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台湾京昆剧团 11/22 大稻埕公演

楼主: morrishsing (morrishsing)   2020-11-15 23:48:57
21与22两天,22是赵氏孤儿。
春秋时期,晋灵公(丑)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丞相赵盾(老生)进谏,斥责权臣屠岸贾
(音如古)(架子花)迷惑君王。晋灵公暗示屠岸贾除掉赵盾,屠岸贾乃派刺客行刺赵盾
,刺客反被赵盾感动,撞树而亡;屠又言有灵犬可辨忠奸,使恶犬在朝堂上撕咬赵盾,赵
盾虽被力士所救,晋灵公终受蛊惑,抄斩赵盾满门三百余口。唯晋灵公之妹庄姬公主(青
衣)是赵盾儿媳,身怀有孕,被接回宫中,幸免于难。
屠岸贾听说庄姬分娩,欲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赵盾门客程婴得宫女卜凤(花旦)之助,救
出婴儿。屠岸贾搜宫不得,扬言将处死国内所有与赵氏孤儿同岁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
(老生)定计,程婴以自己的亲生儿子顶替孤儿,交给公孙杵臼抚养,自己向屠岸贾出首
,屠岸贾信以为真,杀了婴儿与公孙杵臼,并认孤儿赵武为义子,与程婴一起收留在自己
府内。
十五年后,大将军魏绛(铜锤花脸)还朝,公主泣诉孤儿一事,魏绛乃诓程婴过府,痛打
程婴,程婴方告诉魏绛实情。二人定计,将赵家一事画成图画,适逢赵武(娃娃生)出外
打猎,遇见公主,被公主驱赶,回家后程婴趁机告诉赵武实情,然后程婴宴请屠岸贾,于
席前由赵武亲手将其杀死,为赵氏报仇雪恨,并与庄姬母子团圆。
此戏取材自春秋时代晋国的下宫之难,书上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不过情节比较简略,后
来在史记,国语,新序及说苑中也能看到,故事则比较详细。搬到戏剧里最早是元杂剧“
赵氏孤儿大报仇”,或称”冤报冤赵氏孤儿“,作者是纪君祥,他的作品只有这出完整保
存下来,后来南戏有“赵氏孤儿报冤记”,明朝时又有人根据南戏改编为传奇“八义记”
。这也是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戏剧(伏尔泰翻为中国孤儿,他是法国人,应该就是翻
成法文了),电影则有早期的黄梅调电影“万古流芳”及陈凯歌“赵氏孤儿”,传统戏曲
方面差不多说得出来的剧种也都有这出戏。由这么多不同形式的搬演,就可见这个故事有
多著名。不过专家说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戏剧情节其实十分不同,我只是普通观众,并不
关心究竟差在哪里,这就留给有兴趣的版友去慢慢研究考证吧。
京剧演这个故事,也有几个版本。第一要提的自然就是余派老生名剧搜孤救孤,还有唐(
韵笙)派戏闹朝击犬(南麒北马关东唐里的唐,不过流传不广),以及唐文华的老师胡少
安前辈的大八义图,和这次的赵氏孤儿。搜孤救孤是八义图的一部分(全部太长,极少演
),本来主角是公孙杵臼,但是从谭鑫培唱了程婴之后,就变成以程婴为主,余派来自谭
派,所以这戏余派也是唱程婴。十八张半中留有录音,冬皇孟小冬也有录音流传,孟的录
音还被视为一窥余叔岩晚年的唱腔修养,到底达到何种程度的门径。孟最后一次演出也是
此戏,演完后散尽行头,只留一件程婴穿的褶子,再也不曾上台,所以有人也因此认为此
戏是孟小冬的心爱之戏。大八义图则是经过胡少安老师的修编版本,加了许多情节,完整
