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26)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26 19:52:30
: : 补充:烦恼障--障碍解脱之障;所知障--障碍佛果之障
: 摘自:2009年《宗义建立》雪歌仁波切教授 释见谛法师(香光尼僧团法师)编辑
: 毘婆沙宗不承许一切相智中的“相”字,他承认一切智。因此,关联到一切相智时,
: 就说不承认所知障;所知障这个词关联到一切相智故。
补充:毗婆沙宗不承许一切相智__摘自:《四部宗义.见解明释集》仓忠仁波切教授
(毗婆沙宗)不承许自证现前的理由:无论任何法皆有自法的相,但是不主张在认知
(觉知)中显现“境的相”,理由是,此宗主张各种认知(觉知)中皆是无相(不具有境
的所取相)。不仅如此,此宗亦不承许一切相智(不会说佛陀的智慧是一切相智)。
毗婆沙宗不承许自证现前,理由是:虽然任何法皆有自法的相(彼法自己的相),然
而在趋入自法的认知(觉知)中没有显现自法的相,也就是觉知中不显现“所取相”,但
是,自证必定显现所取的心类的相,因此自宗(毗婆沙宗)不承许自证,也不主张有自证
现前,如前阐释自宗(毗婆沙宗)的性相中已说。
毗婆沙宗主张,由眼根显现瓶,而眼知即通达瓶,虽然瓶有自己的相,然而在通达瓶
的认知(眼知的觉知)中并不显现瓶相。
自宗(毗婆沙宗)的观点认为,瓶(色法)与眼知(眼知的觉知心法)之间,有眼根
(眼根的色法)作为隔绝,如果眼知(眼知的心类觉知)能直接缘到瓶(色法)、显现瓶
,那么,虽然有墙壁作为隔绝,眼知应该能见到墙壁后面的色法,但是并非如此。
又,以第六意知而言,如果觉知中有显现“境的相”作为隔绝却仍然能通达对境,第
六意知应该能现见墙壁后面的色法,但事实并非如此。
总之,自宗(毗婆沙宗)主张觉知(心法)中不显现“境的相”,但是有通达对境,
如文说(毗婆沙宗主张)“各种认知中皆是无相”,因为各种认知中不显现“所取相”。
又,因为此宗主张觉知中不显现所取的境相,所以不承许通达一切法的佛智是“一切
相智”,而是承许为“尽无生智”。佛相续中的尽无生智,就是:“灭尽烦恼障及非烦恼
障且不复重生”之智。阿罗汉相续中的尽无生智,就是:“灭尽烦恼障且不复重生”之智。
再者,毗婆沙宗不共主张:根现量不一定是认知(觉知),例如眼根(色法)是现量。
自宗(毗婆沙宗)认为根、境、识聚合而通达境,例如,聚合眼根、瓶、眼知而通达
瓶——眼根显现对境(瓶),眼知不显现境相(瓶相)而直接通达对境(瓶),如此生成
通达瓶之眼根现量。此中,眼根能缘取且显现瓶,所以是现量,然而眼根并不是认知,因
此,眼根现量不一定是认知。
>>>>>
[1] 佛教内道宗义分为:小乘宗义、大乘宗义。此处提到毗婆沙宗,属于小乘宗义。
小乘宗义者,不等于小乘行者。同样的,大乘宗义者,不等于大乘行者。
佛教大小乘宗义,都讲到三乘菩提,例如,小乘宗义的毗婆沙宗、经部宗讲声闻、独
觉、菩萨的三乘菩提,大乘宗义的唯识宗、中观宗也讲声闻、独觉、菩萨的三乘菩提。
有持小乘宗义而行菩萨道的行者,也有持大乘宗义而行声闻道的行者。例如,有持毗
婆沙宗义(小乘宗义)而追求佛果的菩萨道行者,而毗婆沙宗于佛智不承许是一切相智。
又,毗婆沙宗义(小乘宗义)的菩萨道认为,佛陀在最后一生成佛前都是凡夫,直到
最后成佛才成为圣者。大乘宗义则说菩萨道的初地就已成为圣者,小乘宗义也不说十地。
[2] 一切相智--上部宗义承许佛智是一切相智
《大般若经》(玄奘法师译):“菩萨摩诃萨若已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资粮,(十地满心)
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得一
切相智,成就佛十力…十八佛不共法、无障无碍解脱佛眼。由此佛眼(一切相智)超过一切
声闻独觉智慧境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于一切法见一切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