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10/17 复兴剧场

楼主: morrishsing (morrishsing)   2020-10-14 22:39:42
演出罗成叫关,法场换子,三堂会审。
罗成叫关(京剧系林女衣婷)(中间那个字总是出不来,只好分成两个字)
罗成遭元帅陷害,带伤出征。得胜而回,又被拒之城外,虽是义子罗春守城,畏于军令亦
不敢开门。罗成无奈,写下血书,命罗春回朝搬兵,重赴战场杀敌。接下去是淤泥河,罗
成万箭穿心而亡,然后魂魄回去托梦,叫做小显,三出加起来,就是全部罗成。此戏通常
听到的都是叶(盛兰)派,不过前几年国光的温宇航也曾以姜(妙香)派诠释过。
这是一出小生的重头戏,文的方面,罗成回城时唱唢呐二黄导板接原板,写血书时改胡琴
伴奏唱二黄导板接原板转西皮慢板接快板,从头到尾唱个不停,还得盖过唢呐(或许现在
的演员应该多多感谢胸麦的出现),嗓音(尤其是坤生)若是不够宽厚,半个钟头的尖声
叫喊真会令人耳鸣加发疯(行家都说小生要有龙虎凤三音,我实在是难以理解这三音到底
听起来是怎么一回事)。武的方面,虽然没有开打,但是演的是武将,持长枪马鞭,佩宝
剑,功架还是要有的。扮相是箭衣斜马褂,头上是面牌甩发及长鬓发或千斤,我总觉得这
个扮相对脸比较胖,下巴比较宽的人来说十分吃亏,虽然有鬓发勉强遮一点,但是从台下
看来总让我想到一颗马铃薯或一颗M&M戴了一顶帽子。箭衣戏没有长袍水袖掩饰身段的缺
陷,还要一手拿枪一手拿马鞭,加上甩发也要顾,一个人走全场,这也是这出戏的难处。
说到唢呐二黄,就是二黄的调子,但是以唢呐伴奏,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没
有慢板,二六,摇板。通常是小生,老生,花脸才会用到,而且因为唢呐听起来的感觉,
出现的时候也不算太多,如罗成在此戏及小显,青石山的关公,大回朝的闻太师,五花洞
的张天师等等。小时候听老一辈的老师说,唢呐二黄不是人人唱得来的,因为它有固定的
调门(乙字调,即A调)管着,不能随便移调,不管演员多有名,嗓子不够就是不能贴。
演员也不能想着今天嗓子在家就唱高点,或嗓子不在家就唱低点,反正该怎么唱就怎么唱
,没得商量就是了。唢呐二黄除了对演员是考验,对吹奏者更是考验,演员还有气口和过
门,吹奏者可没什么机会喘气,即使循环呼吸练得炉火纯青,这么一大段吹下来,怕也要
脸红脖子粗了。
法场换子(谢德勤)
薛刚酒后踢死皇子,畏罪逃走,唐王将薛刚之兄薛猛一家绑至京都斩首。徐策不忍薛家绝
后,趁著去法场祭奠,以自己的孩子暗中调换薛猛之子薛蛟,抱回抚养。 这戏还有一个
比较少听到的名字,叫做换金斗,金斗(或斗)就是徐策孩子的名字。
这戏前前后后的情节加起来,至少可以演上两三天:薛刚的爸妈是薛丁山与樊梨花,就有
马上缘(薛樊结识),樊江关(樊与小姑薛金莲吵架,又叫姑嫂比剑),芦花河(薛樊的
义子薛应龙阵前招亲,樊欲斩之,又叫女斩子),金光阵(樊梨花破阵,在阵中产下薛刚
);法场换子之后,薛刚逃走变成山大王,是五凤楼,薛蛟发现真相,是举鼎观画,薛刚
发兵报仇,是徐策跑城(这是薛刚反唐的最后一折,薛刚反唐是以薛刚为主角演这个故事
)。如果再加上薛丁山的其他两个老婆(樊是第三个)窦仙童与刘金定,那就更是族繁不
及备载了。
这是一出老生传统戏,剧幅不长,就两场,差不多一个钟头。头场徐策向妻子提出要换子
,妻子自然不允,各有一段二黄快三眼和二黄原板,然后徐策向妻子下跪,妻子就答应了
。徐太太这么容易就被说服,一则是因为这戏是老生的主戏,不是老生老旦的对儿戏,老
旦就不能有太多表现,所以这里不可能像李维康版的新编宝莲灯,在二堂舍子唱了一大段
,二黄导板转回龙接慢板转快三眼,细诉心境,催人泪下,同时把老生晾在一边;二则老
戏里每当夫妻有什么争执,丈夫只要一跪,妻子无不屈服,或许就是那句男儿膝下有黄金
在作祟吧。
