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个人提升课题:关于愤怒

楼主: weathervane (麦卡)   2025-04-14 02:02:38
情绪课题也是我们正念减压课的主题之一,
在下也来做些分享
※ 引述《rabinson (何时无事一身轻?)》之铭言:
: 分享原由:
: 愤怒如何产生
: 愤怒的特色
: 愤怒的功能
: 如何对付自己的愤怒
: 分享内容:
: 1.愤怒如何产生?
: 当事情发展不如自己的预期 ,
: 和别人对待自己不如预期,
: 会产生三阶段情绪:错愕 ,失望 ,然后愤怒。
: 简单说:啊啊啊?唉唉唉......气气气!
: 也就是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
: 跟世界实际运作的方式,落差大到你能忍受的范围。
: 更深层的原因是,你是一个变动的主体,对方也是一个主体,彼此是无法互相控制的,所
: 以控制失败就会产生挫折感。
是的,很可能会如此
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预期,以及我们“如何面对事情不如预期”
有很大的关系
正念减压里,我们探讨"压力事件"和"压力反应"
“预期”是其中一个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它是身心作用里的一个环节
如果能客观、不带评价的认识它,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不如预期、有挫折感也不见得产生愤怒
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什么,也看一个人过去累积什么东西 (惯性、情绪包袱..)
如果我们找到锻炼心智的方法,只要持续练习累积
愤怒、失望、自责、受伤...等等情绪持续的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小
: 2.愤怒的特色
: 愤怒是一种高能量,由情绪驱动,
: 他让你能够爆发,为战斗做准备。
: 但缺点就是智商会降低,
: 因为以前的战斗是肉体不需要用脑。
: 在现代的人际冲突,愤怒的降智特色,反而会搞砸事情,让冲突上升到无法挽回。
: 例如很多杀人案件,都是一时的情绪愤怒冲动。
生命的维持需要能量
任何一个身心状态都是能量驱动
情绪是身心状态里面的其中一部分
我们所说的愤怒不只是一种情绪而已
它更是整个身体血液、神经、肌肉和其他器官都发生改变的一种状态
稍加留意就能感觉到,愤怒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客观觉察自己一段时间后,有时会注意到身体先有"体感"
也就是生理现象先发生改变,情绪随后出现
身体反应是快于情绪的
这边的重点是,情绪只是一个功能、生活工具
帮助我们应对眼前的情境和压力
它本身没有好坏
当我们充分了解明白自己处境、以及我现在的身心状态时
许多情绪,包括愤怒,都是很好用的功能
愤怒让我更好地向亏待我的人谈判,向欺压我的人反抗,
凝聚一群人的共识,改变人际关系
也能让我用更快的速度收拾好我的房间
而当我不晓得自己陷入了愤怒状态、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不明白自己的处境时,我只是为了发泄而愤怒
我只会做出每次我愤怒时,最习惯做的行为
所以,搞砸事情的不是情绪,而是我的"不晓得"
是因为我失去觉察力,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陷入了过去习惯的反应
而觉察力是可以锻炼的,透过客观、不评价的留意当下身心体验
这和大脑理智、智力是不同的层面
当代人很理所当然的高估了理智的重要性
但理智(包含我们认知功能)也受身心状态控制
如果理智对人际关系这么重要,社会也不会那么多痛苦,离婚率那么高了
觉察力 + 理智 + 经验学习 = 智慧
^^^^^^ ^^^^^^^^正念减压练习的是觉察力和应对身心反应的经验学习
从中得到自我照顾、减少压力的智慧
: 3.愤怒的功能
: 昨天看到一个心理分析讲得非常好:
: 他说愤怒是一种给予能量的方式,
: 所以更代表了,这个主体处于一种无力,他的潜意识知道,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
: 只好用生气赋予自己能量。
: 这就像我们看漫画里面的勇者,
: 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魔王,
: 只好使用爆气大绝招,燃烧生命,
: 把自己的战斗力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漫画的勇者如果那样去使用愤怒能量,那一定是知道自己只能使用这招了
如果他知道还有别招能取胜,必定不会燃烧生命使出大招的,对吗
勇者不是因为不懂害怕、或只知道愤怒
他被称呼勇者,是因为他去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事
知道什么是必须要做的,这是觉察
知道什么时候要愤怒、要孤注一掷,这也需要觉察
愤怒是在使用能量,无端的愤怒是在浪费能量
我们不要随便浪费能量,让我们向勇者学习
我做正念的教学,就是因为我认为这是需要做的事
: 4.如何对付自己的愤怒
: 常见的愤怒有两类:
: 第一种是自己的不满产生的愤怒,
: 第二种是别人对你不满,然后你自己被引发的愤怒。
: 我目前学习到的是使用抽离来消化。
: 如果有更好的方式也欢迎分享。
: 第一种的解决比较简单。从认知来解决。
: 先理解自己会生气:
