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稿]《众生界论》无想品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21-09-15 15:03:56
    〔试稿〕众生界论: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东岐明
   此论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关佛道儒思想的佛学著作。自古以来中国汉传佛教先
   启北传,再纳藏传,而缺乏承接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影响中国文明无法真正
   接通佛陀圣教本源,也就难以真正会通儒道佛而引领后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
   此论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为基础的佛学研究,虽然修正过往佛学传统的一
   些错误观点,相比以往旧说较为正确符合原始佛说,但并不能保证论述内容完
   全正确,在此欢迎读者批判指教!论中提及相关科学部份,并非就是现今科学
   可以完全对应,而是会与那些科学理论知识范畴有所相关。写作此部论稿,必
   须感谢庄春江居士的无私热心贡献;因为在他工作站发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献
   汉译编注,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项研究,在此致上对庄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庄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因为巴利文以罗马拼音的特殊字符,在PTT会冲突用以发文的控制字符;故而文
  中特殊字符以普通字符代替,而于代替词尾附上“*”以标记,并于文句段后附上
  相关巴利文词典网页,以供显示正确巴利文词。
  无想品
  无想天,正式全名为“无想众生处”asannasattayatana*[A],其生命境界并非在
于有相之宇宙时空(色界),亦非在于无色界,而是在于无相界;故而又称“征服天”
abhibhu*,以其征服有相界之障碍,佛陀《根本法门经》将其列于色界与无色界之间[B]
。无想众生是以无想定为前世死心,而投生于无想慧境;无想慧境超脱色界境域,心识
并无依处,只是心识寿命以无想定而存在,一旦心识出定即为寿终。无想众生寿命,并
无色身存在,唯以无想慧境作为生命境界存在。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sa%C3%B1%C3%B1asatt%C4%81yatana/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bhibh%C5%AB/
其名谓以“无想”asanna*,是因有相于心谓想,无相于心则谓无想(故而广义之“无想
定”,是谓“无相心定”);其名谓以“众生”satta*,因其有众生心识而不住于有相界
,故而佛陀以其为众生居处,却非识住境界[C];其名谓“处”ayatana*,乃是因其如
无色界诸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皆无外境之色,唯有
心识觉知[D]。严格来说,无想天与无色界四天,并非在于宇宙时空之天,而是在于心
识觉知之处,故而巴利原文仅称为“处”,而无称为“天”(汉译添加)。所以无想天
与无色界天,并非居于色界之上,而是居于超脱色界的心识觉知之处;若是必以三界而
论,无想天应归无色界。
 {{{欲界}{色界}.时空宇宙.}.心识觉知.(无想天)无色界}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sa%C3%B1%C3%B1a/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s/satta/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C4%81/%C4%81yatana/
无想天与无色界四天之别,在于无色界诸天尚可生起无色界定心以外的意识心流,尚有
种种意识活动于其生命历程;而无想天则是唯以无想定心缘无相界,毫无其他意识活动
。无想天与色界诸天之别,在于色界天神具有外在色身以供心识依附,而无想天神则是
唯具心识而无色身存在。无想天神一生都只活在以无想定心缘无相界的不动状态,最终
起念出定即就寿尽死亡,而以此念转生他界。所以无想天的生命状态,就是安住无想定
于无相界的状态,其一生就是入出无想定的过程而已;故而由无想天转生他界的众生,
回溯其来过程,可能会误以为自我与世界是由无至有而自然发生[E]。
 自然发生论: 无想天(无相界)【无】 →投生→ 其他众生界(有相界)【有】
“无想定”此词定义,在佛教史上乃有演变过程,现今佛教传统将无想定视为外道定的
狭义意涵,是在后期部派论典思想中形成的,现今南北传皆有此义。狭义之“无想定”
是止息生灭的凡夫定,以其心缘取无相界,不取一切有相,故谓“无想”(有相于心为
想,无相于心则为无想),用以专指可致往生无想天之定。南传巴利四部佛典没有记载
“无想定”一词,其谓“无相心定”[F],是止息生灭的圣者定,也以心缘取无相界,
不取一切有相,又称“无相心解脱”“无相定”[G]。北传阿含经则以广义之“无想定
”[H],同指圣凡二者之心缘无相界,也就包含上述之狭义无想定与无相心定,又称“
无想三昧”,也称“无相三昧”“无相心三眛”[I]。而有如下依照觉慧程度递增分类
之诸词对照:
  【南传经典:无相定、无相心定、无相心解脱】
  【北传经典:无想定、无想三昧、无相三昧、无相心三眛】
  【北传律典:无想定、无相三昧】[J]
  【北传论典:圣者定{无想三眛(部派)、无相三昧(大乘《大智度论》)}】
  【南传论典:(词义来自《阿毗达摩》)】
          (凡夫定)←→(圣者定)
  南传四部佛典    ?     无相定  无相定  无相定  无相定
  北传阿含经典   无想定    无想定  无想定  无想定  无想定
    北传律典   无想定    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
    北传论典   无想定    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
    南传论典   无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南传论典此五类定境其实皆缘无相界,其诸定心缘取之无相界,即南传《阿毗达摩》论
