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稿]《众生界论》净居品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21-08-16 17:15:22
【2021.8.26.订正内容:三果阿那含圣者之以断除思致投生而往生非想非非想处】
    〔试稿〕众生界论: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东岐明
   此论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关佛道儒思想的佛学著作。自古以来中国汉传佛教先
   启北传,再纳藏传,而缺乏承接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影响中国文明无法真正
   接通佛陀圣教本源,也就难以真正会通儒道佛而引领后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
   此论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为基础的佛学研究,虽然修正过往佛学传统的一
   些错误观点,相比以往旧说较为正确符合原始佛说,但并不能保证论述内容完
   全正确,在此欢迎读者批判指教!论中提及相关科学部份,并非就是现今科学
   可以完全对应,而是会与那些科学理论知识范畴有所相关。写作此部论稿,必
   须感谢庄春江居士的无私热心贡献;因为在他工作站发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献
   汉译编注,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项研究,在此致上对庄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庄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因为巴利文以罗马拼音的特殊字符,在PTT会冲突用以发文的控制字符;故而文
  中特殊字符以普通字符代替,而于代替词尾附上“*”以标记,并于文句段后附上
  相关巴利文词典网页,以供显示正确巴利文词。
  净居品
  净居天共有五层,汉传又称“五不还天”,是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往生境界;非是一
般轮回众生神通可至,只有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罗汉才能到达拜访[A]。旧译“净居天
”之“净”的巴利文suddha意谓“清纯之净”,三禅“净默天”之“净”的巴利文subha
意谓“美妙之净”,两者之“净”在巴利文原义上乃是有所不同,只是传统汉译皆同取
“净”字对应。净居天与净天界皆是微妙净色所成界域,然而净居天较净天界更为微妙
清净。净居天环境也是色界型态,但却不在色界禅天之中;因为色界禅天是以禅定定心
往生,而净居天则是以三果阿那含之慧观智心往生,二者结生成界有所不同。
三果阿那含因为已经彻观一切有相生灭,断除思致投生;除了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处
定,其余一切三界心(欲界心、色界定心、无色界定心)都不再导致结生,但又尚未断
尽生死后有,而只能依其慧观智心往生净居天界[B]。“阿那含”是巴利文anagami*的
音译,义译是为“不来”,也就是意指其下一生除了非想非非想处,不再投生于一般众
生轮回世界,其他只会往生到净居天界,或证四果阿罗汉而入灭涅槃。佛陀《果经第二
》[C]即言三果圣者之最后轮回历程: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n%C4%81g%C4%81mi/
 ‘如果在当生未到达完全智,如果在死时未到达完全智,
  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中般涅槃者、为生般涅槃者、
  为无行般涅槃者、为有行般涅槃者、为上流到阿迦腻咤者。’
乃在说明三果圣者灭尽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嗔),若是当生至死都未证
四果阿罗汉之完全智,则会在死后转生之间证阿罗汉以“中般涅槃”,或转生时证阿罗
汉以“生般涅槃”,或转生后的生涯自然随缘证阿罗汉以“无行般涅槃”,或转生后的
生涯努力修行证阿罗汉以“有行般涅槃”,或转生后的生涯最终是在净居天界由低至高
而层层转生上流至最高的阿迦腻咤天(可能跳层转生)。三果阿那含圣者在阿迦腻咤天
寿终死亡,即自然证阿罗汉而般涅槃。所以巴利文akanittha*音译“阿迦腻咤”,原义
是谓以后不再出生,可译“不回天”代表不再轮回,其汉传经典之旧义译名“色究竟天
”乃是错译[D]。净居天界五层由低至高的原名正确译涵为: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kani%E1%B9%AD%E1%B9%ADha/
(1)无烦天 Aviha,意谓此天慧观不会厌烦
   a(不)+ viha{ni}(除去);引申为不厌烦
(2)无扰天 Atappa,意谓此天慧观不会困扰,旧译“无热天”不能切合原义。
   a(不)+ tappa{ti}(燃烧、折磨、干扰):引申为不困扰
(3)善现天 Sudassa,意谓此天善于呈现慧观对象。
   su(善)+ dassa(被见):引申为善于显现被见目标
(4)善见天 Sudassi*,意谓此天善于彻见慧观对象。
   su(善)+ dassi*(即见):引申为善于当下观见目标
(5)不回天 Akanittha*,意谓此天死后不再轮回出生,自然入灭而般涅槃。
