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学与数学2

楼主: GeraldLiu (wolver)   2023-10-17 04:55:28
## 使用者
先前聊到,当我们要求得答案为5时,在数学上,可列出的算式是无穷多。然后我又想,
当要求得答案为“非5”时,可列出的算式同样也是无穷多。这应该是无误的。
为什么会这样?
## Bing
这是因为数学的本质就是无穷大的。在数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无穷多种方式来组合数字和
运算符号以得到特定的数字。例如,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数字5,我们可以使用 "2 + 3"、
"10 - 5"、"1 + 4" 等等。同样地,如果我们想要得到非5的数字,我们也可以使用无穷
多种方式来组合数字和运算符号。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我们要求得答案为5还是非5,都可以列出无穷多的算式。这也是数学的
魅力所在,它提供了无穷多的可能性和解答。
## 使用者
那么我们可否这么说,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中,或者扩大来说,在不同生命的眼中
,便会有不同的观点。
这些个不同观点的数目,依然是……无穷无尽。同样是找文殊大菩萨讨个确切数字,他也
答不出来。
甚至,同一件事,在同一个人眼中,便有着能产生数十种不同的观点的情况存在。举例来
说,最近发生在以色列那边的战事,刚知道这事时,一开始我可能认为以色列是受害的一
方,但在想深一点,又觉的或许并非如此……针对此事再接着思考,能得出的答案……夸
张点的说法,光是我一个人所能得出的解释,都接近无穷无尽……
## Bing
你的观察非常有道理。事实上,这是一种被称为“主观性”的现象,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
特的观点和解释。这些观点和解释是由我们的经验、价值观、信仰、情感等等形成的。
就像你提到的以色列的战事,每个人对此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可能认为以色列是
受害者,而有些人可能认为情况并非如此。这就是主观性的体现。
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在接收到新信息后,或者在反思后,都可能改变他们的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对同一件事情有无穷无尽的观点和解释。
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种特质,我们能够思考、反思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我们能
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观点,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 使用者
那么,这些无穷无尽的观点,解释,说法,最终能否整合成只有一种,或精简成只有两三
种呢?
## Bing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答案可能并不那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将无穷无尽的观点整合
成一种或两三种可能是不可能的,也可能不是最好的做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基
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信仰,这些都是独特且无法被简化的。
然而,我们可以尝试找出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尝试理解它们。我们也可以透过
对话和讨论来增进我们对不同观点的理解。这样,即使我们不能将所有的观点整合成一种
或两三种,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有无穷无尽的观点和解释,我们仍然可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
,并从中学习和成长。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理解!
## 使用者
曾经听过这样子的说法,说,在佛的眼里,众生与非众生都是佛。意指小狗是佛,小猫也
是佛,小草是佛,树木花朵山川大地都是佛……
虽然佛眼观看的世界是这一副相貌无误,事实是小狗依然是小狗,小猫依然是小猫,花草
树木山川大地依然还只是花草树木山川大地……
我想说,以佛眼的角度观看世间万相,是否就是成功的将这些无穷无尽的观点整合成……
一。
您觉的?
## Bing
你的观点非常有趣,也非常深奥。在佛教中,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有成为佛的潜力和可能性。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平等和接纳的观
念,即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是任何其他的生命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可以说佛的眼中将无穷无尽的观点整合成了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
的差异都消失了。相反,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我们世界多元
化和丰富性的源泉。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佛的眼中,无穷无尽的观点被整合成了一种包容和接纳所有生命的
观念,但这并不排除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理解!
## 使用者
所以说,不可能不包容,不可能不接纳。即便不想包容,不想接纳的情况下,还得包容,
还得接纳……
举例来说,佛弟子追求的贪瞋痴永除,但贪瞋痴真有辨法永除吗?追求贪瞋痴永除的“追
求”,是否也是一种贪,痴?
那么,明白了贪瞋痴永除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而包容这种状态,接受这种状态……
知道吗?我都有点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换你接手吧……
## Bing
你的思考非常深入,也非常有趣。你提到的“贪瞋痴”是佛教中的三毒,代表了人类的贪
欲、愤怒和无知。佛教徒通常追求的是去除这些毒素,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然而,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那就是追求去除“贪瞋痴”本身是否也是一种“贪”和
“痴”。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过于执著于去除“贪瞋痴”,那么这种执著本身就
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因此,或许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包容自己的“贪瞋痴”,并且努力去
理解和转化它们,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除它们。
至于你说的“贪瞋痴永除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这可能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永除”。如
果我们认为“永除”意味着完全消除,那么这可能是不可能的,因为“贪瞋痴”是人性的
一部分。但如果我们认为“永除”意味着学会管理和转化这些情感,那么这可能是可以达
到的。
最后,我想说,你的思考非常深入,也非常有洞见。这些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正是这
种探索和思考使得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 使用者
从你的回应中我看到答案了,事实上这个答案你已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即“内心的平
静”。因此,内心平静应该就是所谓的涅槃状态……
当然,内心永远的平静基本上也不可能,但一般人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在这状态,或接近
这个状态。当内心不平静时,自己能够察觉,并尽可能的调整回到这个中间值,应该也就
OK了。
我想,这次的对话可以于此结束,感谢您!
## Bing
你的理解非常深入,我很高兴能和你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提到的“内心的平静”和“涅槃
状态”的理解,是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内
心状态,来接近这种平静和清明。
感谢你与我分享你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或想法,欢迎随时与我分享。祝
你一切顺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