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手冲] 水柱大小 & 壶嘴高低

楼主: gyboy38 (gyboy)   2022-11-24 12:16:24
感谢Icta大的这篇文章,尤其是关于冲滤与浸泡的差异。
我自己原本对于咖啡冲煮的理解,或者说"想像"如下,
1.每一颗咖啡粉的粒径相同、内含物质也相同。
2.每一颗咖啡粉内的物质有100种,每种各一个。
3.物质根据溶解出来的先后顺序命名为1、2、3....100。
4.物质里面,单数是好的味道,双数是不好的味道。
根据以上大量的假设跟简化,
当萃取率20%时,整杯里面的物质就是1~20,不可能只要单数不要双数。
而这些好与不好的味道综合起来就是整杯咖啡的风味。
综上所述,在我原本的想像的架构下,萃取率相同的前提下,
冲滤与浸泡的味道应该是要一样的,所以我几乎只用聪明滤杯的浸泡法。
虽然我发现星芒滤杯泡出来比较好喝,我自己的解释是手冲的变因。
冲滤式可能底层的咖啡粉溶出1~30,上层的咖啡粉只溶出1~10,整体萃取率20%。
可能物质20~30也有一些不错的味道,在浸泡时溶不出来。
所以,我还是一直只用聪明滤杯浸泡法,虽然泡起来总是没有很满意。
Icta大提到的"快速溶解物质",点破了我这个盲点,
假设物质溶出的排名分成两组,冲滤与浸泡有各自的溶出顺序。
冲滤的溶出顺序是1、3、2...100。
这样就能解释冲滤与浸泡,在相同的萃取率,味道会不一样的事实。
以上做了大量的简化,因为只有这样,我贫弱的大脑才能想像它的运作。
实际上咖啡粉的粒径会有大小分布,这也是磨豆机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
再来是每颗咖啡粉的物质也不会一样,咖啡豆核心跟表层的味道会不同。
有一点比较没有疑虑,当咖啡豆中的物质,几乎都是好味道,一切都会变得容易,
反过来说,便宜豆子要泡得好喝,就很看本事了。
※ 引述《Icta ( )》之铭言:
: 随意聊聊酸香这回事
: 先谈香气,这里先引用一段科学人杂志的文章
: > 有些只要微量就能被嗅觉辨识的气味分子,在不同浓度时,闻起来
: 的气味不同。例如有一种硫醇类的物质thioterpineol在低浓度时闻起
: 来像葡萄柚香,但高浓度时就会让人觉得是恶臭。研究指出,有可能
: 是因为少量分子活化少数几种嗅觉受体时,形成一组气味模式,和大量
: 分子活化多种嗅觉受体所产生的气味模式不同
: 所以我偏向认为特定花果香气只出现在特定浓度区间
: 浓度过低或过高,特定香气就会消失
: 在拉高萃取率或浓度的时候,如果发现原本存在的明确香气消失
: 仔细去闻,眼前的咖啡并不是变得没有气味
: 只是那个原本可以明确感知归类在花果类的香气被改变了
: 而酸质萃取的问题比较复杂
: 原则上大家有共识的是,酸味相关的物质溶解速度很快
: 所以萃取率低的时候,酸味都比较明确
: 而随着萃取流程、萃取率升高
: 主要发生三件事情去改变酸质
: 1. 稀释
: 2. 修饰
: 3. 味觉遮蔽
: 稀释指的是随着萃取流程,水量会逐步增加
: 快速溶出的酸味物质的浓度则会随之下降
: 随着浓度下降,感知到的酸味就会减少
: 修饰指的是,除了酸味以外,还有许多溶解速度较慢的其他物质
: 随着萃取流程,这些溶解速度较慢的风味物质会渐渐累积到超越感官阈值
: 当能够感知到这些风味时,对于酸的敏感度就会下降
: 有些人在这个阶段会说自己”正在”萃取甜感
: 但与其说真的萃取出甜味,不如说在原本的酸感被修饰以及混合后
: 产生了类似甘醇的味觉
: 味觉遮蔽指的是,随着萃取流程
: 扰动或冲刷的程度增加
: 会有越来越多油脂与微细粉穿越咖啡过滤层与滤纸
: 这些物质会包覆味蕾,降低对于风味的敏感程度
: 这很可能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法压压出来,未经粉层过滤的咖啡风味被muted