呈现出“八义”剧情(八义是因为故事内有八个义士),全须全尾,有些像是新旧综合版
,总要演个二或三晚才能演完,是胡少安老师当年在海光剧队时的招牌戏。
扯了这么多,终于要进入正题了。这出赵氏孤儿,是大约1960年时自秦腔的同名剧目改编
,由北京京剧院的四大头牌马谭张裘联合演出:马连良演程婴,谭富英演赵盾,张君秋演
庄姬公主,裘盛戎本来演屠岸贾,后来改魏绛。说是四大头牌联合,其实是众星拱月,因
为从剧情就看得出来,全剧还是以马连良为主,而这戏也成为马派后期的一个高峰,并顺
理成章的成为马派戏,别派的老生一般是不演的(当然台湾例外)。
此戏很长,没办法讲太细,所以只好把马谭张裘四个人演的角色说一说。男主角程婴在此
戏(十四场)里出现八场,唱段自然不少,不过最主要的两段唱是拷打公孙杵臼时“在白
虎大堂奉了命”的二黄导板,垛板回龙接原板,及画图时“老程婴提笔泪难忍”的反二黄
散板接原板。前者保留搜孤救孤的经典唱段,但是在细微处创新,呈现马派的风格;就拿
第一句来说,余派唱“白虎大堂”,虎字出口就往高走,唱腔比较质朴,挺拔刚健顿挫分
明,马派多一个字,唱“在白虎大堂”,虎字先有一个小腔,接着在气口后原地拔高,然
后盘旋而下,比起余派更有戏剧性,也比较华丽。后者由反二黄散板起唱,第四句后半转
入原板,这种安排在另一出马派名剧苏武牧羊中也有。散板情绪厚重,但不适合大段唱,
原板则能沈浸往事,悠悠诉说,配上反二黄的板式,调子低回婉转,催人泪下。有人说马
连良在这段的嗓音与前半出的嗓音不同,刻意模拟垂暮之人,我是觉得时间相隔十五年,
嗓音有一点变化是应该的,但也不认为需要刻意放大差别,想想洪羊洞,真要模拟将死之
人的声音,戏还怎么唱?
除了唱腔,戏中程婴八次上下场,配合剧中情境,或急促或紧张或悲伤,各个身段不同。
例如他的第一场,去驸马府报信,闷帘西皮导板“昏王他把旨传下”,心焦如焚,匆匆而
来,快到了还要回头看看有没有人跟踪,商议好了如何救孤的下场,必须要赶快走,但想
到走了就是永别,又不忍遽尔离去,所以出门后不直奔下场门,而是回头再看一眼,同时
确定屠岸贾还没来,才在急急风里急忙下场。除了上下场之外,程婴每一场的唸白及身段
都有可观之处。像是“盘门”,救了孤儿要逃出宫去,遇守门将军韩厥盘问,本来已经混
过去了,不料婴儿忽然哭起来,程婴只好施展三寸不烂之舌,才逃得一劫(可是韩厥也自
刎而死,跟秦香莲里的韩琪有点像)。还有“献孤”,程婴目睹卜凤惨死,公孙杵臼受刑
,屠岸贾还命自己去拷打公孙杵臼,最后看着公孙杵臼还有自己的儿子死在屠岸贾的手下
,欲哭不能,全身无力,拖着脚步慢慢走下去,背影就要能催人泪下。以上只是举几个例
子,总而言之,程婴的心情还有处境,唸出来的,要靠语气,没唸出来的潜台词,要靠表
情身段,还要别的角色的密切配合,语气紧慢,身段尺寸,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更需要
演员心里有,如果心里没有,观众看得也就味同嚼蜡,更不可能随之入戏了。
扮相上面,程婴换了好几次,而且都有创新处。一开始戴学士巾,挂黑三,穿襴衫(这是
清朝时的小生名角朱素云创始的衣服,朱去世后绝迹,马又恢复,样式是圆领宽边,表示
有功名但未做官的书生,也有人叫它改良的圆领褶子,在新宝莲灯里落第的刘彦昌也是穿
这个),系绦子;进宫救出孤儿时系大带,不过是在身后(据说是山西梆子的扮相,不知
有无特殊意义);与公孙杵臼定计及白虎堂时改为传统扮相,绑白领,黑褶子,戴加翅子
的高方巾。后面因为过了十五年,他又是被屠岸贾收留府中,所以从年龄来看,戴白三,
从环境来看,衣服也变得较为富贵。被魏绛揍及最后报仇两场,戴员外巾,分别穿墨绿及
黑色的帔,这两件帔的袖子很大,下䙓较短,露出里面的衬衣(忽然想起京昆剧团的潘金
