺是楚国隐士,孔子在
田野间迷了路,找不到渡口,故请子路询问。长沮讥讽孔子说:“他
已经知道渡口了。”此处一语双关,既指有形的渡口,又象征人生应
走的道路。就隐者看来,孔子自以为怀抱理想,实则是让自己流落天
涯。桀溺又进一步指出,孔子之所以流浪,是因为世上有太多改变不
了的坏人,只有退隐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孔子听完感叹说:生而为
人,对社会就有一份责任;也只有在人群里才能充分实现自我,而不
是活得像动物。坏人仍然值得同情、谅解乃至教化,假使理想社会实
现了,我才会停止奋斗。
论语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
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
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
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札记18.7儒者的理想在于精神价值的创造。荷蓧丈人虽然不追求世俗
的名利,但他讥讽儒者不事耕作,只重视“劳力”而忽略“劳心”。
儒家认为“义”发自天性不可废,只有在各种人伦关系中,人才能充
分实现自己,成就君子的品德。即使一时之间看不出成果,君子也不
会灰心失望,仍然会尽心尽力服务社会。
论语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
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札记18.8逸民是不得志的人才,又分成三等:第一等是伯夷、叔齐,
思想与行为符合最高理想。第二等是柳下惠、少连,生活在浊世却不
受污染,言行合乎天理人心。第三等是虞仲、夷逸,远离人群而保持
清白,言论放诞却通权达变。孔子虽不受重用,但不以退隐为归宿,
而是尽力去做,并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
论语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
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札记18.9大师、亚饭、三饭、四饭、鼓、播?、少师、击磬是乐官名
,挚、干、缭、缺、方叔、武、阳、襄是乐师名。春秋末年政治混乱
,文化修养较高的士人很难一展长才,故转行担任乐官,一方面为了
谋生,另一方面也可将孔子整理过的雅乐传承下去。此后鲁国日衰,
人们只听靡靡之音,迫使乐师流散四方。
论语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
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札记18.10鲁公是周公之子伯禽,鲁国首位君主。领导者有仁爱宽厚
之心,不怠慢亲人,也不会让大臣抱怨不受重用。他能够赏识部下的
长处,广纳善言,让他们有机会一展长才。老臣除非犯大错,不然不
轻易抛弃,因为他们已通过时间的考验。每个人都有缺点,不必要求
某个人完美,而是分工合作、截长补短。
论语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
、季䯄。
札记18.11周朝有八位贤士,八人生平事蹟已不可考,传说是四对双
胞胎。本章记下他们的名字,也许是感叹世衰道微。周初以仁义治国
,人民有良好的教养,故一家之内就有八位贤才。孔子所处的时代并
非没有人才,如逸民、乐师乃至接舆等人都是高士。只是盛世日远,
不再有王者能够重用他们,故流散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