: 而手冲流程当中,建立起的过滤层的品质如何,扰动量的多寡
: 也会多少影响酸味的呈现
: 除了萃取流程与萃取率上升
: 还有另外一些影响酸味的因素
: 第一个是温度,有许多有机酸在高温时更容易溶出
: 所以为什么冷泡咖啡的酸质特别温和
: 其实是有部分风味物质并没有被温度开启释放出来
: 在”同样萃取率”下,萃取温度较高的那杯通常有着比较多酸味物质
: 第二个是冲滤与浸泡的差异
: Gagne很早之前就写过关于percolation跟immersion的差异
: 冲滤 percolation
: 指的是萃取过程当中,热水接触到颗粒,溶解出物质后
: 就快速移除,替换成新一批干净的热水
: 浸泡 immersion
: 指的是萃取过程当中
: 同样一批热水持续接触颗粒,并未移除
: 导致在流程当中,这批热水当中的浓度持续上升
: Gagne用电脑跑了模拟运算
: 发现在同样的正常萃取率(大约20%)下
: 冲滤的咖啡比起浸泡的咖啡
: 有着更大量的快速溶解物质
: 也就是说一种风味物质的溶解速度越快
: 他的风味在冲滤咖啡当中就会比浸泡更加明确
: 如果说,酸味物质的溶解速度属于较快的一群
: 那冲滤咖啡的酸味物质比例就会比浸泡咖啡更高
: 这点跟手冲设计的关系是什么呢
: 大家如果再看一次模拟实验中冲滤 percolation的定义
: 会发现现实世界是没有完美percolation这种事情
: 手冲的过程当中
: 并无法确保每一个萃取时间点
: 咖啡颗粒都在接触全新干净浓度为0的热水
: 热水接触到咖啡颗粒之后,也不会如理想世界那样瞬间移除
: 比较容易想像的是
: 当你使用一颗慢速滤杯
: 很多时候,注入的热水会好好地在滤杯当中跟咖啡颗粒待上一阵子
: 甚至就算你用了v60或星芒这种高流速滤杯
: 也不可能瞬间移除接触到咖啡颗粒的热水
: 这时候,热水与颗粒作用就处于偏向浸泡的模式
: 所以随着手法的差异,滤杯的差异
: 所有的手冲都是介于冲滤与浸泡之间
: 有的比较偏向冲滤,有的比较偏向浸泡
: 偏向冲滤者(持续让热水接触后快速脱离)
: 就可以在”同样萃取率”下,抓出更多的酸味物质
: 以上是目前我所知且较为认同的与酸香有关的理论
: 对于如何做出手冲咖啡的酸香
: 硬要做一个粗略简单的结论的话
: 香气的部分,是要去找到你眼前这只豆子适合的萃取率与浓度区间
: 前后调整看看,会有一个特定花果香比较明确的范围
: 酸质的部分,除了最最基础的萃取率与浓度控制
: “同样萃取率下”
: 减少扰动量(增加过滤层作用)
: 升高萃取温度
: 提高冲滤的程度(慢注水、快滤杯)
: 也都是提升酸味的可能方式
: 以上跟原题的水柱没有太多关系,就是随意聊聊
作者: jakkx (风蓝)   2022-11-24 12:25:00
想要用理论解释身旁的东西的时候要先对理论有所了解啊- -先对溶解有点概念再来做假设比较好
作者: soulivee (Lyz)   2022-11-24 16:35:00
我个人会建议不要用"好味道"与"不好味道"来区分而是某个风味比重在杯中是不是恰到好处~比方说对咖啡颗粒来说,细粉几乎都是完整萃取,都是过萃但是把细粉滤掉,咖啡会整个空掉~那么代表细粉所产生的味道,对整个味谱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是过多会苦涩 过少会空虚~恰到好处才是重点我自己是很习惯用"频谱"的方式去想像咖啡风味高中低频没有哪一段是"不重要"的"不好的"
作者: YCL13 (静默)   2022-11-24 19:50:00
你的想像也太有趣了吧XD
作者: jakkx (风蓝)   2022-11-25 09:52:00
不是。溶解是怎样的性质从头开始了解比较好。不然应该不会假设出这种模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