莲与四个男人,里面的张大户穿的就是这样,只是颜色不同);还有这两场之间,跟孤儿
说出实情,又要换穿褶子,戴白发鬏。这么多扮相,光是赶场也够角儿和箱管师傅忙的。
其实马连良对行头有一个要求,就是要三白,护领及水袖白比较容易做到(其实我还真看
过职业剧团水袖放下来上面有一块污渍的),靴底也要白,就比较没人在乎了。
赵家的老爷,丞相赵盾,只在全剧的前三场有事。第一场是戴文阳,挂白三,穿白蟒,先
激动的劝谏皇帝,又和屠岸贾对唱西皮原板转快板,吵得不可开交,结果被皇帝送回家去
冷静。晚上在院子里祈祷国运昌隆,戴相巾,穿开氅,闷帘二黄导板(或者上唱二黄散板
)接散板,转回龙接原板,把屠岸贾派来的刺客感动的说出实情,不愿杀他,但又无法覆
命,只好撞树而亡。第二天又上殿弹劾奸臣(恢复第一场扮相),结果被屠岸贾以恶犬撕
咬,幸得力士相救,狼狈而逃,不过最后还是被屠岸贾一剑劈死(这没演出来,是在下一
场由程婴说出)。是个戏份集中,又有表现之处,又可早早下班的好差事。
女主角庄姬公主,在赵府时是凤冠宫装,程婴进宫救出婴儿及屠岸贾进宫搜查时改穿褶子
斗篷,包绸子,十五年后与魏绛见面,及在阴陵碰见赵武时穿黑帔,戴套翅(套翅似乎只
有这出戏里有),最后报仇换回凤冠女蟒(据说张君秋是穿绿蟒,不过绿蟒没别的戏要穿
,剧团也用不着单为此戏又花大钱做一件)。主要的戏份是和魏绛见面,出场唱四句西皮
慢板“宫廷寂静影孤单”,见面后和花脸对唱(花脸西皮原板,青衣二六),不过在所有
张派唱腔中,这段西皮慢板算是没那么常见的,除非是张派专场演唱会,否则也不常听到
。另一个旦角卜凤,是太后所赐,专门伺候公主的宫女,地位和剪秋槿汐容珮一样,算是
大宫女,所以戴大过桥,被屠岸贾拷问时戴甩发,穿裤袄,加坎肩及腰巾子。后来因程婴
献孤,气愤之下抓住程婴的手一阵乱咬,被屠岸贾一剑劈死,和狸猫换太子的寇珠还蛮像
的,不过因为剧情地位毕竟不如寇珠,所以受刑时,没有如乌龙绞柱这种的身段表现。
屠岸贾在搜孤救孤里是铜锤的活儿,金少山及裘盛戎都曾演过,但是因为剧本安排不同,
在这出戏里用铜锤扮并不适合,或许这就是裘盛戎后来即使戏份较少,还是改演魏绛的原
因吧。扮相是戴改良紫金冠(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架子花演的坏人,戴着和周瑜陆文龙同款
,只是不同色的盔头)加翎子,戴黑满,穿红蟒,还有一个少见的大披肩,这个扮相从开
始一直到杀了婴儿,同时因为他正一帆风顺洋洋得意,裘盛戎为他设计了许多掏翎子的身
段。与赵武射猎改穿箭衣斗篷,戴黪满,最后赴宴被杀,戴员外巾,穿开氅。他被杀的那
场,因为已经是最后,不宜拖拖拉拉喧宾夺主,不然以他的角度,养了十几年的义子,竟
然是仇家之后,而且还要杀他,正如金兀术与陆文龙,其实是可以大大发挥的。
魏绛的戏不多,刚开始(戴台顶,挂黪满,穿黑软靠)与公孙杵臼一起和屠岸贾吵架,还
没吵完就被皇帝命令去镇守边关。这一去就是十五年,直到被召回京那场,才得到一个急
急风四将起霸,大开门,马童中军双进门,四击头后回头里出场,打虎头引子的主角派头
的待遇(挂白满,穿蟒)(这个引子虽然没有伴奏,但还是要照着之前的曲牌的调门,不
能卖高嗓门),之后与公主见面,责打程婴,设宴报仇,扮相都一样,只是换不同颜色的
蟒。既然是铜锤应工,自然少不了唱,不过最有名的一段就是汉调二黄原板“我魏绛闻此
言如梦方醒“。魏绛责打程婴,程婴说出实情后,撕边(或丝鞭),魏绛唸“这、这、这
...“同时后退,踩右脚,丢鞭,崩登苍里踢蟒抓蟒亮相,再起撕边接脆头,跺脚搓手唸“
哎呀”,趋前扶起跌坐在地上的程婴,然后开唱。整段表演,连锣鼓带身段与唱腔,情绪