典所谓“涅槃”所缘[K],只是定心觉慧程度不同[L]。《根本法门经》所谓“凡夫之
力的第一理趣阶位”即可相关“无想定”,“有学之力的第二理趣阶位”即是相关“初
果定、二果定、三果定”,“烦恼已尽之力的第三理趣阶位”即可相关“四果定”[M]
。随其定心觉慧增长,缘无相界是由无想定,而初果定,而二果定,而三果定,而四果
定,以何类觉慧则入何类定;故而证果圣者不入无想定,非不愿入,乃不能入,犹如四
果圣者不入初果定。觉慧增长来自修习慧观,而此五类定境皆是以慧观舍离有相,而至
一心唯缘无相界。实际修习慧观至慧解脱之修行过程,也就必须逐步经历此五阶段:
      (凡夫)←→(圣者)
  果位   无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果定   无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凡夫第一理阶】【    有学第二理阶    】【无学第三…八理阶】
修慧首证之无果(无证圣果,故称“无果”),即对应于大乘密乘明心见性之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N],相当大乘八地菩萨证地,可明心物实体与时空宇宙皆为虚妄概念,然
却尚未破除有我身见,而其觉慧果定即为无想定。无想定因其觉慧程度尚未破除有我身
见(初果才能破除),故而可以导致投生无想天处;其他(初二三四)果定因为皆已破
除有我身见,故而不能导致投生(三果投生净居天界,乃由观慧,非由果定)。然而并
非慧观修于无果证地,即会投生无想天处;尚须生前贪爱习惯安住无想定境,才会容易
导致投生无想天处;否则以其无果证地,多会依其观慧往生欲界人天,若是习住禅定则
可往生相应之色界或无色界。
  外道  四禅定力 → 觉观作意舍离有相 → 缘住无相界 → 无想定
  佛法  四念处  → 慧观作意舍离有相 → 证见无相界 → 诸果智
实际修行证果(此谓包括无果)之后,若是纯观行者而又定力不强,并不容易长住于果
定之无相境界,可能进入也会不久即出(果定即是果智之定;不久即出,乃是有智乏定
所致)。然而若是止禅定力已达四禅,对应于舍禅支之觉支程度,就可容易长住果定境
界。外道以四禅定力,可以觉观作意舍离有相(觉观也属某种慧观),而缘住无相界,
乃得致无想定,亦是同理;然而外道不知慧观之四念处法门,故而停滞无想定境程度,
无法增长觉慧以证初果而入解脱流。佛法行者若是证得无果,而不再以正确四念处之慧
观增长觉慧,也会停滞于无果之明心见性证地(有性可见,即是尚有我身见),无法前
进证致初果入解脱流。慧观修行证果,致入果定,实际乃有三门可入,北传谓之“三三
昧”[O],南传谓之“三定”[P],其证验法门正对应于“无常、苦、无我”之三法印
,南北传相应各词如下:
  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皆苦】  【诸法无我】
  北传   无想三昧    无愿三昧    空三昧
  南传   无相定     无愿定     空定
无想定与无相定、无愿定、空定,皆是以心缘无相界之定(故而又谓“无相心定”),
并非是无心定,而只是无生灭心定。灭尽定才是无心定,北传《大乘广五蕴论》以“不
恒行”对应“有相界”而以“恒行”对应“无相界”,却误解认为无想定是心不相应行
法,实则无想定为心相应行法[Q]。北传大乘论典《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更是误
解主张无想定为无心定[R],其说乃是背离北传阿含经典记载;《中阿含210经》乃
是记说无想定之受想心不灭,而谓:
 ‘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
  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S](此“知”即指五蕴之“受”)
--------------------------------------
[A] 佛陀《因缘大经》∵.127以此作为全名与非想非非想处并称,乃七识住外二处。
《长部15经》 ∴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B] 譬如《根本法门经》∵,其以有学之力的第二理阶内容所列境界:
∴ 《中部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比丘们!凡心意未达成、住于无上离轭安稳希求中的有学比丘,他证知地为地,
  证知地为地后,不要思量地、不要在地中思量、不要从地思量、不要思量‘地是
  我的’而不要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对他来说,应能遍知。’……
  水……(中略)火……风……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
  …遍净天……宇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听的……所感觉的……所识知的……单一……
  种种……一切……他证知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要思量涅槃、不要
  在涅槃中思量、不要从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欢喜涅槃,那
  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对他来说,应能遍知。’
  以有学之力的第二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C] 无想众生见于《众生居经》∵,却不见于《七识住经》∵,因其虽为众生生命境
界,心识却非有住。无想众生处与非想非非想处之以不列识住境界,原因详见《明空蕴
论》。
∴《增支部9集24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增支部7集44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00.htm
[D] 南传上座部论典认为无想天神只有色身而无心念,乃是误解;北传《大因经》∵
记载无想天神是有色身,也属讹误,对应南传《因缘大经》∵并无此说。无想天神没有
色身,唯以无想定心缘无相界;无想天神若有色身,佛陀不会将其生命境界归于“处”
(无色界用词)。
∴《中阿含97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云何有二处?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是谓:第一处。复次,阿难!有
