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显示别趣世间道轨
【辰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二:巳一、显往粗静相道须得正奢摩他;巳二、依奢
摩他离欲之理。今初】
以上说以修九住心成办止;为了辨别真正的止与相似的止,说得止的界线;又说得止
后要修观,是为了修观才去修止,不修观就没有达到修止的目的。
观有世间的观与出世间的观,出世间的观以后再广说,这个段落略说世间的观—观粗
静相。
对求解脱者来说,世间道可修也可不修。《广论》是引导成佛之道的论著,所以有关
世间道的部分只是略提。寺院的教材中,有专书说明世间道。
得止且坚固后就开始修观。
修世间道的话,就是开始观修粗静相。有七作意:
一、了相作意,二、胜解作意,三、远离作意,四、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六、
加行究竟作意,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前六个是近分禅,第七个是正禅。
以初禅近分禅为例,止是安住在一个所缘,了相作意是一直对欲界与色界做比较,了
解欲界的缺点与色界的优点。此时只是观察修,还没有得观,直到由观而引生身心轻安之
乐才是得观,得观与得止观双运同时。
虽然论著没有八作意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加上一项成为八作意:透过九住心得身心
轻安之乐所摄的止。
也就是九住心后得止是第一作意,在止的基础上修七作意,所以有八作意。
为什么要提出八作意?经论中提到第一作意,有时候是指九住心后止的阶段,有时候
是指了相作意,而这二个是有先后次序的,先是止,后是了相作意。
不提八作意,名相混用,读者很容易产生误解。所以,虽然论著中没有八作意之名,
但是使用八作意之名没有过失。
下面这一段的重点是要知道有七作意,及七作意之前还有一个作意,要能区分二个第
一作意的差别:
九住心后得止是止的第一作意,于止上修观,了相作意是观的第一作意。
在宗喀巴大师之前,没有人厘清此处,所以宗喀巴大师用较多篇幅来厘清。
(...待续...)
>>>>>
[1]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
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获得初禅近分定正奢摩他所摄唯止之后,经由七作意断除欲界烦恼获得初禅正行定。
七作意当中,前六个属近分,第七个不是近分,因为第七个已获得静虑正行定(根本住)。
[2] 初禅近分六作意,从了相作意开始算起,加上正行的果,称七作意。可是,若未得近
分初作意正奢摩他,不能生起了相作意,加上初作意正奢摩他,则完整安立八作意。
说八作意时,第一作意是最初成办初禅近分正奢摩他所摄唯止;说七作意时,第一作
意是开始观察上下界粗静相的了相作意。此两者初作意,先有正奢摩他,再有了相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