饱满,很是动人。这段唱可算是魏绛的主打歌,花脸演员和票友没人不会,清唱时也很常
见,非常悦耳好听,即使没有花脸嗓如我,也能跟着哼出整段。
梅兰芳大师曾说,传统戏曲观众的心态,是不管一出戏中间有怎样的离合悲欢,总希望最
后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即使这个结局是在好人含冤而死后,冤屈才得昭雪,坏人才得报
应,例如六月雪窦娥冤),免得花了钱还带一肚子闷气回家,落得个睡不着觉(虽然大家
都心知肚明,人间世并不是什么事都天从人愿的)。这种想法或许太一厢情愿,不够深刻
,可是其实不止传统戏曲,现在的影剧作品不也是如此吗?什么时候看过连续剧或电影是
一悲到底,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所以即使最后沈冤得雪,母子团圆,这出赵氏孤儿仍
被视为悲剧。想想中间自愿非自愿的死了那么多人,自愿者固然舍生取义,求仁得仁,但
是非自愿的,例如赵家那三百多口呢?深宅大院里,总有几个是消息来得太晚,来不及逃
的吧?去了的人回不来,团圆结局只是用来安慰观众而已。而我更觉得,悲剧的原因固然
是昏王无道,宠信奸佞,可是那位驸马,知道要被皇帝满门抄斩,还是乖乖的等人来杀,
或许这是古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奴性,但是公主要进宫阻止,驸马还说算了去
了也没用别去了?!即便知道是古代,我还是非常的不以为然,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吧。而且以剧情来说,争而不得,更有戏剧性,演员更有表现,观众也更会被感动,所以
这戏情节打动不了我,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是伍子胥鼎盛春秋比较解气。
第一次看完这戏,最深的印象就是,怎么每个人都在忙着换衣服?当然其他戏也有改装,
况且因为角色的年龄身分时间地点不同,换个扮相也是应该的;不过还是忍不住想,要是
那天台下有不熟悉该戏及演员的观众,会不会根本就不知道台上那个角色刚才已经出来过
了?另外前面说到黄梅调电影,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李丽华(已故),或许因为她曾跟穆
铁芬及章遏云学戏,有她在内的黄梅调电影(我收集的有这一出(她演公主),还有秦香
莲(成龙演她的孩子)和阎惜姣),她都是唯一有水袖的(其他人都是古装的袖子),而
且耍的虎虎生风,很有程派的味道,但是跟其他没什么京剧底子的演员放在一起,看起来
真是格格不入。
我幼年时原本只对旦角及武戏着迷,偏有一位老师特别喜欢生净戏,有一次帮老师把东西
拿回办公室时,老师提到海光即将公演此戏,我因为既不喜欢又没看过,所以只有淡淡回
应,老师因此发现我号称戏迷投胎却没看过搜孤救孤,也没看过大八义图。于是带着我连
续几天把戏看完,而且还细细解释,更抽问心得,因此导致我即使没兴趣的戏也认真看,
还要顺便学个两句好表示自己的用心,借此保障以后的蹭戏。写下此文,一是向大家介绍
这出赵氏孤儿,二是留恋那段三天两头就往国艺中心跑的日子,三是怀念已经离我而去的
长辈们,感谢您们任由我从小沈迷在戏曲的世界里,更牵着我的手,用满是宠溺的眼神,
带我领略戏曲的无限美好;人生踽踽独行,但每当急管繁弦响起,恍惚中您们仍然就在眼
前。
作者: chachagod (恰恰乔)   2020-11-17 18:02:00
推!写的好细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