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为何现代没有很末法的感觉?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26 18:43:18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的佛世,我们娑婆世界一期佛世分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北传佛教会说现在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但也见过南传佛教说佛陀正法时期五千年。
目前世界主要问题,随着物质发达,人类并没有越来越快乐,反而忧郁症人口日益增加,
联合国说忧郁症将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疾病,治疗忧郁症也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负担。
以佛法来看,耽著物欲的感官世界却不追求内心品质,无法带来真正的安乐。从佛法修行
来说,也会造成佛法衰微,因为追逐五欲尘--色声香味触,而远离了内心功德的追求。
=====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法语
现代社会,太注重外在的物质,却没有关注内在心的价値。
现代的教育只注重前五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等前五知的感官世界),
却很少关注(内心)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特别依赖眼知、耳知、鼻知等前五根知。
应当多用时间于内在的价値上,多关注(内心)第六意知的品质。
>>>>>
[1] 我们的身语意具有的觉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前五根知所缘的对境,即外在物质的五欲尘:色、声、香、味、触。
尊者说,现代社会太注重外在的物质、太重视前五知,即太重视前五知的感官世界。
[2] 尊者呼吁大家应多重视内心第六意知的品质
佛法而言,外在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尘属于无记,对于无记的法再怎么努力追
求,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人们过多的五欲追求反而带来恶业、忧郁等负面效应。
佛法修行,重视内心远胜于外在,对于外在的五欲,佛陀劝大家应少欲知足。佛教的
修行,以内心为主,佛法的修行希求三乘菩提的果位,三乘菩提的果位以内心意知安立。
尊者经常提到重视内心意知的品质,培养善心,例如善待他人的慈心、悲心,慈悲是
我们意知的心所法,洞见真相的智慧也是我们意知的心所法,这些能真正带来幸福安乐。
本版进行的系列文,佛说:“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菩提心属于意知。
又如,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属于意知的心所法;菩萨修行六度,布施思惟于舍、持戒
思惟于不伤害、忍辱思惟于不瞋恚、精进思惟于欢喜趋入善法,乃至禅定、智慧的止观,
了解空性的智慧等,一切善心、六度、智慧等,都属于我们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的意知。
佛法的修行,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都依于意知。于佛法中,思惟皈依三宝、思
惟前后世业果的道理、思惟观察四圣谛的道理、思惟观察十二缘起支的道理、思惟菩提心
、思惟空正见,都依于意知,依于我们身语意当中的意知,佛法的修行主要以意知而修。
[3] 摘自:1997年12月达赖喇嘛于印度色拉杰学院新大殿开光为僧众讲克主杰之《现观庄
严论释本》之前言。翻译:见悲青增格西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其中佛教是一个伟大且广泛流布的宗教。
人不一定要信仰宗教,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可以活下去,而且享有富裕的生活。
但是若仔细想,拥有广大的财富或名声仍难以为我们带来可靠的快乐。反之,若有一颗温
和的心,时时都能有安稳的快乐。
总之,快乐主要自于内心,外在的朋友、亲戚、资产、权力等,只是助缘,不是真正
的因。因为即使拥有外在丰富的资具与眷属之缘,如果没有能生快乐的主因—温和的心,
此人一生终将汲汲于财富、名声,若没有得到,心怀忧恼,得到了,又心怀疑虑,总是沮
丧难安。
反之,心若温和,虽然贫困,仍可以悠闲地活着,缺少眷属,仍可以平和地独自生活
。这就是内心的想法才是我们快乐或不快乐主要因素的最好例证。整体而言,仅有外在的
诸缘,没有心这个因缘,不会产生快乐;快乐必从心而得,这是很明显的。
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似乎无所不能,但是我们的快乐却未随物质进步而提升,反而产
生不少压力,我们难道不是为了快乐、安稳的生活而努力?我们付出了代价,却事与愿违
,这就是忽略了心、只重视外在物质的结果。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若有利他心、忍辱、不贪等宗教所提倡的功德,也会得到平
和、快乐。反之,不具有这些特质,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世界各宗教,对有情的幸福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各宗教对造物主的特性有不同的
看法,....至于我们佛教则是说“自己是自己的主”,....总之,佛讲的法与其他宗教根
本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承许有来世、自己是自己的主、苦可灭尽等。若不承认有来世,我
们就不会追求来世的快乐,那么,也就不会生出如上种种观察及学习离苦得乐的方法。
虽然,外教也承认来世、承许业果有好坏,但其本源是仰赖造物主的造作。佛教则认
为一切是业的造作,推究本源,是不调顺的心所生。所以,佛初转法轮时,宣说四谛—何
谓苦、苦之因、息苦之相、达此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四谛。总的来说,身为佛弟子,
多多少少知道些四谛的内涵;但是因为四谛非常重要,所以今日我仍想再讲讲。(..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