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gyboy大的引用!
水质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很高兴可以激起更多讨论
对于第一组浅焙的实验,有看到TDS已经有0.12%的差距
这样的差距应该是明显喝得出来的
故我觉得在这组实验中风味的差异或许更多来自两组咖啡TDS及EY的差距
并且,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反而是先加矿物质的咖啡萃取率较低
(有许多人认为矿物质可以帮助萃取)
因此我觉得或许这组数据中TDS/EY的差距是来自实验本身的误差
而需要更多数据才能做出比较确定的结论
而在深焙的实验中,先加与后加矿物质的TDS与EY差异不大
而这次风味上也就没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或许这个实验以“以类似手法冲煮同一支咖啡且TDS与EY相似时,风味的差异不大”
来作为结论会更好
回到先加/后加矿物质这件事上
其实我并不是这么在意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完全相同的
毕竟要证明这件事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我比较在意的是他们在调整上是否具有类似的特性
如果先加/后加矿物质在调整上的逻辑相似
则我就可以先把咖啡冲煮完后再进行调整,也就提升了容错率
在我的经验中,不管是先加还是后加矿物质
在提高GH (e.g. Ca, Mg)时,风味会变得更为立体、甜
但超过了某个阈值后风味就会迅速变得混浊
而KH则更好理解,加入后会“中和”掉咖啡的酸值
风味上会变得较为平淡柔顺,而加太多时咖啡就会变得毫无风味
也就是说,在我的经验中不管是先加还是后加矿物质
调整上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因此我才会选择比较方便的后加模式
后加矿物质还有另一个优点:
在为某支咖啡调整最适合的水质时,可以消除冲煮本身带来的误差
因为在先加矿物质时要比较两种水质,我势必进行两次冲煮
而我很难确保两次冲煮是完全一致的
但如果是后加矿物质时,我只要将咖啡倒成两杯,分别调整后再比较即可
我常常带我们社团的干部进行以下的实验,推荐板友们也可以玩玩看!
1. 用平常使用的水冲煮完一杯咖啡后将咖啡搅拌并平分成三杯
2. 其中一杯维持原状作为对照组
3. 其中一杯加入一滴GH (Ca/Mg)浓缩液
4. 其中一杯加入一滴KH (Na/K)浓缩液
5. 盲测并比较
会发现非常少量的矿物质真的能对风味起到非常非常大的影响
相信做完一次实验后一定会对矿物质的作用感到惊讶
而这样的实验方式也可以快速找到适合这支豆子或是自己所喜欢的水质比例
我觉得是非常方便且有趣的方法,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