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版上一篇文章,tim大的实验相当精彩,推荐。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700392629.A.071.html
推文有提到矿物质先加再冲煮,与冲煮后再加,是相同的。
看到这一点,当下心里马上浮现“不可能”三个字。
但随即反省,会不会其实“有可能?”
这个可能性,会完全颠覆我现在对于萃取的想法,
因为如果矿物质先加(前矿)与后加(后矿),两者风味相同的话,
就表示矿物质只是调味料,不参与萃取,也不影响萃取。
我认为这件事情满值得确认的,
就上虾皮买了三维水 (Third Wave Water,以下简称矿),
前几天做了实验规划,刚刚把实验做完了。
先说实验结果,我认为“前矿”与“后矿”,喝起来有显著差异。
使用Hario Switch滤杯,Hario云朵快煮壶,尽量降低冲煮差异。
滤纸不打溼,先下粉,水滚直接注水360g,注完搅拌,2:30开阀。
豆子是7/27烘的秘鲁 圣特雷莎庄园 艺伎 日晒 20g,
三维水的官方使用建议是2公升的RO水,配一小包1g的矿,
用官方建议值推算,360g的水,要内含0.18g的矿。
我使用的TANITA秤,只能到小数点第一位,无法秤出0.18g。
因此另外设计一个浓缩液,就是用20g的RO水,加上一小包矿,
做成比官方建议浓100倍的浓缩液,才有办法秤重。
考虑到后矿时,浓缩液内含的水,是没有流过咖啡粉的。
所以浓缩液的浓度不能太低,3g水没有参与萃取,对实验影响较小。
补充实验,用测水笔(测量导电性)量测,RO水的TDS为6;前矿水TDS则为136。
同时使用DiFluid一代(测量折射率),量测RO水与前矿水的悬浮粒子,
两者的TDS都是0.5,确认矿物质本身对折射率几乎没影响。
对照组(前矿):
以356.4g的RO水+3.6g浓缩液,调配成前矿水。
(有考虑煮水会挥发,RO水再多加10g)
实验组(后矿):
以360g的RO水直接冲煮,取得咖啡液为301g,再滴入浓缩液3g。
实验结果:
对照组(前矿):温度28.5度时,浓度TDS 1.48,萃取率EXT 23.39。
实验组(后矿):温度28.7度时,浓度TDS 1.6,萃取率EXT 24.32。
如同Tim大部落格的文章,其实用折射率量测悬浮粒子浓度,并不是很精准。
将两杯都放凉到室温,才进行量测与杯测,量测数字供参考。
但两者喝起来是有显著差异,我说的显著差异,是指大部分人都喝得出来。
不见得可以描述差异在哪边,但就是会知道这两杯不一样。
前矿的body、甜感较强,温润,比较偏向高浓度、高萃取的风味。
以360g的RO水直接冲煮,取得咖啡液为301g,再滴入浓缩液3g。
实验结果:
对照组(前矿):温度28.5度时,浓度TDS 1.48,萃取率EXT 23.39。
实验组(后矿):温度28.7度时,浓度TDS 1.6,萃取率EXT 24.32。
如同Tim大部落格的文章,其实用折射率量测悬浮粒子浓度,并不是很精准。
将两杯都放凉到室温,才进行量测与杯测,量测数字供参考。
但两者喝起来是有显著差异,我说的显著差异,是指大部分人都喝得出来。
不见得可以描述差异在哪边,但就是会知道这两杯不一样。
前矿的body、甜感较强,温润,比较偏向高浓度、高萃取的风味。
后矿的喝起来偏酸,或是说较明亮,偏向低浓度、低萃取的风味。
附带一提,后矿的喝起来跟直接用RO水冲煮满像的,
因为我平常都用RO水冲煮,算是熟悉的味道。
结论,风味表现与量测数值是相反的,还有想不通的地方。
但根据之前做过的实验,有兴趣的朋友再A一下gyboy。
RO水经过BWT镁滤水壶后,测水笔的TDS虽然是趋近于RO水,
但冲煮后,过BWT水的咖啡萃取率较高。
猜测可能水中的某种X物质,X对咖啡萃取影响比较大,
但对导电性的贡献比较小。
以上,报告完毕。
8/3补充实验:
由于国外也有类似的前后矿实验,实验结果是前后矿喝起来相同。
群组内有讨论到会不会是浅焙、深焙的豆子,在前后矿实验会有不同结果。
今天早上使用咖啡王二代、185蛋糕滤杯,豆子为肯尼亚 多门处理厂 水洗 深焙。
8/3实验结果如下:
前矿:TDS 1.65,EXT 23.43
RO水:TDS 1.76,EXT 24.99
(这杯的份量很少,可能是水份挥发造成浓度较高)
后矿:TDS 1.67,EXT 23.71
三者的风味,其中前矿、后矿喝不出差异。
RO水冲煮完,不加入浓缩液这一杯,风味则略有不同。
目前暂时假设,前后矿,对浅焙豆会有差异,对深焙豆则是微乎其微。
以上,报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