接下来是法场,奸臣张泰监斩,薛猛夫妻绑上,薛太太埋怨丈夫为什么不逃,薛先生嘴硬
说自己是忠良,顺便对张泰发出十分阿Q的诅咒;徐家家丁上,藉著祭奠法场,把孩子换
过(孩子在薛太太怀中,但是换孩子时她镇定非常,好像早就知道有这一手,自然也是因
为老生主戏,她是配角),请出徐策夫妻,两人唱几句二黄散板,叹息薛家遭遇,然后徐
策把太太赶回家,接着就是主要唱段,反二黄慢板接原板,近四十句,把前因后果唱一遍
,并告诉他们换子之事,唱完下场;最后张泰出来,斩了薛氏夫妻,刀斧手发现薛太太怀
中有个婴儿,刀下留人,张泰见婴儿长得不错,本欲收为义子,但想到斩草不除根,春风
吹又生,还是将婴儿斩为三截,全剧结束(斩首的安排是人下场,场面起斩鼓,然后刀斧
手拿个红包袱(代表人头)出来说“斩首已毕”就行了。)
此戏算是余派(叔岩)代表之一,但是余叔岩本人并未演出过,唯一的资料只有十八张半
中第一场的快三眼(恨薛刚),反二黄(见夫人)则没有录音,那时他还是宗谭派(鑫培
)。后来他似乎对此戏特别喜爱,精心研究,还把祭塔里的腔放到反二黄里,可惜等到他
自己对唱腔满意了,他也因病无法再登台了,这戏就靠着他的学生传下来。快三眼在晚会
清唱时常常听到,反二黄则因为太长,就不适合一个人占用太多时间了。
学谭余的老生追求“云遮月”的嗓音,有一说是一上场嗓子还没全开,到后面越来越好,
好像是云飘走了,月就全部露出来了。我觉得这根本不叫称赞,那有人只追求唱好后面的
戏,不追求唱好全部的?另一说则是嗓子明亮中略有沙暗,亮而不炸,高昂而不失浑厚。
这倒比较容易理解,但我又不懂了,好好的嗓子,为什么要让它变沙变暗(据说孟小冬还
真的努力的练出沙音来)?其他还有更玄的解释,例如嗓音像是古铜器上的铜绿,带着一
点森森的古气,萧然枯寂,这比喻让人只能点头,以免别人认为自己太逊了才不懂(前人
对嗓音的比方,例如说梅兰芳的嗓音是花团锦簇,富贵牡丹,都能让我白眼翻到后脑勺去
)。我没那么大的修养和悟性,所以就懒得去研究,或许等到我跟那些梨园耆宿一样年纪
时,自然就能领略了。
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和徐策跑城三出戏连起来,情节跟八义图搜孤救孤,赵氏孤儿很像
,还有一出桑园寄子也有点类似(儿子和姪子二选一),只是寄子是团圆收场。以现代眼
光来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及用自己的孩子代替别人的孩子去送死,就算只是小说
情节,不是真事,也是足够荒谬;不过或许是因为古人忠孝节义的观念,老戏的剧情常常
有这种让现代人难以接受的地方,所以说老戏的剧情和现代观念脱节,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些人据此而认为老戏需要适度的修编,让剧情跟上时代,现代的观众容易接受;也有
人说演的就是古人的故事,为什么硬要把现代思想套在古人头上。我以前是后者,现在则
觉得,就让观众决定好了。观众如果不买票,那就表示大家不喜欢,得不到大家喜欢的戏
,不然就修整好让大家喜欢,不然就放著不管任其自然发展,顶多也不过是再也不演,反
正看不到的戏已经那么多了,再多一出好像也没什么。
三堂会审(黄声苓 赵扬强 谢德勤 黄昶然)
苏三的故事,最常见的折子就是起解会审,热门戏,我就不做剧情介绍了。四大名旦里,
梅兰芳常以起解为打泡戏,西皮原板独有十可恨,且不与会审连演;程砚秋较常演出会审
,以险峻的脑后音唱出一个女子在历经磨难后的悽楚;尚小云与荀慧生则演出全本,尚派
由起解到团圆,荀派由嫖院到团圆,各擅胜场。张派在梅程尚荀之后成派,锐意革新,起
解反二黄的腔高低闪赚,流水第一句的词与众不同,并且整段流水一板到底,不坐尺寸。
我的偶像顾正秋老师,更是“一曲苏三惊四座”,流水的腔华丽婉转,别出心裁。如此热
门的戏码,青衣演员,若说不会起解会审,那就是笑话了。