  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
  有想非无想处天,是谓:第二处。
∴《长部15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无想众生处、非想非非想处为二[处]。
[E] 见《梵网经》∵.68、《波梨经》∵.46之佛陀说明,此可证明无想天绝非有色无
心之生命型态。若是前世生命有色无心,以神通回忆前世时就会认为“以前我有色身存
在,但无心之存在”,而不会认为“以前我不存在”。此致认为以前我不存在,是因为
回忆前世只见不生不灭之无相境界,才会认为我不存在。
∴《长部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01.htm
∴《长部2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4.htm
  比丘们!有名叫无想众生的天神们,那些天神以想的生起而从那个身死去。比丘
  们!这是可能的:某位众生从那个身死后来到此处,当来此处时,从在家出家,
  成为非家生活,当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时,以热心、勤奋、跟随实践、不
  放逸、跟随正确作意达到像这样的心定,当如是心定时,他回忆起前世住处,但
  没回忆起在那之前的。他这么说:‘真我与世界是自然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呢?
  以前,我不存在,现在,从不存在被变化成存在。’比丘们!这是第一种情况,
  由于该情况、关于该情况而一些自然生主义的沙门、婆罗门安立真我与世界是自
  然生的。
[F] 可见《无相询问经》∵讲述“无相心定”,《低舍梵天经》∵讲述与“俱解脱者
、慧解脱者、身证者、达见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并列的“住无相者”。
∴《相应部40相应9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进入后住于无相心定,这被称为无相心定。
∴《增支部7集56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312.htm
  第七种住于无相之人…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进入后住于无相心定
[G] 可见《托?经》∵讲述之四念处与无相定,无相心解脱于[H]。
∴ 《相应部22相应8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598.htm
  比丘们!有三不善寻:欲寻、恶意寻、加害寻。而,比丘们!这三不善寻在哪里
  无余灭?当持四念住中心善建立时,或者当修习无相定时。比丘们!修习无相定
  ,这是很适当的。比丘们!当无相定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
[H] 北传《大拘𫄨罗经》∵与南传《毘陀罗大经》∵是同一经典记录演变的不同译本
,可见对于“无想定”与“无相心解脱”的译词对应内容:
∴《中阿含21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是谓:二因
  二缘住无想定。有三因三缘从无想定起,云何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无
  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处缘命根,是谓:三因三缘从无想定起。
∴《中部43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等至,有二缘:不作意一切相与作意无相界,学友!为
  了无相心解脱的等至,有这二缘。”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三缘:不作意一切相、作意无相界、先前的准
  备[持续多久],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这三缘。”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二缘:作意一切相与不作意无相界,学友!为
  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这二缘。”
北传《支离弥梨经》∵与南传《象舍利弗经》∵是同一经典记录演变的不同译本,可见
对于“无想心定”与“无相心定”的译词对应内容:
∴《中阿含82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82.htm
  如是,诸贤!得无想心定,得无想心定已,便自安住,不复更求未得欲得、不获
  欲获、不作证欲作证,彼于后时,便数与白衣共会,调笑贡高,种种谈譁。彼数
  与白衣共会,调笑贡高,种种谈譁已,便心生欲。心生欲已,便身热、心热。彼
  身、心热已,便舍戒罢道。
∴《增支部6集6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191.htm
  同样的,学友们!这里,某些人以一切相的不作意,进入后住于无相心定,他
  [心想]:‘我是无相心定的利得者。’他住于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国王、国王的大臣、外道、外道弟子交际,当他住于交际、亲近亲密、本能地
  从事谈论时,贪使心堕落,以贪使心堕落,他放弃学而后还俗。
北传《游行经》∵与南传《般涅槃大经》∵是同一经典记录演变的不同译本,可见对于
“无想定”与“无相心定”的译词对应内容:
∴《长阿含2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 《长部16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6.htm
  阿难!每当如来以对一切相的不作意、以对某类受的灭、进入后住于无相心定时
  ,阿难!那时,如来的身体[才]较为安乐
[I] 可见《增壹阿含45品6经》∵《杂阿含272经》∵《杂阿含567经》∵
   《杂阿含1347经》∵
∴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406.htm
  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272.htm
