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黎明谷》第五章〈黎明谷计画〉

楼主: wombat5566 (呆)   2025-05-16 22:06:23
上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打在墙面,投射出斜斜的光线。桌上散落着纸张、USB、几张便条
与未喝完的茶水杯。语婕还站着,祐诚坐在沙发前翻阅资料,而晓彤跪坐在地毯上,手指
轻轻点开笔电。
祐诚开口:“妳刚刚说的黎明谷……那不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吧?能不能详细讲一下?”
晓彤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将笔电连上墙边投影机。光影浮现,一张完整的设施三视图出现
在墙上。不是概念草图,而是经过精密建模的剖面立体设计。三层地下结构,主体深十公
尺,外墙厚度一米,使用强化复合材质。每层皆配有气密门与独立系统。
她指著图说:“这就是黎明谷避难所。设计使用年限十五年以上,容纳至少七人,单层平
均空间750平方公尺。”
她语气平静地继续:“地下一层是生活区,包含七间单人起居室、一间共用起居室、一套
防卫系统与独立厨房模组,还有完整的医疗室、信息通讯室与物资仓储。”
“地下一层同时设有灰水处理槽、厌氧堆肥系统与油脂分离模组,全部整合成一套闭循环
废物处理系统。墙体与地面都经过抗震与辐射涂层处理,最高可承受里氏8.5级水平加速
度。”
“地下二层为生产与控制中枢,有蛋白质培养槽三座、小型水耕农场、空气压缩除菌模组
、能源总控站、冷藏冷冻储物区。能源来源为地热主系统与太阳能、风能备援。搭配UPS
储能电池,可供全站断电独立运作72小时。”
“地底最深的第三层,是机房、水气储存槽与战备区;另设有两套战备仓库、紧急食品包
、抽气式储氧舱,若上层遭破坏,可短期自给自足。”
语婕眼睛越睁越大,像是完全跟不上进度:“妳这……这是要盖什么?军用太空舱吗?我
们不是只是在做个避难所?这是整座地下生存工厂吧?”
晓彤没回应,手指轻滑,切换至下一张表格:“目前的总花费估算是这样——设施结构、
能源系统、基础医疗、十五年粮水与耗材、无人机施工与后勤预备金……合计新台币一亿
三千万,以上都是成本价。”
墙面上的表格清清楚楚:
建筑本体与地基工程费:NT$58,000,000
地热、太阳能、风能三源系统与备用储能电池:NT$25,000,000
医疗药品与冷链储存:NT$8,000,000
食物与饮水储备(依照五人十五年设计)共计:NT$18,000,000
冷冻肉品(牛、猪、鸡、鱼,每月每人6kg):NT$4,200,000
冷冻蔬菜(花椰菜、玉米、红萝卜、果汁):NT$2,800,000
罐头类(豆类、炖肉、水果罐头):NT$2,000,000
干燥食品(方便面、能量棒、脱水米):NT$1,500,000
主食类(米、面粉、马铃薯粉):NT$3,000,000
调味与基础(油、盐、糖):NT$1,200,000
零食与备品:NT$1,300,000
饮水与电解水系统:NT$2,000,000
施工与迁运预备金:NT$10,000,000
系统监控、内部通讯与封闭模组:NT$6,000,000
其他杂支与风险缓冲金:约 NT$4,000,000
祐诚看着那串数字与配备,眉头紧锁,却一语不发。他太清楚这份设计不只是存在于理论
,这是晓彤手上可以立即执行的完整方案。
语婕终于忍不住,双手合掌朝晓彤的方向比了一下:“我说真的……我现在有股冲动,想
要跪下来抱妳大腿。”
“夸张了。”晓彤平静地说。
“一点都不夸张好吗!我以为你只是什么工程学神童,结果你他妈是地表最强盖房仔!”
语婕语速开始飙高,“我们在这边讨论怎么挡风遮雨,你直接掏出一整座封闭殖民地!

“我十岁那年发明了无人建筑模组雏形。”晓彤像是念流水帐一样地继续说,“一间叫统
一地材的公司买下了专利,给我股份。现在那间公司改名叫Global Infab,是全球前三大
的自动建设公司。”
语婕几乎是跳起来:“你说什么!?Global Infab!?我爸妈买房子的地基就是他们盖的
欸!”