   a(不)+ kanittha(后来出生、年龄较小、较年轻):引申为不再出生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s/sudass%C4%AB/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d/dass%C4%AB/
三果圣者因为自然保有三果生灭观智的生命境界,慧观功夫已可彻观诸蕴至于舍离思致
结生境界,所以不受凡俗死心境界牵引而转生于思致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B];
若未证四果阿罗汉入灭无余涅槃,则即以其未证四果而由三果至四果向之慧观智心觉支
阶段而往生净居天界对应层次,其觉支阶段可对应于相关禅支阶段[E],而有如下五层
净居天界:
(1)无烦天─寻─前生以死心结生之慧观觉支于三果寻禅支阶段(作意思想所致[F])
         三果生灭观智的初禅觉支前阶段,故于瞄准慧观对象不起厌烦。
(2)无扰天─伺─前生以死心结生之慧观觉支于三果伺禅支阶段(作意思想所致[F])
         三果生灭观智的初禅觉支后阶段,故于追随慧观对象不起困扰。
(3)善现天─喜─前生以死心结生之慧观觉支于三果喜禅支及其后三果禅支阶段
         三果生灭观智的二禅觉支阶段及其后阶段,故而善于呈现慧观对象。
(4)善见天─乐─前生以死心结生之慧观觉支于四果向之乐禅支阶段
         四果向生灭观智的三禅觉支阶段,故而善于彻见慧观对象。
(5)不回天─舍─前生以死心结生之慧观觉支于四果向之舍禅支阶段
         四果向坏灭观智及其后的四禅觉支阶段,此天死亡自然入灭般涅槃。
净居天界的五层生命境界,正对应着由三果阿那含取证四果阿罗汉之修慧过程的观智进
阶。佛陀所谓“上流到阿迦腻咤”,就是净居天众即使不作任何慧观修行努力,也会于
转生阶段自然提升观智,逐步层层上流转生,最终到达阿迦腻咤天(不回天),即会自
然于寿终后证阿罗汉而入灭般涅槃;当然若在净居天界凭借修慧努力,也可跳层转生或
直证阿罗汉而入灭无余涅槃。
净居天界因为不于三界结生,故其生命境界不同于色界、无色界的依于定境表现,而是
依于慧境表现。三果阿那含已舍离欲界贪嗔,而其慧境禅定是未至初禅定境的刹那定;
故而净居天境界在身心体性上类似初禅梵众境界,是无男女相的种种无性生命个体,原
生具备身体形貌,称为“净居天身”“净居身天”suddhavasakayika*[G],而非如二三
四禅天境界会有个体融合为一或群体共同意识的生命境界。所以净居天界生命个体境界
类似色界梵天,但是身心生活环境较之色界梵天更为精微净妙,乃是超脱色界净天的清
净色界生命境界;而其净居天寿虽较色界净默天寿四劫为长,应该可能至多同于四禅宇
果天寿之五百劫,因其色身尚受色界质能的重力场界影响[H]。
* https://reurl.cc/bXOq9y
--------------------------------------
[A] 《譬喻大经》∵末段记载佛陀曾经独居深思往世未能拜访净居天界;故而特意神
通到访净居天界,由最低层之无烦天,带领净居天众逐层拜访至最高之不回天。
∴《长部1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B] 佛陀《差异经第二》∵所言如下相关内容,表明三果圣者彻观禅心三相(无常、
苦、无我)而往生净居天界;乃是异于后世《阿毗达摩》论典主张三果阿那含圣者死亡
可由定心结生,而往生至色界或无色界的禅天境界:
∴《增支部4集124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比丘们!这里,某人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
  乐的初禅,在那里,所有色之类、受之类、想之类、行之类、识之类,他看那些
  法作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
  空的、无我的,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与净居天诸天为同伴。比丘们!这
  是与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人以寻与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禅……(中略)
  第三禅……(中略)第四禅,在那里,所有色之类、受之类、想之类、行之类、
  识之类,他看那些法作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
  一边的、败坏的、空的、无我的,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与净居天诸天为
  同伴。比丘们!这是与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思经》∵阐述三果圣者可以往生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处:
【三果圣者断除思致投生,解说见于《明空蕴论》】
∴《增支部4集17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比丘们!有这四种个体获得,哪四种呢?比丘们!有以自己思致(意志)来到个体
  获得而非其他思致;比丘们!有以其他思致来到个体获得而非自己思致;比丘们
  !有以自己思致与其他思致来到个体获得;比丘们!有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
  思致来到个体获得。’
  ……
 ‘…凡这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思致来到个体获得者,哪种天神应该被看见呢?’
