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投入,“烘豆”这项技艺的发展更令人期待。
po这篇文章的目的在此,希望能帮助到想入门的朋友。
说说自己如何入门,每个人环境不同,供参考。
砸钱上烘豆课、砸钱买烘豆机,这两件事情,我都没做。
(我是买SR540入门,现在也几乎没在用了)
去图书馆把咖啡、烘豆相关的所有书籍都借回来,快速看一遍。
看完值得收藏的书,再买回来放著,方便查阅。
就近找愿意租借烘豆机的店家,买一些品质不错的生豆,
就可以开始烘了,到这边的支出应该能控制在5000元以内。
品质不错的生豆很重要,不要买难喝的豆子来练习。
烘了一两锅很难喝是正常的,思考调整后再烘,不要乱枪打鸟。
此时前面书籍的知识就能发挥功效。
接着就是烘、喝、思考的loop,整体来说满好玩的。
后续,不论是发展成兴趣,或发展成生意,
对整个烘豆界都是一股新的力量。
===============================================
“不同锅次之间,很难烘出相同的豆子。再现性,极难达成。”
一年多以来,几乎每周烘豆、杯测,
虽然我只有偶尔才会连烘两锅相同品项。
但只要是不同锅次,杯测几乎都能分出高下。
整本杯测笔记本中,只有一次是分不出高下,
也就是能视为两锅相同,一年多以来,只有一次。
在Tim Wendelboe的书“北欧咖啡浪潮”中,
一再提到不满意他的Probat无法达成再现性的问题,
不知道他后来换成Loring有没有好一点 ?
附带一提,Tim 是我心目中的咖啡之神,这本书值得买。
看完当下,其实不懂他为何如此强调这个点。
不同锅次,会有锅炉蓄热不同的问题,要控制到一样当然不容易。
但只要设法控制环境、温溼度、锅炉蓄热,再加上软件曲线纪录。
应该就能克服不同锅次间,再现性的问题。
再不然,相同失重比、相同Agtron值,应该也能表示两锅相同。
以上都认真试过了,再现性还真的很少再现。
有一天突然懂了,为什么他要在书中一直强调再现性的困难。
因为他真的认为很困难,而且很重要,特地写下来提醒读者。
既然可遇不可求,看开了不强求,反而豁然开朗。
假设所有的数据、曲线,都只能参考,不可尽信。
一切还是以实喝为主,相信自己的味觉。
就不会因为完美的数据,先入为主认为这锅没问题。
用大半的篇幅,跟大家强调,我烘出来的豆子品质不稳定,会飘。
似乎有点愚蠢,可能是很少人愿意谈这件事情的原因。
当然也有可能是Probat本身不稳,其他人没遇到这个问题。
总之,“再现性不可求”对我来说是满重要的核心概念。
8/30补充
原本不倾向提到曲线、手法等,因为这些看似重要,
但只是表面的辅助工具,远不如核心观念重要。
Soul大提到手法可能是造成不稳定,就稍微说明一下。
为了追求再现性与稳定性,我都一风一火到底,肯尼亚AA除外。
https://imgur.com/6totLGw.jpg
想法是,烘豆变量已经够多,与其调来调去增加变量,
每一锅投入之前,都先抓抓生豆、观察环境,估算好风火,
投入后,除非偏离预想太多,不然过程中尽量不调整,
因为一调整,这一锅就算好喝,也无法跟其他锅比较差异。
回复Vein大,冲煮端确实不容易发现锅次间的差异。
我始终相信烘豆是科学,其实我认为世上一切都是。
“再现性”是科学实验的基础,越相信科学的人,想必会更执著于再现性。
当所有条件都完美符合,风味却没再现时,会很困惑,怀疑是杯测、味觉的问题,
接受这一锅就是不一样反而很难。
我依然相信烘豆是科学,只是仍有一些不可控的变因,
尽力增加可控的占比并控制好,不可控则视为乐趣。
或许受限于设备,就像显微镜发明之前,科学家看到脱窗也看不见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