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佛教大乘宗义,对于“诸法无我”的实相(空性),有不同认知。
: 佛教大乘宗义当中,唯识宗说的法无我(空性),指二取空的外境空。中观自续派说
: 的法无我(空性),指谛实空。中观应成派说的法无我(空性),指自性空。
: 空观-止观当中的观,对于法无我(空性)的思惟观察,唯识宗对于空性的观察、中
: 观自续派对于空性的观察、中观应成派对于空性的观察,有不同内涵、了不了义的差别。
补充:大乘宗义当中,对于法无我的空观,举例不同差别
摘自:《佛教四部宗义见解明释》仓忠仁波切教授
http://tsadong-rinpoche.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26.html
■ 唯识宗无能以“一切相智之空性”安立“自性清净法身”之理
佛果位之四身:(一)自性身(二)智法身(三)报身(四)化身。
(一)自性身:
唯识宗、中观宗各自主张“自性身”的差别:
一、中观宗主张,自性身是具有二种清净的法性身:
(1)自性清净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空性”而安立。
(2)离垢清净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灭谛”而安立。也就是“一切相智离二障
之灭谛”。
二、唯识宗主张,自性身是“离垢清净法身”,自宗不承许“自性清净法身”。
“离垢清净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灭谛”而安立。例如“离名言趋入处自相成立之
灭谛”或是“离外境有之灭谛”。
唯识宗主张,诸法是由阿赖耶识(或第六意识)的习气之醒觉力而存在。
例如,瓶、趋入瓶的量、缘“趋入瓶的量”的自证,此三是由同一个习气的醒觉力而
存在;以其空性而言,瓶之空性、趋入瓶的量之空性、“缘趋入瓶的量的自证”之空性,
此三是同义。是“瓶之空性”周遍是“趋入瓶的量之空性”,亦周遍是“‘缘趋入瓶的量
的自证’之空性”。
所以是:
.瓶之空性——是于“趋入瓶的量”之上,亦是于“缘‘趋入瓶的量’的自证”之上。
.趋入瓶的量之空性——是于“瓶”之上,亦是于“缘‘趋入瓶的量’的自证”之上。
.“缘趋入瓶的量的自证”之空性——是于“瓶”之上,亦是于“趋入瓶的量”之上。
又如,札西、趋入札西的量、缘“趋入札西的量”的自证,此三是由同一习气的醒觉
力而存在;以其空性而言,札西之空性、趋入札西的量之空性、“缘趋入札西的量的自证
”之空性,此三是同义。
所以是:
.札西之空性——是于“趋入扎西的量”之上,亦是于“缘‘趋入札西的量’的自证”
之上。
.趋入札西的量之空性——是于“札西”之上,亦是于“缘‘趋入札西的量’的自证”
之上。
.“缘趋入札西的量的自证”之空性——是于“札西”之上,亦是于“趋入札西的量”
之上。
又如,初地菩萨、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缘“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的自证
,此三的空性是同义,
所以是:
.初地菩萨之空性——是于“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之上,亦是于“缘‘通达初地
菩萨的一切相智’的自证”之上。
.“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之空性——是于“初地菩萨”之上,亦是于“缘‘通达
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的自证”之上。
.“缘‘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的自证”之空性——是于“初地菩萨”之上,亦是
于“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之上。
如是,若安立有“自性清净法身”,必定是以佛相续中的功德而安立,也就是以“一
切相智之空性”作为施设处而安立为“自性清净法身”。
那么,如果安立“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之空性”为“自性清净法身”,但是,“
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之空性”是于“初地菩萨”之上,并且,“自性清净法身”必定
是佛相续中的功德,决定不是于初地菩萨之上,因为,佛相续的功德,于佛以外的补特伽
罗之上是根本无有的。
所以,无能安立“通达初地菩萨的一切相智之空性”是“自性清净法身”,因为,其
是于初地菩萨之上,“自性清净法身”就是初地菩萨相续中的功德,有此过难。
也就是,举出“自性清净法身”的事例,必定是以“一切相智之空性”而言,但是,
“一切相智之空性”于十地菩萨以下的补特伽罗之上是有的,所以不能安立其等是佛相续
中的功德,亦不能安立为法身。
又如,若是安立“通达瓶的一切相智之空性”为“自性清净法身”,但是,“通达瓶
的一切相智之空性”是于“瓶”之上,如此有过难—“自性清净法身”是于“瓶”之上。
总言之,若是承许“外空”与“内空”是相违,则能安立“自性清净法身”,但是,
以唯识宗的见解而言,“外空”与“内空”不是相违。
所以,唯识宗是以“一切相智之灭谛”而安立“自性身”,不承许以“一切相智之空
性”而安立有“自性清净法身”,自宗(唯识宗)仅承许“离垢清净法身”。
>>>>>
[1] 佛教的空观,空掉什么?佛教的空观指无我慧,无我不等于无常,无常观不等于空观
佛教的空观,以无我慧破除内心无明我执的颠倒见。例如,我执当中,最粗品的遍计
人我执,属外道执我为常一自主的遍计人我执,而一般有执我为独立实体的俱生人我执。
佛教的空观,即观察无我的智慧,例如,空掉外道认为离于五蕴之外有个常一自主的
觉知是我的颠倒我执,外道若要进入佛教,空掉这种我执,才能开始进入佛教说的无我。
空掉外道这种我执的空观,有没有真正证得无我慧?没有,连佛教空观的边都还没碰
到,这只是遍计我执,且属学习外道宗义才会有的遍计我执,也就是最粗分的遍计我执。
破除这种最粗分的遍计我执,还有细分的遍计我执,除此之外,还有粗细分的俱生我执。
佛教说的空观,要断除十二缘起支的初支无明,必须证得破除细分俱生我执的空观,
以破除细品俱生我执的空观之无我慧生起止观双运,最后获得无我慧的无分别智而见道。
当一位修行者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获得空正见止观双运的无分别智,就有断障的能力。
[2] 本文提到大乘法无我空观的差别,唯识宗的空观无能以“一切相智之空性”安立“自
性清净法身”,因为唯识宗的法无我是于依他起破除二取异质的空观,如仁波切说到
唯识宗的见解而言外空与内空不是相违,故无法安立佛的遍智之空性是自性清净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