 ‘舍利弗!到达非想非非想处的天神应该被看见。’
  ……
 ‘…舍利弗!这里,某人的下分结已被舍断,他当生进入后住于非想非非想处,他
  乐味它、欲求它,且因它而来到幸福,在那里,他是已住立者、胜解它者,多住
  于它者、不衰退者,当他死时,往生到与已到达非想非非想处诸天为同伴,从那
  里死后,他是不返回此处[生命]状态的不还者。’
[C]《相应部48相应66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18.htm
[D] akanittha* 此词被汉传佛教错译为“色究竟天”,可能是由于 kanittha* 的印
度词语意义“后来出生”也是“年龄小”“较年轻”的意涵,从而加上字首“a”否定的
akanittha* 便被解释成“非较年轻”而为“最年长的”,又因此引申成为“最究竟的”
。然而其天在于色界,并非至于无色界之上,最高只能作为色界究竟之天,因而译为
“色究竟天”。后世汉传佛学典籍,以讹传讹去加以解释,乃有错误训诂 akanittha*
而曲解译义,《慧苑音义》有谓‘阿迦尼咤,具云阿迦尼瑟咤。言阿迦者,色也。尼瑟
咤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终极也。’,《玄应音义》有谓‘经中或作阿
迦尼沙托,或作尼师咤,或作贰咤,皆讹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译云:阿伽,言质碍。
扼瑟搋,言究竟。谓色究竟天也。’,实则其印度词语之字根原义皆无“色”或“究竟
”之意。后世伪造佛说之汉传《楞严经》,据此更是想像出现佛陀依照错译汉词来解释
此天境界的经文内容:‘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k/kani%E1%B9%AD%E1%B9%ADha/
[E] 对于慧观与止定的阶段要素,佛陀《戒经》∵曾经说明慧观修习的七觉支阶段,
而此《衣服经》∵七觉支阶段─“念、察、励、喜、宁、定、舍”─正相关于后世上乘
论典十六观智的证果前诸阶段(详情述于《明空蕴论》)。然而佛陀并未谈论或定义“
禅支”,现今佛学的禅支观念乃是后世论典加以开创。佛陀《逐步经》∵有言及止定禅
修的一些心境要素,当中几项即有对应现今佛学禅支观念;若取对应觉支阶段可得“念
、寻、伺、喜、乐、壹、舍”,而得两者如下对应:
∴《相应部46相应3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相应部46相应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中部11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觉支】:念、察、励、喜、宁、定、舍
  【禅支】:念、寻、伺、喜、乐、壹、舍
现今佛学《阿毗达摩》禅支观念是去“念”而取“寻、伺、喜、乐、壹、舍”,而将“
舍”侷限于四禅心境;实则依照佛陀《逐步经》,舍禅支应遍于诸禅而如下表所示:
   初禅─普: 寻 伺 喜 乐 壹 舍   
   初禅─优:   伺 喜 乐 壹 舍
   二禅:       喜 乐 壹 舍
   三禅:         乐 壹 舍
   四禅:           壹 舍
当代南传上座部班迪达大师《解脱道上》∵,乃以论典禅支观念而阐述观智阶段的慧观
体验,也就是以禅支阶段来说明对应的觉支阶段体验。在壹心专注上,观慧觉支(刹那
定)与止定禅支(安止定)是有相应类似的修行阶段体验。所以此处乃简化以现今佛学
较为熟悉的禅支次第,来阐述净居天界上流转生对应的觉支阶段,即如下表:
∴《解脱道上》 https://reurl.cc/Dged1Q
  【□】:禅支阶段
  (对应觉支)  察、励、喜、宁、舍
   初禅─普: 【寻】伺 喜 乐 舍   
   初禅─优:   【伺】喜 乐 舍
   二禅:       【喜】乐 舍
   三禅:         【乐】舍
   四禅:           【舍】
[F] 证果圣者平常不作意的心念状态,是处于其果生灭观智之觉支阶段对应二禅的喜
禅支阶段。三果圣者平时心念状态,就在三果生灭观智之觉支阶段对应二禅的喜禅支阶
段;但若其动念作意于言语或思维想像,就会生起寻伺诸念而退至三果生灭观智之觉支
阶段对应初禅的寻禅支阶段或伺禅支阶段。
[G] “suddhavasakayika*”此词见于《集会经》∵
∴《相应部1相应37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037.htm
[H] 巴利四部佛典并未记载佛陀讲述净居天寿,然而《譬喻大经》∵记载目前一些净
居天神寿数到达九十一劫之久。《如手经》∵记载一位净居天神来访人间礼敬佛陀,因
为自身细微而下沉,直到佛陀指示祂将天身化成粗糙才能停留;这可能就相关于暗物质
受重力作用,而不受电磁力作用,要转成感应电磁作用(粗糙化)才能受电磁场作用而
可停留地面。如此可见净居天界之色界超脱程度,尚近三禅净界而不及四禅宇界。
∴《长部1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增支部3集128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51.ht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