“是,他们的无人机架构现在还是用我的初版算法改进的。虽然我没参与营运,但股份
还在。我可以拿去抵押,换施工团队、调机器、换建材。他们有远端部署经验,动得很快
。我初步估算过,抵押完后把剩下的股份变现,大概还有五千万可以使用。”
语婕猛地转向祐诚:“你听到没有?她手上有全世界最强自动建设公司的股份!我们只要
点头,她就能让那群机器现在就出发去开工欸!”
祐诚缓缓吐了口气,眼神却仍紧盯着那张设计图。他知道,眼前这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梦
想,而是一张真的能在末日里撑下去的门票。
“如果妳说的都成立……我们真正缺的,不是钱,是时间了。”他低声说。
语婕瞪着设计图,嘴角微微抖了一下,“对不起,我刚刚以为我中奖很厉害……结果我们
家这桌子坐着一个把人类文明备份下来的天才。”
晓彤只是淡淡回答:“还没备份成功,要做出来才算。”
晓彤继续点开另一页,萤幕切换到一段简报动画,显示一组机械臂展开、悬浮无人机在半
空中安装钢构、铺设气密层与内部模组的过程。
“这就是无人建设模组的作业方式。”她淡淡说道,“主要分两个部分:前置场地准备和
模组安装作业。”
“那块地透过一间挂名的绿能公司申请租用,名义上是做太阳能板实验。因为地点偏僻又
早就荒废,租金便宜得惊人。”
“至于建筑许可,我自己画了一份结构图,‘补件’成既有工程的修正案。没有真的核可
,但看起来像是真的。建筑公司信了,工程就这么动起来。”
祐诚问:“你不怕之后被查吗?”
她一边喝着果汁一边说:“被查到至少也得半年后了,那时候,世界末日就来了。”
“接着,合作公司会先派工程团队前往现场,依我提供的设计图挖掘地基、设置基础管线
与能量接入点。这部分需要传统施工团队与重机配合,工期视地质而定,大约30天。”
“接着才是我的模组部分——那组无人建筑群体会由母机输送到现场,自动展开、定位、
就位、组装。基本上只要建材分批送到预定位置,它们会依设计自动完成结构施工,不需
要任何人工介入。”
语婕猛地坐直:“等一下,等一下——所以妳的意思是,只要场地先挖好,建材丢在地上
,它们自己就会盖完一整栋避难所?”
晓彤点头:“对,它们不会偷懒,也不会喝水,24小时施工。”
“我可以再跪一次吗?”语婕的声音都快飙破,“我们以为得自己动手组货柜帐篷,你直
接让我们搭进黑科技壳里过日子?”
“当然不是现在马上能用,”晓彤语气稍稍严肃些,“这些模组的操作需要特定气候窗口
、地质稳定条件,而且建材运送与分批投递不能中断。就算是自动盖,也要有人维持运补
节奏。还有,这些模组虽然自动,但安装某些系统仍需技术人员在场监控或使用机器人远
端操控施工,特别是气密测试与能源布线那部分。”
祐诚这时开口,语气平静:“妳的意思是,第一步我们还是得跟建设公司签协议,请他们
在灾难来临前先去黎明谷地区做地基处理和预埋工程?”
“对。”晓彤点头,“我可以动用股份调用内部团队,只要我确定那笔钱会用在这个项目
上,他们就会帮我安排时程与运输。能动的窗口不多,最好两周内启动规划流程,三周内
让地基开挖完毕。”
祐诚沉吟片刻:“那建材来源呢?这么大量的混凝土与钢板,要怎么送进山区?沿线有足
够公路?”
“那区以前是观测站附近,有预备道路可修复利用。材料会分批投送,不能全部集中——
我会安排建设公司用模组化栈板系统配送到现地,沿线也会安插感应器与防盗模组,避免
运送中途遗失。”
语婕双手合掌,撑在脸颊两侧:“不行,我再说一次,这太扯了……我刚刚只是想撑过半
年,妳给我一座地底方舟……”
“不是方舟。”晓彤终于补上一句,语气低了些,“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只想活着撑过
几个月,那么我们很快还是会死。”
这句话说完,空气中静了一秒。祐诚与语婕交换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这不是理想主义
,而是计算过后的冷硬现实。
“这个世界要变得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快,还要坏。”晓彤抬起头看他们,语气仍平静,却
像宣告一样清晰,“如果我们不把底盘打稳,没有人会撑得过下一轮。”
语婕从刚才的震撼中慢慢回过神,这次她没惊呼,反而皱起眉头,低声说:“等一下……
你说的那个黎明谷在一千多公里外。这么远,我们要怎么过去?开车吗?末日状态耶,哪
有油、哪有路?”
