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见悲青增格西:世俗谛 13

楼主: ykkdc (ykk)   2022-11-11 18:06:32
摘自:仓忠仁波切教授
基──二谛
* 又,以“一切相智”(佛的一切种智)而言作解释
“一切相智”(佛的一切种智)分有二:尽所有性智、如所有性智。
“胜”意谓“如所有性智”;“义”意谓于“如所有性智”面上的显现境——空性。
如是,因为空性是于“如所有性智”面上存在,也就是,“如所有性智”唯缘空性而
已,故空性是胜义谛。
再者,除空性以外的法皆是世俗、名言(名言意谓存在的),此世俗名言的部分是于
“尽所有性智”面上存在,故是世俗谛。此中“尽”字,意谓世俗名言之存在的。
* 再说:是与“有境”有关而安立为“谛”。
以世俗谛而言,为何世俗法是“谛”?世俗法于“法执无明”面上显现为谛实存在,
故是“谛”。
例如,瓶于“执瓶谛实成立的分别”(其是法执无明)面上存在,故瓶是世俗谛;此
中,“执瓶谛实成立的分别”是有境,所以,是与“有境”有关而安立“谛”。
以胜义谛而言,为何胜义(空性)是谛?胜义(空性)是于“通达空之智”面上存在
,其是谛实不欺诳,故是“谛”;此中,是以“于通达空性之智面上存在”的理由而安立
为“谛”,所以,是与“有境”(通达空性之智)有关而安立“谛”。
如上总说上部宗派所承许的“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意义,但是各宗所主张的“二
谛”以及事例则各有不同。相关详细内容,可参考内道佛教宗义的论述,或是个人所教授
的《佛教四部宗义.见解明释集》。
>>>>>
[1] 佛智,即一切种智,又称作:遍智、一切相智。
佛圣者的身语意三门当中,佛的内心意知成就一切种智(遍智、一切相智)。
如《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若已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永断一切烦恼、
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得一切相智。”
佛教内道宗义当中,小乘宗义如毗婆沙宗虽然承许佛智是一切智,但不承许佛智是一
切相智。大乘宗义-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承许佛智是一切智且是一切相智。
此中,一切相智意谓:佛的内心意知成就同时证空性(胜义谛相)及世俗谛相,佛的
心能同一刹那(同时刻)遍证有法的胜义谛相和世俗谛相,故称一切遍智(一切相智)。
“一切相智”的相与“诸相非相”后者的相,并非同义,区分清楚才不会张冠李戴。
有看到“一切相智”,就拿“诸相非相”非议,这是自己望文生义错解。又如看到否
定自证分,就拿阿含经说自证自知来非议,实际上这二者所说内涵并不相同。若因自己闻
思的少,缺乏相关闻法学习,而产生混淆不清的错解,故应多闻学习帮助建立正知正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