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的翻译者。
把喝到的咖啡风味用可信赖、可广泛传达和被验证、文雅的方式转化成人的语言,
所以我们才要有36味香水瓶做风味基准,所以才要有固定比例的酸甜咸苦鲜水杯,
是为了要让不同的咖啡从业人员能有一个对话的语言。
咖啡产业离不开商业行为,但咖啡的价值往往取决在风味这不可机械测量的基础上,
杯测的目的就是Marketing:寻找这款咖啡的市场在哪里,或者做品管。
看是市场大众喜欢的风味,或者是小众玩家/从业人员喜欢的风味等等,
寻找出咖啡的潜力并且转化成容易被吸收的讯息,减少作业的流程和耗损。
在风味叙述上我个人倾向以较为保守的方式做描述,原则上以台湾常见的味道为主,
尽量以大分类描述(坚果、柑橘、花香、莓果调等等),
若是常见且容易辨识的单一品项则另外抓出来(巧克力、凤梨、葡萄等等),
如果程度够能跟上,才会更进一步的指向大分类中的细项(柚子、橘子、柳橙、柳丁),
并看情况做风味整合(杏仁瓦片:烤杏仁混饼干;蜂蜜蛋糕:就是字面上那个),
只写主调不写细节以保留发挥空间等等。
豆商的顾客是烘焙者,通常是玩家和业者,程度比较高自己抓也可,
但不一定有时间做,就会拿豆商给的资料复制贴上,这很正常。
饮用者多是一般群众,冷门的风味叙述基本上只会打击信心而已,
有些味道不是抓不出来,但就是讲不出来,万一讲出来的又差很远就很不好玩。
杯测说白了就是为了准备出一套能让烘焙、冲煮者能快速上手的资料,
并且让服务人员在掌握对方需求后,能快速推荐适合的品项,
把豆子对着杯测者展现的特质(风味),翻译成人和人沟通的字句、建立脑中的数据库。
品管则是在杯测后的应用方式之一,有时候会需要更大的数据库支持,
有时候好和不好之间的评断反而更加复杂,有时候不是杯测者说了算,
层次丰富的豆子在杯测上面很容易拿到高分,玩家和业者也都喜欢喝,
但一般消费者只想找简单风味大口灌来提神的,这种豆子喝起来不够爽,
细细品尝又太累,这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