祐诚也点了点头:“暴雨期后的道路预计会崩毁,沿海低洼区还可能持续淹水。以目前的
设备与人力,确实不太可能一口气完成全段迁徙。”
晓彤像是早有准备,打开另一份资料夹。墙面投影切换成一张等高线地图,上面标注出一
条从城市边缘通往内陆高地的路线,沿途标示著三个红点与一个蓝色备援点。
“我当然知道走不过去,”她说,“所以这计画原本就是分段迁徙。我预计除了V0避难所
外,还要额外设置三个转运站,一个备用,沿着我们会走的路线分段建设。”
“每个转运站都会有一台四轮传动车、基本燃料、气密庇护结构、食物、水处理模组与医
疗箱。也会装上低功耗红外线感应装置和机械式锁,预防他人破门抢夺。”
语婕眼睛一亮:“你说四驱车?我们走到那里就能换车?”
“对。”晓彤点头,“我的无人建设模组可以先行布署,施工完成后将物资配送进去。车
辆与油料都会预埋在内部储藏区,不在地表暴露。每一站设计可供三人停留七天。”
祐诚低声说:“以三人七天编列,每站相当于一周的作业窗口与生存保险。只要沿线条件
稳定,的确可行。”
“我们先在V0避难所渡过高温以及暴雨末日,接下来出发时机很关键。”晓彤补充道,“
根据模型推估,暴雨期会持续三个月左右,大多数城市会淹水至五层楼高。那段时间不能
出发,只能等雨停。”
她又点开一张图表,是一条气候模型预测曲线图。
“最佳出发窗口是暴雨结束、台风形成前的两到三周空窗期。沿海低地仍有积水,我们可
以搭船出发,避开陆路阻塞。水路从V0避难所出发,到我初步选定的第一转运站,约六百
五十公里。”
祐诚盯着图像,补了一句:“水路六百五十公里,只要找到合适的船跟燃料,是可行的。
但登陆后怎么进内陆?”
“第一站设在高地,水岸与预定建地相距约一公里。靠岸后需徒步一段,或搭配简易运输
工具。地形坡度平缓,过去是军方野战观测点遗址,有可再利用的旧路线。”
语婕眨着眼睛,小声问:“妳是什么时候把这些都查完的……?”
“你们在浪费时间睡觉的时候我就查完了。”晓彤指了指眼睛下面,“不然你以为我的黑
眼圈怎么来的。”
祐诚扶著额头,露出半笑的表情:“原来我们还在犹豫的时候,她已经把人类迁徙路线规
划出来了。”
语婕盯着墙上的红点,轻声说:“我现在是真的开始相信……我们不是在等末日,我们是
在准备打场仗了。”
晓彤平静地说:“如果你们只是想撑过暴雨,那用不了这些。但如果我们想撑过第二年、
第三年、甚至活过末日,就只能走这条路。”
她的语气不激动,也没有鼓舞意味,只像在陈述一个物理法则。墙上的红线继续向内陆延
伸,那是未来的迁徙轨迹,也是从废墟中通往黎明谷的唯一通道。
祐诚沉默了片刻,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出晓彤所标示的第一转运站预定点。他
盯着那块高地数秒,然后问:“妳说那里曾是野战观测点?资料来源可靠吗?如果那边地
基不稳,整个模组下去会裂开。”
晓彤点头,语气平稳:“我调过过去地形与地质资料,那区域原本是旧军用紧急通讯设施
。虽然荒废多年,但基岩稳定,而且离海平面有两百三十公尺高,不受洪水波及。”
她在投影上标出路径:“原有山路虽然崩了一段,但我们可以用无人机在内陆侧补一条简
易步道,两到三天能完成。”
祐诚继续追问:“施工前你要现场勘查吧?还是你会用气象模型预测?”