前几年京昆剧团曾贴出全部玉堂春,嫖院起是颜雅娟,起解是余大莉的张派反二黄,黄声
苓的梅派西皮,最后的会审,则由梅派郭胜芳压阵;更久以前,国光也曾以魏海敏(梅)
刘海苑(张)李光玉(荀)王耀星(程)四派旦角四演玉堂春。自从李光玉转教职,朱传
敏退休,台湾本工荀派的旦角就后继无人,程派旦角也只剩一个王耀星,更不用说尚派了
。当然这是因为台湾京剧的生态,从业人员少,不管生旦净丑,想专攻一派都不太可能,
大家都是什么派都沾一点,会个几出,即使是魏海敏有时也得唱非梅派的戏,这也是没办
法的事,不过转益多师是汝师,如果能综合各派之长,也未尝不能走出自己的路。
起解算是旦角的启蒙戏之一,因为二黄,反二黄,西皮都在其内,虽然不是什么板都有,
但也可给学生一个大概观念。会审虽然只有西皮,但是差不多的板式全有,学了会审,对
西皮唱腔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了,不过不知为何,会审并不被列为开蒙戏之一。我自己是
很喜欢此戏,只要有演出,必然排除万难赶至现场,所以第一次听到有人觉得会审就是“
跪那儿傻唱,没意思“,不喜欢唱此戏时,真是无法掩饰我的惊讶。跪在那儿是真的,傻
唱则大大未必。观众眼睛盯着苏三,她要是脸上及声音里一点表情与心理过程都没有的傻
唱,因而导致观众睡着,那是戏本身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而且苏三也没有一直都跪着
,她穿着罪衣罪裙,站着时没有水袖及长裙遮掩,有些人的脚怎么看都像是义肢。以前看
徐露的会审,她光是犯妇告进的一个小圆场就要上一个满堂彩;把枷拿掉后,她轻揉双肩
,以示不堪疼痛;唱回龙时,左腿平伸,纹风不动直到唱完;王金龙与红蓝袍对答时,她
也没有把它当作休息时间,脸上仍有反应;最后下场,她表情悽楚,用蓝绸子擦泪,一直
到进去了绸子都没放下。能演到如此程度,该是花了多少功夫细细研究体会?
除了苏三不是“跪那儿傻唱”,王金龙更不能坐着发愣,净等苏三唱完开口。对他来说,
堂下跪的可是自己旧情未了的情人,一来他已经决定要救苏三,所以对她讲的话势必要认
真听,好找出蛛丝马迹来翻转判决;二来在慢板和原板时,他藉著苏三的唱把自己年少轻
狂的岁月又活了一次(其实他并不想苏三把嫖院的事讲出来,可是辩不过蓝袍,不想听也
只好听),而“自从公子回原郡“后,他直到公堂之上才知道苏三发生了什么事,心中的
翻江搅海,还要应付蓝袍忽然射来的冷箭,其实是很难的内心戏。
还有红袍蓝袍,古早以前潘必正(红)与刘秉义(蓝)都是穿红的(配上王金龙的红蟒,
苏三的红罪衣,及背后的大红桌帐的满堂红,加上团圆的结局,让此戏变成一出喜庆戏)
,后来(据说自谭鑫培开始)因为刘的官位(臬司)比潘(藩司)低,为了在台上看得出
差别,就让刘穿紫色,后来又变成蓝色,因为红色的地位是比蓝色高的(红是上五色之一
,蓝是下五色之一。)
另外,穿不同颜色,也暗示了一个是官场的老油条,一个则年轻气盛不知收敛。红蓝袍早
就发现苏三是顶头上司巡按大人的老相好,为什么红袍息事宁人,蓝袍却不饶人?有人说
是蓝袍不屑王金龙曾入妓院,但在古代,这虽然不是什么很值得夸耀的事,但也不至于严
重到哪里去。据幼时听长辈闲谈,在不知什么年代的演出,戏一开始王金龙曾有唸状,唸
到“王知县受贿一千两,合衙分散八百余“,怀疑红蓝袍也牵涉在内(应该是包庇的意思
),他二人自然大吃一惊,几经解释,方才揭过。此事如果是真,蓝袍冷嘲热讽,可解释
为抓到王金龙的把柄,藉以示威;如果是假,也可解释为蓝袍要宣泄心中对被怀疑的不满
。而红袍因为久经官场,所以深知规矩,屡屡安慰王金龙,又暗示蓝袍不要太过份。
所以,以苏三而言,一上场的散板,她其实并不抱太大希望,后来的大段唱腔,她把入狱
前人生的喜怒哀乐又回忆了一次,最后希望陡现,且发现巡按大人其实就是自己的旧情人
,想认又不能,这心情的起伏岂可以道里计?王金龙除了对苏三的关怀,他与红蓝袍的对
