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黎明谷》第四章〈V0避难所〉

楼主: wombat5566 (呆)   2025-05-16 22:00:55
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让一个几天前还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坐进研究室,和她一起讨论灾难模
拟。
更没想过,这个陌生人竟然会成为他的“唯一人手”。
语婕进来后,第一件事不是问问题,而是观察——那种不动声色、仿佛已经设好一套流程
的观察。她没乱动东西,却默默记下档案路径与萤幕切换逻辑。祐诚一边操作模型接口,
一边余光瞄她,发现她正拿着纸笔默写那些他几乎不曾对外展示的变量名。
她的背景是心理学。但她的反应,比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还有组织。
当他把GCETA模型的部分输出资料摊开时,语婕并没有急着问这是什么。她只说:
“这些结果……在两周前的东亚低压报告中,有七成对得上。”
她说的轻描淡写,却让祐诚顿了一下。
他原本以为语婕是那种“直觉派”——会用模糊不清的情绪与隐晦的说法逼你相信她知道
未来。但她不是。她从不说“我觉得怎样”,只说“这个图像的变化在某资料中也有出现
”,然后给出来源连结、时间、交叉对照字段。
合作的第一周,祐诚没有让她碰核心代码,只给她一份观测数据与模型边界条件的接口。
他要观察她会不会乱动、会不会问不该问的东西,会不会试图进一步渗透他的信任。
结果语婕什么都没碰。
她把这些数据汇出、分析、画图,做了几个简单又清楚的“统整图”,上面标出“极端点
分布异常”的几处交界区域,然后交还给祐诚,只说:
“这边有断层。你的模拟图不够正确,应该还缺了一块上游资料来源。”
祐诚花了半天时间验证,最后惊讶地发现,她指出的那几个异常区段,正好是模型本身因
资料不足产生的盲点——她没看过核心程式,却指出了结果偏差来源。
祐诚第一次对她说:“妳确定妳是心理学出身?”
语婕笑了:“心理学也可以做结构分析啊。你们叫它数学,我们叫它认知行为逻辑。”

在第二周的会议中,祐诚第一次把“灾难持续时间”拉长到180天测试模型稳定性。
结果模型图像开始紊乱——热场变形、降雨范围扩张失序、风压边界过早崩溃。整个系统
显示出“边界崩坏”的警告。
他沉默地盯着萤幕。语婕从背后走过来,没问发生什么事,只看着图像,静静说道:
“模型算到这里就断了,对吧?”
祐诚点头。
“这模型不是完整的。也不是全预测型。它只是一套区段演算系统,而且……有些东西,
应该是林教授刻意隐藏没给我的。”
这是祐诚第一次在语婕面前承认:他所依赖的核心工具,其实不够完整。
他本想再补一句“但我有其他办法”,语婕却先一步开口:“我们不用执著于这个模型,
可以借助其它气象模拟软件,调整成类似这个模型的样子,一样可以跑出预测图。”
祐诚转头,看她认真的表情。
语婕打开她的笔电,指了指一个程式:“我手边已经有几个调整好的气象模拟软件,是我
从气象局朋友那边要来的,有些跟林教授的模型结果差不多。如果以林教授的模型当正确
答案,那这个软件我觉得也满准的,可以模拟到更后面的时间。”
“多少天?”
“大约两百四十天。”
“那我们就照240天去推设计。”
“好。”