  比丘!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无量种种不善,云何究竟灭尽
  ?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
  正以此法,善男子、善女人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已,住甘露
  门,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567.htm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1347.htm
  无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树木,视之如涕唾。
《杂阿含559经》∵则更记载阿难讲述世尊佛陀以无想心三昧为智果、智功德。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559.htm
 “奇哉!尊者阿难!有眼、有色;有耳、有声;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
  有触;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觉知。云何,尊者阿难!彼比丘为
  有想不觉知?为无想故不觉知?”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觉知,况复无想!”
 复问尊者阿难︰“何等为有想于有而不觉知?”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
 “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
  有法而不觉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禅,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具足住
  ,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云何无想有法而不觉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
  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
 尊者迦摩比丘复问尊者阿难︰“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
  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
  ,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J] 北传律典记载关于周利槃陀伽尊者的前世因缘,《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
卷十七∵记载其自述曾遇仙人教习无相三昧而往生天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第三十一∵记载佛陀说其乃遇独觉(辟支佛)随学禅修而致往生无想天。综二律典所述
,可知周利槃陀伽尊者于过去世,曾遇辟支佛教其无相三眛,而修成止于无想定境,以
致往生无想天。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48_017
  于时槃陀迦即说颂曰:“我于前生中,而为养猪者;系其猪口已,将渡至河边。
 既到河中心,欲至于彼岸;诸猪气不通,因此皆命过。我随水漂没,荒迷无所为;
 河边有仙住,哀愍所救济。出我溺忧苦,而为与出家;以无相三昧,教化令调顺。
 既于此灭已,得生于天上;天上才舍命,下生于人趣。虔恭等正觉,舍俗为出家;
 顽愚极暗钝,示教不能持。于其三月内,方能诵一偈;既明一句义,烦恼欲悉除。
 我先所造业,如是思忆念;经于无量时,轮回生死海。对于世间父,于此无热池;
 我周利槃驮,说斯黑白业。”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42_031
  汝等苾刍!乃往过去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波佛出现世间,如来、应、正等觉、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声闻众有
  二万人,俱于婆罗尼斯国住。愚路是彼众数,明闲三藏为大法师,禀性悭法曾不
  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为说。命终之后生在天宫,从彼死已堕在人趣,生贩猪
  家,年渐长大屠猪为业。于其村侧有一大河,渡河不远有一聚落。节会日至,屠
  者念言:‘我今若多杀猪持肉卖者,傥无交易肉皆烂坏钱有损失,宜并猪命将至
  彼村,至日方屠以卖其肉,此无损失得利尤多。’遂以绳缚猪安在船上。猪相[虫豕]
  触摇动船艚,其猪及船一时倾没,救济无处猪并命终。时彼屠人亦随流而去,于
  河岸边有五百独觉,依林而住。是时有一独觉取水河滨,遥见一人随流而下,乃
  作是念:‘此沿流者为死?为活?’审细观察知是活人,即现神通长舒右手如象
  王鼻,牵取其人,于干砂潬合面而去。时彼溺人吐水既尽,即便起立四观方城,
  见有人踪寻迹而行,至独觉处致礼敬已,求依止住。于日日中为诸独觉,采花摘
  果取诸根叶以相给侍。时彼独觉各以残食共相供济,时诸独觉咸加趺坐静虑而住
  。屠人见已亦学加趺,频修不已得无想定。于后命终生无想天处,从彼终已生此
  人中。汝诸苾刍勿生异念!往时屠猪人者即此愚路苾刍是,由彼昔时悭吝于法,
  乃至四句伽他不为人说,又多屠杀诸畜生故,复由生在无想天中,由彼业缘至愚
  至钝。是故汝等苾刍不应悭法,以清净心为他说法,当如是学;于诸有情常生悲
  愍,远离邪定,当如是学。
后世论师有据此周利槃陀伽尊者当生愚痴因缘,而谓无想定与无想天会导致愚痴;然而
无想天唯念无相,无生灭而不动,善恶因缘皆不起现行也不增减,不应导致愚痴,唯因
长时止住无想境界而致浪费生命时间;而且沉迷无想定境会使慧观行者停滞于无果觉慧
,不再增进修向初果觉慧,也就不能真正入解脱流,故而佛陀谓之邪定。《增壹阿含3
1品5经》∵即有记载无想天神再生而有善成就之思想,《增壹阿含45品5经》∵则
有记载佛陀之过去世曾经往生无想天之思想(此二例皆不见于南传记载):
∴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269.htm
  复以何故名为护园?若有人亲近护者,生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若复来生人中