: 来自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问题,
: 你希望事情90分,但只有80分,
: 所以你愤怒。
: 那改变思考模式可以解决:
调整思考模式确实有好处,好处不少
但改变思考、观点改变不是理智推理的过程
而是要觉察我们观点对身心的影响,累积足够多的觉察经验
这就像我们看课本说日本美国怎样怎样
跟我们真的去到当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是完全不同的学习
陷入身心状态时,我们的大脑有时会进入重复模式
不断重复那个不愉快的念头,好让我们继续维持那样的身心状态
转念在这种情况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效果也只是暂时的
最有帮助的作法,反而是"仔细留意觉察身体的体感"
只要掌握住诀窍,我们能够将注意力停留在身体的体觉
而非去感受情绪或脑袋乱糟糟的想法
随着练习经验增多,我们会发现
自己对于当下状态、自己内在需求的把握、自己的精力和工作效率都会变好
并且情绪恢复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先拉近自己和身体体觉的距离,有足够的觉察力后
我们对自己、对别人的需求,会有更多的认识
根据当下的情境和自己的能力,来决定该怎么"回应"对方
这是正念减压八周课程后半段讨论的内容
: a.接受:80分也很好,这就是自然生长。
: b.知道会愤怒是因为,觉得自己无力。那就往内心安慰自己的小孩,你已经尽力了没有做
: 的不好。
: 第二种别人对你愤怒所引发的愤怒。
: 这就比较复杂分成理解别人,跟你自己,最后快速整合。
: 一样用上面的模式,
: 理解这个人会愤怒其实是他对自己的无力,愤怒和哭其实是同一种表达,
: 但愤怒会让我们惊吓,哭却会让我们同情。
: 本质都是一样的:这个主题在要求更多别人的付出。
: 再来解决自己被引发的愤怒:
: 1.他是个可怜人,他很弱小所以才用愤怒包装自己,不要被吓到。
: 2.他的愤怒表面上针对你,其实是针对自己。
: 例如婴儿哭闹,可能是肚子饿或拉屎了,但他自己无力解决,所以用愤怒要求大人替他解
: 决。
: 但真正的愤怒是他对于自己身体上的不舒适感。
: 3.正因为他的愤怒是求助,索取。
: 所以你会感到不舒服被攻击。
: 自己也会愤怒的情绪有几个来源
: 被攻击了想要保护自己;
: 觉得被要东西不爽。
: 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自洽:
: 1.他会攻击你索取你,表面上是他觉得自己比你强大,但恰巧显现了,
: 他觉得自己很弱小很匮乏,
: 因为他无法自己制造的东西才会跟你要。
: 2.既然他是比你弱小的个体,
: 你就不用把自己升级到愤怒来保护自己。
: 因为这不是一场战斗,
: 他的等级不需要你武装。
: 就像婴儿吵着要吃奶,你也不用跟他吵架。
: 3.不用对索取生气,
: 因为你喂养他,这是你能力的展现,
: 还有强大的展现。
: 4.自我的抽离升级
: 有时候计较来自于恐惧,
: 你的内在小孩也被启动,
: 所以要先安抚好自己的小孩,
: 没有人要攻击我们,
: 对方只是来要饭的,吃饱了就会走。
: 5.适时的提醒:
: 虽然我们可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 但不代表我们要无上限的满足他。
: 因为婴儿也是会被宠坏的。
: 婴儿也被需要教育跟塑造模式。
: 如果对方是一个成年人却用小孩的方式来行动,
: 那我们必须告诉他,
: 我可以包容你是小孩的部分,
: 但因为已经成年了,我只能包容你一部分的时间是小孩,你还是要偶尔展现出成人的样子
: 。
: 就像一个家庭里面有父母也有小孩,
: 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关系。
: 你演完小孩,也要回来演一下母亲的角色,
: 这个架构才会稳定。
: 但这些所有的大前提都建立在,
: 你自己的情绪非常稳定,还有认知提升,
: 不会一下子就被卷进对方的情绪漩涡。
: 这个还蛮需要功力的,
: 也是我自己期待的目标。
: 附注补充:
: 当一个人厌烦觉得你在说教,
: 其实真正的意义是:
: 他很烦躁,而烦躁的来源是:
: 听不懂,加上不知道如何做。
也可能是
我们说的话,不符合他当下的需要
: 我们举个例子:
: 为什么上课听老师笑话故事,
: 听半小时都不觉得无聊。
: 但是听微积分大概10分钟就想爆炸了?
: 因为故事有趣而且容易理解啊!
: 微积分你根本听不懂,又不会写,
: 所以就很烦躁。
: 回归到人际关系也是这样,
: 所以不要被困在说教这个词,
: 又觉得自己被攻击了。
: 其实很简单就是,
: 对方有听没有懂,
: 他觉得你在叙述一件他无法执行的事情。
: 这时候有两个方向:
: 第一请他提出他的疑问,我们再继续解释。
: 第二简化你的说明:
: 不要讲理论,只讲执行方式,
: 让他多做,做多了就慢慢会懂了。
:
最好的是,不只讲执行方式
还要带着他做,做完了还要讨论过程中的经验、感想
调动他的学习兴趣、了解他的观点、回答他的疑问,
然后还让一群人一起做,互相讨论,彼此支持
这就是正念减压课程在做的事
作者: rabinson (何时无事一身轻?)   2025-04-15 00:33:00
谢谢分享
作者: pigmax2003 (大番薯)   2025-04-20 08:05:00
谢谢分享
作者: HoLanHsia (唬烂侠)   2025-06-24 11:26:00
谢谢分享
作者: vivihyt (吉尔我的嫁)   2025-06-30 14:44:00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