这天下午,祐诚在白板上写下第一版避难所设计的构想草图。
三人规模、封闭空间、自主能源、气密模组、水源再生系统。
每一笔线条都划得干净而坚定。
语婕站在他身后,看着那道逐渐浮现的蓝图。
这还不是黎明谷,但她知道,这就是起点。
第一个避难所,代号:V0。
第一个遇到的就是预算问题。语婕表示她父母都在国外,有留给她一笔不少的生活费用,
可以拿来当应急资金,叫佑诚先不要担心钱的问题。
除了预算问题,避难所的设计进展得比祐诚预想的慢。
他原本以为,只要决定规模、封闭时间与能源来源,其余的就是技术细节——然而当他开
始画立体结构与功能分层配置时,才发现自己根本画不出一个能站得住脚的封闭建筑。
语婕帮忙从心理适应与行为空间动线的角度提供建议,却越讨论越觉得问题不是在空间配
置,而是根本缺乏完整的建筑结构逻辑。
“我们可以列出需求、容积、强度,但这不等于设计。”祐诚皱眉,“我们只是在乱堆乐
高。”
他们曾经考虑去找建筑系的教授,但一想到必须解释整个模型与计画的合理性,就陷入了
沉默——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说服别人。
“要不我们先找学生?”语婕试着转个方向思考:“比我们还懂设计、也愿意冒险的人…
…”
祐诚没反对,但也没多说。他打开笔电,输入“T大 建筑设计”几个字试着寻找建筑系的
学生。
结果第一笔跳出来的,并不是研究论文,而是一篇三年前的新闻,标题非常吸睛:
【12岁天才建筑设计少女——黄晓彤,跳级考上T大】
新闻底下附了一张照片,是个脸色冷淡、眼神锐利的黑发女孩,站在模型展示台前,一双
手插在白袍口袋里,跟在场所有笑脸合照的大人们形成极大反差。
“……那她现在才十五岁?”语婕有些惊讶。
“十二岁进T大,现在十五岁应该在大二了,还是跳级进度的话。”祐诚查了查课表,补
充道。
他们又往下滑,看见一则被压在角落的延伸报导,是晓彤十岁那年在某场开放创客竞赛上
展示“建筑自动化模组设计原型”的影片。画质不佳,但能清楚看到一群大人围着一个小
女孩的作品,边惊叹边疯狂拍照。
那模组乍看之下像是一组折叠式的立体机构,透过遥控指令展开支架、连结骨架、模拟建
墙与封顶——速度虽慢,但概念已具备自主建筑流程雏型。
“这是……无人机建筑系统?”祐诚挑眉,语气里多了些专业上的敬意。

两人隔天查到了建筑系当学期的必修课《模组结构与动态空间》。周三下午三点到五点,
上人数不多,而晓彤的名字赫然在列。
于是,他们提早半小时,守在教室外的阶梯走廊处。
这回不需要碰运气。他们看见一个绑着高马尾、单肩背笔电包的纤瘦女孩走来,一手插口
袋、一手拿着饮料,身边没人,目光笔直,像是与这个世界保持着默契的距离。
祐诚轻声说:“是她。”
语婕立刻迎上前,这次语气调整得更像校内学长姐打招呼的方式:
“嗨,黄晓彤对吧?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们有看过你之前那个模组建筑的报导,很有
意思,最近刚好在做一个空间实验的计画,想请教妳一些设计相关的想法……”
晓彤停下脚步,看着他们,语气毫不掩饰的冷:
“不用绕圈子,你们要找人帮忙设计东西对吧?”
语婕干脆点头:“对。但不是一般的案子。我们想做一个……独立封闭空间,用于模拟极
端环境存活测试。设计稿我们有,只是画得很烂。”
“我不是建筑工人,也不是帮人填空的。”晓彤转身准备走进教室,但停了几秒又补了一
句:“不过你们可以寄给我看看。”
祐诚立刻问:“你mail是……?”
“T大信箱,前面是学号,你自己查得出来吧。如果能查到我的课表,这应该也不是问题
。”
语毕,她头也不回地走进教室,连饮料都没停下来吸一口。