“两者都要。”晓彤说:“我会让侦查型无人机先到场确认坡度与地基湿度,同时输入高
分辨率地表资料给模型重算一次。”
她补充道:“根据目前推算,第一站施工最佳启动时间是距今三周内,必须抢在暴雨末期
水位稳定前,把基础设施预埋进土里。地基完成后再启动模组建设,整体工期约六十天。

语婕听着听着,忍不住问:“那我们怎么知道,转运站不会在我们赶过去之前就被人闯进
去?现在这种社会情况,看到有物资的地方,不抢才怪。”
“每座转运站会设机械锁、红外线感应器和重力压力感应器。”晓彤语速没变,“进入需
要特殊装置解除验证。即使有人进去,也取不出车辆与主仓库内的物资,因为仓内分层设
有延迟开启程序与自动封锁系统。”
语婕睁大眼:“所以妳连防盗都想到了?”
晓彤只是淡淡回应:“设施一旦失控,我们的命也没了,我会确保那不会发生。”
祐诚在白板上划了一个箭头,然后低声说:“我们从V0出发后,会经过至少三个已淹没的
都市废墟。你预估那段路程多久?”
“搭船行驶约三天。若水位较高、风向稳定,可能压缩到两天半。水路全程约六百五十公
里,我们可以安排柴油船,装满油可行驶七百公里,预留安全余度。”
语婕嘀咕:“万一那段水路塞住呢?一大堆人也想走水路,到时候碰上人群、盗匪、遗体
……”她话没说完,但气氛明显沉了一拍。
晓彤点了点投影上的图:“我跑过三种极端模拟,包含社会秩序崩溃、区域爆炸与水位过
预测值三成的情况。在那三种最糟状况下,第一段迁徙仍有78%的通行成功率。”
语婕看她一眼:“那剩下22%怎么办?”
“准备Plan B。”晓彤淡淡回答,“如果水路遭封锁,我会调备用陆路方案,从西侧山区
绕行,不过那段路会多花两天,且风险高,沿路可能有地滑与坍方。”
祐诚沉声补上:“但如果我们真的要执行这计画,那就表示——我们要用最短时间,把第
一站部署好,水路先探明,柴油船整备完成,然后一等气象确认稳定,我们就出发,没有
回头路。”
语婕没有再插话,只是抱着膝盖,坐回沙发一角,像是在消化这整套流程。
突然间,语婕好像想到了什么,举手发问:“你们觉得,黎明谷避难所的物资要准备几人
份的才够?”
祐诚:“我觉得,先以五人份来准备比较合理。”
“五人……你们有人打算带双亲进来吗?”
她说得自然,像是在核对清单,却在这种气氛里格外突兀。祐诚放下手中的笔,停顿了一
下。
“我父母长年在欧洲,说真的……就算我现在联络他们,也不可能相信我。更别说让他们
放下一切飞回来。”他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却明显带着距离,“而且我不觉得能成功说服
他们。”
语婕看了他一眼:“我重生的时候也有跟父母警告过了,他们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也不肯
从北美回来。”接着将目光转向晓彤。
晓彤的眼神始终停在萤幕上,指尖在触控板上移动。她没回头,只简单地回答:“我一个
人。”
语婕靠在椅背上,交叉双手说:“我觉得五个人的物资刚好。就算只有我们三个人,未来
也能拿多的食物去交换其他资源。而且人也不能太多,人一多,很容易出现小圈圈。末日
时代下,团队的向心力一旦松动,比什么都危险。比你少一箱干粮还危险。”
晓彤指节在膝上轻轻敲了一下,然后问:“那是固定人数吗?上限?”
“不是上限。”祐诚说,“只是初步目标。万一有额外变化,我们再动态调整。但在施工
、采购、储备这阶段,我们只能锁定一个具体数字。五,是一个我们能撑得起的数字。

语婕接话:“规模越小,我们越有机会保持信任,分工也清晰。未来不排除再扩增,但要
有足够的准备与条件,不能勉强。”
晓彤终于点了点头。“好,五人。先这样。”
她重新启动建模程式,把人数字段调整为五人,所有物资需求、自给模组、日常电力与水
资源运算参数都跟着更新。三人短暂陷入无声的工作节奏,仿佛刚才那段讨论是为一场未
来远比现在漫长的孤岛生活,开下第一道预算闸门。
祐诚默默记下:“人数上限:暂定 5人。可扩展,需评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