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kkdc (ykk)
2022-12-28 19:28:47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须得前说正奢摩他。
如《庄严经论》云:“由此令彼增,由增极远行,而得根本住。”谓得前说第九住心
及诸轻安,由此增长彼三摩地,依此引发根本静虑。】
了相作意之前必须有止。引《庄严经论》为证,说得止、了相作意、正禅的次序。“
根本住”指正禅。但是我们从《庄严经论》这段话的字面还是很难看出关系。
【又,从第九心乃至未得了相作意时,说名作意初修业者。
从得作意,为净烦恼修习了相作意时,名净烦恼初修业者。故修了相是先已得奢摩他
作意。
如《声闻地》云:“云何作意初修业者?谓专注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作作意
,未能触证心一境性,是名作意初修业者。云何净烦恼初修业者?谓已证得所修作意,于
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
《第四瑜伽》卷首亦说已得作意次修世间及出世间离欲道故。】
初作意有二种,由修九住心得止就是初作意,之后再训练观,修了相作意是净烦恼的
初作意。
二种初作意中,要达到第一种初作意一定要得止。这点从《声闻地》的字面看不出来
,这是因为用语简略的关系。
《声闻地》的意思是:什么是第一作意?专注在一个境上,修心一境性,未得所作作
意,未得心一境性,是第一作意。什么是净烦恼的第一作意?已达第一作意,想断烦恼,
从而修了相作意。
【又,先具足如前所说正奢摩他,次修世间及出世间毗钵舍那,暂伏、永断烦恼之理
,于余对法论中未见明显如此广说,故昔善巧大小对法诸先觉等,于此先修专住一缘正奢
摩他,及依此故,暂伏、永断烦恼之理,皆未能显。】
得止后修世间的观或出世间的观而暂伏或永断烦恼的道理,于上对法—《集论》,及
下对法—《俱舍论》,都没有明说,以前善巧对法者也没有人指出来,只有《声闻地》有
说明。所以宗喀巴大师引《声闻地》要后人仔细读。
【若未善解《声闻地》义,便觉静虑无色最下之道是初静虑之近分。于彼说有六种作
意,初是了相。
若如是计,极不应理,以若未得正奢摩他必不能生初静虑之近分,未得近分定不能得
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观察修,由修习此,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
又,如先引《本地分》说,欲界心一境性无诸轻安。《解深密经》等说未得轻安即不
得止。故未得近分即未能得正奢摩他。
故初近分六作意之最初者,是修近分所摄毗钵舍那之首,非初近分之最初,其前尚有
近分所摄奢摩他故。未得初近分所摄三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
若依诸大教典之义,得奢摩他者亦极稀少,况云能得毗钵舍那。】
不了解《声闻地》的意思者,认为上二界的最低是初禅近分禅的了相作意。
自宗:不能从了相作意开始,因为没有得止就没有得初禅近分禅,得止与得初禅近分
禅同时。了相作意是观察修,要开始修观之前一定要有止才对。
又,要得止一定要有轻安,欲界心没有轻安。所以了相作意是观的第一作意,不是初
禅近分禅的最初,前面还有止的阶段。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