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投资,意外的发现自己10年前韭菜般的文章
想想也光阴似箭,距离第一次投资开始踏入投资也过10年了
回顾一下当年的目标
1.30~35岁左右买房
2.45岁达成半退休
目前买房已经达成了(30岁买预售屋,32岁完工入住)
45岁半退休基本上也在射程范围内了,分享一下这些年的心得
1.薪水还很低的时候,投资自己永远是最划算的投资
当年我大学毕业,月薪不到4万.后来做4个月后就离职重新去念补习班
考理工硕班,整体多花3年的时间(补习1年+硕班念2年)
机会成本虽然很高,但是用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不算什么
投资自己绝对是超长线投资,一辈子都用的到
后来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做了七年最近离职,除了第一年近百
后面几年都破150到接近200左右,当然有点是靠苦力赚来的
2.全球指数化投资, buy & hold 是CP值最高的选择
我在2015年看了绿角几篇文章后,觉得还蛮有道理的
当年+隔年分别就分别投入15000USD 做全球配置
(当时是用VTI+VEU+VWO+BND)
原本一直都是buy & hold, 但是在川普投顾美中贸易战的时候
上冲下洗震荡太大到受不了,我记得在某次高点,我卖掉了VTI 30股左右
当时的确卖到附近的高点(印象中是150元),但是后面没有买回来
这笔交易也是我指数投资中最失败的一笔,从此我就更坚定buy & hold
一直到2020股灾也是稳守没卖.
当然期间台股部分也是有主动选股,但是回测10年下来的绩效
其实和指数投资差不多, 我记得当年有看到一个推文
"你如果长期计算下来的绩效,没有赢过VT很多,那你可以买VT就好"
毕竟主动选股和工作都是要花心力的
3.买不买房的问题
我在2018年的时候签约买预售屋,从此投资开始变保守
毕竟我不想新屋入住的时候没钱买床只能睡地板
所以2018~2020 这一段股市的报酬我没有参与到
(这段期间全部的薪水都是用来缴工程款和留装潢家具预备金)
虽然后来房价的确上涨了,但是算上涨比例的话,其实钱留在股市上涨比例比较高
但是整体来讲,我买房赚的钱其实比较多 (因为房子是贷款买的)
所以买房我现在还是抱持着,你真的确定有入住需求再来考虑
然后房子也和股价一样,你可以预期涨跌,但是事情总不会照你想像的发展
最后分享一下目前的配置,后面因为复委托费率下降
所以部分新投入资金就用富邦复委托单买VWRA
原本美国券商在卖掉部分的VTI + VXUS 做比例配置
国外投资(50%):
全球市值 (VWRA+VTI+VXUS) 约占7成
小型价值股 (AVUV+IJS+AVDV )约2成
动能因子(QMOM+IMOM) 约1成
台股(40%)
市值ETF 0050+0051 约5成
中华电 约4成 (其实我把它当作介于股~债之间,虽然我知道他不是债券)
富邦金 约1成 (单纯之前的主动投资有赚,还没卖)
没有留紧急预备金,不过有当年当韭菜买的储蓄险+少量现金
如果真的发生事情在考虑用信用卡额度+储蓄险解约+信贷来挡应该就够了
目前比较偏向少量因子投资+生命周期投资 (100%持有股票+还有房贷)
接下来后面10年就是逐渐的加大债券比例,目标10年后可以真的达成退休
※ 引述《persionbird (没救了)》之铭言:
最近刚退伍,踏入社会工作了六个月了
之前没有记帐的习惯,快到过年才发现户头居然存不到十万 = =
深深的感觉到理财跟记帐的重要性...
未来目标是想在30~35岁之间买一间房子 45岁前退休
目前收入状况的话:
月薪:38000
固定费用支出:
劳健保 1000
住宿 1200
交通 500
三餐吃饭 3000
手机费 1000
孝亲 10000
算一算大概17000左右
目前每个月想投入1万~1万5左右做为理财的规划
(未来薪水上升可能会增加投资金额)
如果目标放在长期(6~10年)获利的话,何种理财方式较适合我?
或者怎么分配资金? 目前在考虑的有股票 基金 定存 外币年金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