后来的两周,他们陆续寄了三版设计草图。
第一版被退回来,附注写:“你们的空间设计完全不考虑结构负载?想直接活埋?”
第二版,回复是:“气密模组设计不合理,连空气流场都不懂,学什么避难所。”
第三版,她只回了一句话:“地面系统没救,重画空间模组之前,先告诉我这建筑的最终
使用条件。”
那一晚,祐诚和语婕坐在实验室熬夜讨论到凌晨两点。他们把模型中所预测的极端情况依
序列出:热浪、暴雨、电力失效、通讯中断、强风与淹水,并根据240日需求建立一份完
整的使用场景与故障模式表。
隔天中午,他们把这份文件整理成PDF寄出。
这一次,晓彤的回信只有四个字:
“我来试试。”
黄晓彤来得比预期早。
那天是星期一下午三点,实验室外头还下著雨。祐诚刚在备用白板上画完一个模组交界草
图,正准备擦掉重来,门就被敲了三下。
不是轻敲,是那种节奏明快、毫不犹豫的敲门声。
门一打开,他差点没认出来眼前这个穿着厚外套、头发微湿、身高大概只有自己胸口高的
小个子女孩。直到她抬起眼,说出那句:“你们这地方比我想像的窄多了。”
他才反应过来——是晓彤。
她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寒暄,只从背包里抽出一卷A3图纸啪地放在桌上,说:“我画了
两版初稿,还没完成,你们得接受几个事实。”
祐诚与语婕对看一眼,语婕轻轻点头示意“让她说”。
晓彤一边摊开图,一边用几乎是上课的语气开讲:
“第一,你们的V0设计是灾难级的垃圾。三层气密结构没有核心压力释放、没有滤气缓冲
,堆得再厚也只是密封棺材。”
“第二,240天是什么概念你们有想清楚吗?你们设计的那种单向垂直空间动线,在两周
内就会产生压抑感导致行为失控。”
祐诚想开口,语婕拉了他一下,低声说:“让她讲完。”
“第三,你们没考虑到电路配置吧?照这样盖电路势必要弯来绕去,哪天电线走火都不意
外。”
晓彤语速快,语气冷,但眼神从未闪烁。她不像在辩论,更像在审问这整个计画的合理性
。等她终于讲完一轮,祐诚总算开口:“那妳的方案是什么?”
晓彤在白板上看了一会,没有点头,也没有批评。
她只是露出一幅"不想跟你们说"的表情,接着说:“你们连要面对什么灾难都还搞不清楚
。”
祐诚皱眉:“我们不是连同环境条件都寄给妳——”
“我觉得你们还没搞清楚状况。如果你们给的环境成立,接下来要考虑的还有后面会发生
什么事。如果你们只想应付这240天,倒不如直接去找设计公司外包,不用找我。”
这番话让整个房间沉了几秒。
晓彤放下笔,继续说:“我不是缺设计,我缺的是输入条件。如果你们拿不出足够完整的
背景条件,我就不会浪费脑细胞。”
她背起包,朝门口走去。
走出门前,她只留下最后一句:
“这样就想让我加入,现在你们还不够格。”
祐诚在实验室的门口站了一会,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拨通了那通电话。
他打给的是杨品安,林浩宇教授的博士生。
对方语气不算冷淡,但明显带着敷衍的防备:“……你说的是GCETA模型?我知道啊,上
次你跟我聊过我还记得。要做什么?”
祐诚没有说得太细,只提到教授曾在一次私下会面中给了他一份beta版本,最近发现模型
预测异常准确,想确认是否有完整版资料。
杨品安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那玩意儿说真的……准是准,但有什么用?你要说它能救世界,我是没这种幻想啦。

“所以你有备份吗?”
“有啊,教授临走前传给我一套数据库,我也没动过。你要用就拿去吧,我丢到云端连结
给你,记得加密。”
祐诚接到备份的那一刻,几乎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杨品安给得干脆,没有测试、没有条件
、甚至连备注都没写,只是像丢掉一个他无法理解的重担一样把它推了出去。
也许他真的是半信半疑。也许……他根本不想知道模型是对的。

新的模型版本比祐诚原本那份精细了将近三倍,内部多了多项地形参数与环流叠加模组。
他用过去一年的全球气象数据倒推三个月的天气演变,再跑出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实资料
一一比对。
吻合率,99%。
再把模拟时间延长到20年后,更不可置信的发现天灾并非止于暴雨。
语婕看着萤幕上新的预测曲线一段段浮现,脸色一点一点沉下去。不是什么戏剧化的惊呼
,也没有瘫坐或崩溃。她只是静静地盯着那串资料,像是在读一份关于整个地球寿命的诊
断书。
高温、暴雨、台风——他们以为那就是末日的全部。但升级版的模型告诉他们:那只是开
始。
接着是连锁性火山爆发、板块活动异常、持续数年的火山冬天、全球平均气温崩跌、冰河
期全面展开……末日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连串把文明一层层剥干净的机制性崩坏。
祐诚没说话。他坐在椅子上,双手交握,额头抵著指节,像是在压制某种汹涌的东西。他
以为自己已经够冷静、够理智,也真的提前建了避难所,以为能撑过那场大雨。但现在,
他清楚自己错得离谱。
语婕终于开口了,声音像被什么压住似的,沉而低:“我们是不是……太天真了?居然还
以为只要有地方躲,囤点水跟粮食,就能过日子……”
她说得很慢,每个字都像从喉咙里挤出来的,语气里满是自嘲与苦涩的悔意。
祐诚缓缓抬头,眼神没有愤怒,只有深深的自责。
“我们那根本不是在准备末日。”他说,“只是……在准备一次露营而已。”
讨论室里,冷气机运转声规律地响着,但两人心里却像被打开了某种裂口。他们不是失去
希望,而是终于明白这场灾难的真正规模——人类不是对抗天灾,而是在对抗整个地球接
下来的数十年变化。
祐诚声音很轻:“我也是现在才知道。周晓彤是对的,要看见天灾的全貌才能动工。我们
之前设计的避难所根本不够用。”
两人沉默了许久,谁也没动。
他们把这份资料备份,在一次黄晓彤短暂现身的会议中交给她:“我知道妳不信这种东西
。这是模型的完整版本,我们刚取得不久,妳可以自己跑跑看。”
晓彤接过随身碟时语气淡淡:“我先说喔,我不会因为它‘现在准’就相信它‘以后会准
’。模拟最容易掉的坑就是过拟合——它跟你说天气会变好,结果是因为你只丢进了好天
气。”
祐诚没多说,只说:“妳试试就知道。”

