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讨论讲一点干话。最近投资理财话题战不完,买房的战买股的,选股的酸买ETF的,
台股的瞧不起美股的,副委托的嫌海外券商的。
投资理财和财务计画本来就是一种专业,而且是很个人化的专业,很难有广效的最佳解,
不然有钱人何必需要财富管理服务?我们又何必讨论资产配置?
既然理财是个人化的事情,给解答应该更偏向个案分析,而不是试着去争论标准答案。就
同样财务状况的两个人,如果一个工作会调动一个不会,适不适合买房的答案就会有很多
不同。与其一直争论会不会涨,能根据工作型态、风险承受能力、未来财务展望来回答才
比较有帮助。
个人很赞同daze利用学术理论把复杂的行为决策用效益来模型化的效果。我个人是花了很
不少的钱来买房,除了看好房地产以外,额外居住空间所能提供的身理心里健康是很难套
进模型里的。简而言之,住大房或是出国旅游的“爽”是很难量化的,或许人的休息和陪
伴家人的充电感可以隐形的增加自己未来的健康或是创造力。这个财务模型分析是看不出
来的。
要做自己人生理财的效益分析,自然而然最重要的变量就是你自己。在搞清楚自己想要而
重视的东西是什么之前,再好的模型都没有用。你愿意为了居住空间而牺牲时间吗?执行
life cycle investing,而牺牲了金流的弹性甚至影响到转换跑道追逐梦想的机会你能接
受吗?未来你想留下什么给孩子,牺牲自己只求他幸福是你要的吗?开杠杆放入高风险高
报酬的资产,却在波动时影响心情而和家人吵架,损失的东西如何计算?模型说买股报酬
大于地产,但是人在挑自助房的心力通常远大于买股的功课,这样选出的标的是否仍可用
模型套用也是另一疑问。
与其上来问买房还是买股好,不如先弄清自己的最佳效益在哪。人贵自知,不了解自己是
投资路上很常被忽略的事情。错误的问题只会有错误的答案,
边沁说“伸手摘星者常忘脚边鲜花”,我认真觉得大家应该多花一点时间观照自己的内心
,有些东西就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