答,几次的笑,有尴尬有得意,要怎么表现出来?红袍猛打圆场,蓝袍猛发冷箭,唇枪舌
剑后惊堂木该谁拍,可是暗潮汹涌得很。场上四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宣之于口的情
绪,这戏绝对不是除了青衣的唱就没什么好看的。
苏三从头唱到尾,气力够不够,嗓子能不能撑就很重要,不能前面神完气足,后面声嘶力
竭,尤其是最后一句“我看他把我怎样施行”里“他”的高腔,又是张口音,一出岔就毁
了前面所有好印象;她也没有什么身段,所以票友票戏都喜欢唱,正好藏拙。唯一能做文
章的,就是王金龙要她出院,她唸完“谢大人”后,场面起夺头,哆囉,胡琴拉二六的长
过门,到苏三开口唱“这场官司未动刑”,这一段时间差不多有三十秒,大家都用来做表
示苏三跪久了膝盖疼的身段,先是要站站不起来,站起来又踉踉跄跄,有的演员还走蹉步
,然后揉膝盖(不能两边一起揉,而且以前听老师说要揉在板上),做完了过门也拉完了
,再接着唱。一般梅派和程派算是大青衣,动作比较不会太夸张,其他的或有一站起来又
跪下,或有哎哟一声,或有还扶著腰,反正戏在人演,各名家都有自己的诠释。
苏三的扮相是银泡头面,系绸子,戴甩发,还有锁链,梅派则还加个红水钻顶花,理由据
说是因为包著绸子,看起来扁塌不好看,所以加顶花,反正是大师的扮相,谁敢说个“不
”字?与此相比,我还见过两边戴花的苏三,人家也是德高望重,几乎就要立派了,也没
人会说什么。身上穿罪衣罪裙(白色的腰包),里面绑腰巾,红彩裤红彩鞋,衣着倒是大
家都一样,我见过唯一不同的,就是李世济,她的罪衣加长到膝盖,看来像是没有水袖的
褶子,下身又穿红色没有绣花的裙子,呃,我知道她已经故去,可是我真的觉得她看起来
像是一台红色的冰箱。
还有一些关于此戏的冷知识,虽然这都已经是古早年代的事了。大家应该听过“检场”这
个名词,他们在台上的工作绝不止是搬搬桌椅而已。就以会审而言,苏三犯妇 进,走一
个小圆场后跪下,厉害的检场能在刚好的时间,从侧幕丢一个椅垫到刚好的位子,让苏三
可以跪在椅垫上,很厉害吧?现在当然没有检场有这个本事,中国甚至已经取消检场,所
以就在王金龙升堂时拉二道幕,摆公堂的桌椅,顺便也就把垫子放好了等苏三上来。其实
放这个垫子与剧情完全不合,而且一楼的观众或许看不到,但是二三楼的绝对可以看到台
上有一个垫子,再加上演员自己也会戴护膝了,所以垫子也就渐渐的没人放了。还有苏三
在公堂之上与王金龙第一次照面,“这一犯妇,为何不抬起头来?”“有罪不敢抬头”“
恕妳无罪”“谢大人”,苏三抬头,王金龙一看两看,苏三低头,王金龙惊介,唱散板“
本院抬头来观看,犯妇果然是苏三,一霎时只觉得神昏意乱……“,就这么昏倒了。然后
有一段请医,醒来后王金龙唱几句南梆子,重新升堂,红袍蓝袍拍完马屁,再从问可有诉
状接下去。这请医一段因为真的不知道为何存在,最多就是听听胡琴拉的柳青娘,与剧情
毫无关系,所以早早就被删除了。检场扔垫子对我来说就是故事,只在长辈老师闲聊时听
过,但是请医,我在顾正秋老师的演出时就真的开了眼界,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
止的唯二次亲眼目睹请医(另一次是徐露的演出),所以印象深刻,直到如今。
作者: u96873 (阿均)   2020-10-15 12:57:00
搜孤救孤程婴的老婆就比较狠心,要两个人跪XD苏三程砚秋(没记错的话)也喜欢贴,起解也很少与会审连演,一般是开台先演起解,过几天要走才演会审,这叫红来红去唢呐二黄戏太难唱,所以一些戏就消失了。比如龙虎斗,整出几乎都是,而且还从头唱到尾,除了胡少安、高德松的录音,还没有看过别的人贴
作者: chachagod (恰恰乔)   2020-10-18 19:13:00
感谢m大的线上导聆,让我看戏时更多感受,有m大真好!(大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