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27)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27 10:10:32
: [1] 佛教内道宗义分为:小乘宗义、大乘宗义。此处提到毗婆沙宗,属于小乘宗义。
: 小乘宗义者,不等于小乘行者。同样的,大乘宗义者,不等于大乘行者。
补充:小乘宗义者不等于小乘行者,同样的,大乘宗义者不等于大乘行者。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谈佛性~2016年5月6日尊者答信徒问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84772649343369/
一般我们都是追随《般若经》或学习《般若经》的弟子、信徒。像心经…金刚经…《
般若十万颂》(大般若经)、《般若二万颂》(中般若经)、《般若八千颂》(小般若经)…。
这些经典的隐义是现观道次第(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有关隐义现观次第而言,慈
尊菩萨(弥勒菩萨)在他的著作《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了七十义(般若八事七十义)。
有关显义空性的部份,龙树菩萨著作了《中观理聚六论》(包括中论、回诤论、七十
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宝鬘论),此论最完整、广泛地说明了空正见的论述。
在中论里谈及了声闻乘的宗义(小乘宗义),包括了毘婆沙宗及经部的观点。
毘婆沙宗与经部论师们认为,诸法(不论有为法或无为法)都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
己的性质,所以诸法皆有自性。中论提出了对这种自性论述的反驳,确立了诸法皆无自性
的内容。
之后,提婆菩萨(龙树的心子提婆,又译为圣天)在他的《四百论》(中观四百论)
里谈到了外道的思想,之后又谈到了声闻乘的宗义(小乘宗义),且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提婆菩萨之后,又有清辨论师在他的《中观心要论》以及其自释《思择焰论》中,谈
到了顺世派外道的思想,以及声闻乘、小乘宗义的思想,又谈及了大乘是否为佛所说的内
容,且最终确定了大乘为佛说的内容。
此外,又谈及了法无我(空性)的内容。在法无我的内容里,说到了唯识派的主张是
如何,无著兄弟(即无著与世亲两兄弟)对于心的论述为何等,该细微的内容,都可以在
清辨论师的著作里面看到。
继清辨论师之后,月称菩萨写了《显句论》、《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以及《
四百论注释》等。
如果我们能够搭配这些先后的诠释,并且有系统地去学习的话,我们便可知道--何
谓从外道起,至声闻乘的宗义。
声闻乘的宗义(小乘宗义),不能解读为“声闻乘者(小乘行者)的宗义”,因为,
声闻圣者(小乘道的圣者)中也有现证空性(法无我)的声闻乘者。
所谓“声闻乘的宗义(小乘宗义)”指的是,毘婆沙宗(或经部宗)的宗义。
还有,诠释法无我(空性)的大乘宗义,如中观和唯识,也对此(法无我为何)持有
著不同的解读。
哪怕是中观内部,也分不同两派,一派认为名言上有自相,另一派认为名言上没有自
相。像这两派的差别,我们可以从清辨论师向佛护论师的反驳中明显看到。
在清辨论师反驳佛护论师之后,又有月称菩萨出来帮忙捍卫佛护论师的观点为何。在
这样一个争辩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观论师对“名言上是否有自相”的立场,有
著两种不同的主张,这是很明显的。
唯有依循着龙树父子的究竟意趣,来去认知空性的话(了义的空性),才能对般若经
作出完整无误的诠释,才能无误地解读像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经文。(..下略..)
>>>>>
[1] 佛陀于印度圣地初中后三时转法轮,以般若经的命题最为圆满
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正等菩提。般若经的实修--显义空正见,隐义道
次第--空正见以龙树《中论》为根本传承,道次第以弥勒《现观庄严论》为根本传承。
古印度那烂陀佛教传承如是结合深见(空正见)与广行(道次第)做般若经实修的成佛之道。
[2] 尊者提到,声闻乘的宗义(小乘宗义)不能解读为“声闻乘者(小乘行者)的宗义”
何以故?因为,声闻圣者(小乘道圣者)中也有现证空性(法无我)的声闻乘者。所
谓“声闻乘的宗义(小乘宗义)”指的是毘婆沙宗(或经部)的宗义(不承许法无我)。
[3] 大小乘宗义差别在智慧(是否承许法无我);大小乘行者差别在发心(是否发菩提心)
小乘宗义不承许法无我,四法印当中,关于“诸法无我”一印,小乘宗义是以人无我
诠释诸法无我。例如,对于手机、房子等诸法,小乘宗义说此等诸法,并非有个独立实体
有的我在受用,以此而说到“诸法无我”的无我、无我所,是以人无我的角度作诠释。小
乘宗义也讲菩萨道,小乘宗义说菩萨成佛,也以如是人无我的智慧成就大菩提乘的佛果。
大乘宗义除了承许人无我,也承许法无我,承许了人、法二种无我的道理,大乘宗义
也讲声闻道,大乘宗义说声闻成就阿罗汉,也以如是人、法二种无我的智慧成就阿罗汉。
尊者说声闻圣者中也有现证空性(法无我)的声闻乘者,即是持大乘宗义而行小乘道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