晓彤抱着怀疑的态度跑了好几次模型,结果却发现——它准得异常。
她又下载了几套各大气象机构公开的模型来比对,才察觉一个惊人的共通点:
这些模型对未来的预测,不是过于乐观,就是刻意忽略了某些关键。
连她这个气象领域的外行人都明白,一旦地球的暖化进程突破某个临界点,整个温室效应
就会如雪球般失控恶化,引发一连串灾难。
而这份模型,并没有帮人找借口,只是赤裸裸地摊开那些被刻意忽视的事实,逼着人类
直视他们最不愿面对的未来。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整理思绪。
如果这份模型是错的,那她如今开始做的这一切准备——投入时间、资源、计画——或
许会让她失去所有。
可那又怎样?她还年轻,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就算失去了,也有本事再爬回来

但如果这份模型是对的呢?
如果这一切真的会发生?
那么不做准备的她,就会像大多数人一样,死在某个没人记得的角落里。
正当她准备更进一步分析时,却意识到自己心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期待。
她从不是那种期待末日来临的人。
她真正期待的,是这样一个前所未有、毫无安全网的大舞台——
一个可以让她毫无保留、真正全力以赴的世界。
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事她都能轻松搞定,没什么值得奋力一搏。
可这一次,也许不同。
许这次,她终于能倾尽全力。
三天后,晓彤回了短信:
模型结构没问题,但我还是不能信它。
你今天模拟成功不代表下周会准确,
再说,就算它真的准,你也无法证明是它准,不是刚好猜对。
祐诚回:“那要怎样你才会相信?”
晓彤没有立刻回复。

这天晚上,三人照例在实验室碰面。语婕一边翻资料一边说:“我觉得我们也不用太逼她
,她这人只是脑子太快,不代表她不信。她只是还在等某个关键。”
晓彤坐在角落,翻着他们的新结构配置图,语气照旧冷:“你们讲得好像我会被什么说服
一样。”
语婕这时突然合上笔电,抬起头,语气平静却坚决地说:“那我讲个连我自己都不相信的
理由。”
祐诚抬起头。
晓彤微蹙眉:“嗯?”
语婕眼神扫过两人,缓缓地说出来:
“我不是在乱猜。我会知道这个模型是真的,是因为我死过一次。”
整间实验室顿时安静下来。
语婕语气认真得不像是在开玩笑:“我在前一世,是死在暴雨末日第二个月的地下庇护所
里,饿死的。在那之前我看到报纸里有乐透开奖号码,这一世我照着去买了——因此有了
一些建设资金,税后大概一点二亿多。”
她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银行文件与汇款记录,随手丢到桌上:“这些钱我准备拿来做计画
资金。”
晓彤张著嘴,像是想反驳什么,却一时说不出来。
语婕补了一句,语气平静却透著一丝无奈的笑意:“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会找上林祐诚?
我又不认识他、也不是他系上的。你们都以为是巧合,其实我只是……不想再死一次。

祐诚听到这句,才终于反应过来:“所以,妳那个时候说有朋友在政府部门……”
“骗你的,为了快速取得你的信任。”语婕很认真地看着他。“总不能劈头就说,我重生
,有钱,你有模型,我们一起来盖避难所吧?”
祐诚原本该第一时间反驳,但语婕话语中的节奏、逻辑与资料全都对得上,反倒让他一时
哑口。
那个第一次见面时口气柔和、态度谦和的女生,原来早就知道模型是真的,早就知道他是
关键,早就……决定好这一世该走的路。
晓彤没再开口,她坐回椅子里,低头翻著模型资料,一页一页,翻得很慢。
“我再回去研究一阵子。”晓彤把资料整理一下,从椅子上跳下来。“别以为这样我就会
被说服。”
晓彤离去后,佑诚转头问:“妳觉得他会相信吗?”
语婕很自信地说:“如果她不相信,会把资料带走?要是真的不相信,早就转头走人了。