  ,当生中国家,亦无瞋恚,恒护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为护园。
∴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405.htm
  比丘!吾昔日时,七岁之中恒修慈心,经历七成劫、败劫,不往来生死,劫欲坏
  时,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时,便生无想天上,或作梵天统领诸天,领十千世界,
  又复三十七{变}[反]为释提桓因,又无数变为转轮圣王。
[K] 南传上座部论典《阿毗达摩》将其所谓“究竟法”分为四类:心、心所、色、涅
槃。“涅槃”此词是作为心之所缘,然而原始四部佛典对应该词是以“无相界”一词。
《阿毗达摩》对于无想定及无想天,谓其不起心念,乃是误解;实则两者皆是心念无相
界而不见生灭,可谓无生灭心,不可谓之无心。
[L] “觉慧”一词,此以指称“觉悟之慧”,与南传所谓“观智”形成对照意义。
“观智”进阶是对应于诸果修观至证果成就的前后阶段,相关南传上座部十六观智。
“觉慧”进阶是对应于慧观由无果到四果的各阶段,相关诸果不同阶段的觉悟之慧。
以往曾经使用相关“觉慧”此词以“觉悟之慧”意义之经论内容,列举如下:
《圆觉经》‘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旧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远行地,以广大之觉慧,善观诸法。’
《顺正理论》卷四十五‘迷于所缘,能害自身正觉慧故。’
《大毗婆沙论》十五卷‘此问能引义利,能引善法,随顺梵行,
           能发觉慧,能得涅槃;是故此问,应一向记。’
《瑜伽师地论》二十九卷‘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
            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
[M] 《中部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
  他认知涅槃为涅槃;认知涅槃为涅槃后,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从涅槃思量
  、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对他来说,未遍
  知。’以凡夫之力的第一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
  他证知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要思量涅槃、不要在涅槃中思量、不
  要从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
  说:‘对他来说,应能遍知。’以有学之力的第二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
  他证知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不从涅
  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对他
  来说,已遍知。’以烦恼已尽之力的第三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
[N]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https://book.bfnn.org/books/0162.htm
[O] 北传相关三三昧之经典内容如下:
《长阿含1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A/DA11.htm
  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想三昧、无作三昧。(“无作”即“无愿”)
《增壹阿含24品1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214.htm
  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
  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
  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云何名为无愿三
  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如是,比丘!有
  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壹阿含4品8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28.htm
  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
  志在空寂,微妙德业,亦是须菩提比丘。
  行无想定,除去诸念,所谓耆利摩难比丘是。
  入无愿定,意不起乱,所谓焰盛比丘是。
《增壹阿含5品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34.htm
  守空执虚,了之无有,所谓提婆修比丘尼是。
  心乐无想,除去诸著,所谓日光比丘尼是。
  修习无愿,心恒广济,所谓末那婆比丘尼是。
《增壹阿含7品3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42.htm
  行空三昧,所谓毘仇先优婆斯是。
  行无想三昧,所谓优那陀优婆斯是。
  行无愿三昧,无垢优婆斯是。
[P] 南传相关三定之经典内容如下:
《长部33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下一个三定: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增支部3集18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82.htm
  比丘们!为了贪的证智,应该修习三法,哪三个呢?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比丘们!为了贪的证智,这三法应该被修习。
《相应部43相应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73.htm
  比丘们!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
《相应部43相应12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81.htm
  ……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空定,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
  ……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无相定,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
  ……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无愿定,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
[Q] 《大乘广五蕴论》∵之相关内容
∴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4/T31n1613.pdf
∴ https://www.yinshun.org.tw/download/freebook/A_dsgwyljj.pdf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
  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
  云何无想定?谓离遍净染,未离上染,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
  灭为性。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更起胜进,暂止息想作意为
  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
[R] 大乘论典对于无想定之相关错误内容
《大智度论》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09
 〈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问曰:云何是无想?答曰:无想有三种:一、无想定;二、灭受想定;三、无想
  天。凡夫人欲灭心,入无想定。佛弟子欲灭心,入灭受定。
 〈释般若相义〉
  问曰:外道有无想定,心心数法都灭;都灭故,无有取相爱着智慧咎!
  答曰:无想定力,强令心灭,非实智慧力。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
  ,以是故堕颠倒中!是中心虽暂灭,得因缘还生。譬如人无梦睡时,心想不行,
  寤则还有。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无心三昧者,即是灭尽定,或无想定。何以故?佛自说因缘:入是三昧中,诸心
  心数法不行。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上〉
  问曰:凡夫人入无想定,若生无想天。圣人住有余涅槃入灭尽定,一切圣人入无
  余涅槃,心心数法皆不行;是则心心数法不行,菩萨行般若时,云何心心数法不
  行?
  答曰:是事阿毗昙中说,非大乘中义。小乘、大乘种种差别,如先说,是故不应
  以阿毗昙难摩诃衍。复次,无相三昧中,色等诸相灭故名无相,以无相故,不应
  生心心数法;此亦非无想定、灭尽定。
  问曰:无相义,佛种种说:或名见谛道,信行、法行为无相,人以疾故;或说无
  色定,想微细难觉故,亦名无相;或以三解脱门中缘涅槃故,名无相。是故不得
  但以无相故,名心心数法不行,乃至缘涅槃无相法,心心数法不灭,何况缘有相
  法?
  答曰:见谛道中、无色定中说无相可尔,若言缘涅槃无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种
  种赞叹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法,即是无相无缘法,汝云何言缘?
  问曰:灭男、女色等相,故名无相,不言无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数
  法,是名缘。
  答曰:佛说一切有为生法,皆是魔网,虚诳不实。若缘涅槃心心数法是实,则失
  有为虚诳相;
《瑜伽师地论》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79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谓得、无想定、灭尽定…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
  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四瑜伽处之一〉
  复次依静虑等当知能入二无心定。一者无想定。二者灭尽定。无想定者。唯诸异
  生由弃背想作意方便能入。灭尽定者。唯诸圣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
  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谓无想定。由弃背想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
  入。若灭尽定。由从非想非非想处。欲求上进暂时止息所缘作意以为上首。勤修
  加行渐次能入。若诸异生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
  微妙摄受。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
[S] 《中阿含21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0.htm
《中阿含211经》∵亦有记载同说如下:
∴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贤者拘𫄨罗!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𫄨罗答曰:
  “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
   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