六小时候。凌晨一点十五分,晓彤房间灯光昏黄,两台笔电同时开着。
一台显示的是她最新版本的 Shelter V0 模型,另一台,则是她正在同步编修的“灾变
对应矩阵”。
修改后的Shelter V0 配置本身没错——
气密层符合标准,空气循环与废水处理模组在压力模拟下维持稳定,能源配置三源备援
,甚至冷冻储藏与粮仓空间都还多保留了 15% 弹性。
但就算如此,她的眉头仍未放松。
她已经将模型重构了七次。每一次,都试图补齐“极端灾变”的环节:
高温持续期延长至 300 天?加装额外通风与地下热导散热。
暴雨模式改为非周期性不断线?新增屋顶防水伞与排洪系统。
社会失序导致人为攻击?加挂三层安全门与隐藏式伪装罩体。
但每解决一项问题,另一项就会浮现。
凌晨 2:03,她将鼠标移至备注栏红框上:“设施封闭期预估:1000 日”的文字闪烁著橘
红色警告标记。
她打开标签注记栏,输入五个字:
“仍无法确保。”
她不是在怀疑模型,而是在怀疑整座城市——
模型没错,错的是城市本身。
混合天灾周期难以预测、地处断层带、核电风险……这不是设计能解决的,是根本性区位
错误。
这不是避难设计的问题,这是地理的问题,是区位错误。
这时,她才打开第三台笔电,一份封存许久的资料夹缓缓展开。
【黎明谷:模组化避难所设计预备构想】

翌日上午,祐诚、语婕与晓彤三人再次聚在讨论室。墙上白板密密麻麻,资料散落。语婕
正在将模型模拟结果重新依天灾类型整理,祐诚则试图依照现有资金,重新估算备料清单

晓彤坐得很安静,挂著两个深深的黑眼圈,一言不发。但她的平板一直没关。
直到他们讨论到 V0 避难所建构的可行性时,晓彤开口了:
“不行。”
语婕转头:“……妳说什么?”
“V0 避难所,怎么改都不行。”她语气平稳,眼神却比平常更坚定。“除非我们能飞上
天,否则它撑不过来。”
祐诚沉声问:“所以呢?我们放弃?”
晓彤没马上回答,而是将平板画面投影至墙上,一张地形三视图浮现,配有地质报告与模
组化设计剖面图。
“这是我一直没给你们看的东西。”
她的手指指向最下方标题:
【黎明谷】——模组化长期封闭避难所构想基地
“高温、暴雨、台风、地震、火山、冰河...如果我们真的要活到最后,这里,是唯一的
解法。”
语婕凑近一看,是一处偏远山谷,标注名称:“黎明谷(代号区段G3-M)”。座标旁还有
一行注记:“某建设公司曾规划地下建筑模组,已中止开发”。
祐诚看着图问:“这地方你怎么找到的?”
“我之前帮建筑公司做模组设计,有看过这个案子的残留资料。原本是拿来做高阶度假型
抗灾建筑,地基挖到一半就因为经费问题停工了。条件还不错,有地下水源、谷底稳定、
有地热资源。”
语婕问:“那你之前为什么不早说?”
晓彤没抬头:“因为你们太嫩。”
两人同时一愣。语婕没有争辩。她知道,晓彤说她们太嫩,不是贬低,而是警告。
“你们之前那个避难所,我改到第七版都盖不下去。不是设备不够,是位置不行。”
“这种东西不是拿来盖来玩的,一旦动工就是押身家。所以非到不得已,我也不想动用
这个方案。”
祐诚没说话。他知道晓彤这句话不是比喻,是字面上的事实。
语婕小声地补了一句:“所以现在呢?”
晓彤靠回椅背,手指敲著桌面:
“如果你们真的打算撑到最后,那就不要在错的地方浪费力气。那个地方本来就是拿来盖
避难所的,差的是人跟钱。”
她停了一下,语气低了点:
“我不是帮你们,是我要盖给我自己活下来的。你们要一起就一起,不想也没差。”
祐诚点了点头,没多话,只转身去把白板清空。
他写下三个字:黎明谷。
这个名字,从此不再是备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