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仓忠仁波切教授
基──二谛;所知分有二──胜义谛、世俗谛
“基”或称为“基法”、“基成”,就是基本法、根本法的意义。所知、基成、有(
存在的)、所量、法,此等是同义,各自的性相依次是:堪为觉知境、量所成立、量所缘
及、量所通达、持自体性。
“基成”的性相是“量所成立”,从“量所成立”的角度而言,有:量所成立的世俗
谛、量所成立的胜义谛。
又,以何安立“基”?“堪能安立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法”就是“基”。
换言之,彼法是安立二谛的基。例如,瓶是基,于此基上(瓶上)有世俗谛与胜义谛。
各宗皆是主张:所知有世俗谛与胜义谛。但是,各宗承许的内涵以及所举的事例,则
是不同。外道、内道宗义皆主张有“二谛”。佛教四部宗义的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
、中观宗皆是主张有“二谛”,但以各自宗见的差别而言,二谛的性相以及所举出的事例
则是不同。
此处,先总相略释世俗谛、胜义谛;后再略述下部宗与上部宗安立二谛的差别。
* 总相略释:所知有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
总相解释佛法内涵,大部分是以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若再区分其中的差别,必须以每
一宗派的主张而解释。
胜义谛(即空性)是真实法,世俗谛是虚假法。
胜义谛、真实法、究竟法,意义上是相同。
世俗谛、虚假法、假法,意义上是相同。
例如一般世间言说:这是真实的、这是虚假的。或说:他说的话是真的、他说的话是
假的。
为了让我们能学习并且获得理解,佛菩萨以随顺世间者承许的名言及内涵而取名安立
为“世俗谛”与“胜义谛”。
为何世俗谛是虚假法?为何世俗谛是虚妄欺诳?一般世间者的前五根知或第六意知趋
入对境之时,只能通达对境的总相而已,无能通达对境的真实究竟内涵。
我们认为认知(包括前五根知及第六意知)所显现真实的,再由如是“执为真实有的
认知”推动而有身语意行为,故是虚妄欺诳。所谓“显现的法是虚假”,意义就是如此。
以譬喻而言,你认为前面的动物是一匹马,心续中“执马的认知”所显现的是一匹马
的相,往前跑去之后发现原来是一只牛。前相续的“执马的认知”见不到真正的究竟,自
认为所执取的马是真的;但实际上,其所认取的马是假的,因为究竟上是一只牛。
又,以观察“瓶非是自方成立、瓶非是自性有存在”而言。
我们见到瓶的时候,认为:瓶是从自己方面成立而有,或说为,瓶是全然从自己方面
显现而有。我们认为,这种认知是正确、所显现的瓶是真实的。
但是,观察所缘到的瓶,实际上是如何存在?瓶是存在于瓶的形状?瓶是存在于瓶的
颜色?瓶是腹鼓、缩底等支分?以正理观察的遮除方式而推求,无能于任何支分之施设处
上获得瓶真实有。
透过正理观察寻求而了知,瓶是依于聚合支分之施设处而有的,并不是以这样的坚固
性而存在──不依支分之施设处、完全由瓶自己方面成立而有──无有如此坚固真实的瓶。
透过正理观察,破除“执瓶是真实有的颠倒知”的执取境──瓶真实有,因为此颠倒
知的执取境被破除而不存在,所以,心续中无能生起此颠倒知。
透过观察真实正理推求无能寻得“真实有的瓶”,“真实有的瓶”不是存在的;
那么,瓶是不是存在的?如何存在?瓶是存在的,我们可以用得到瓶,瓶是“唯名言
安立而存在”,也就是,唯是依于聚合众多支分之施设处而取“瓶”名,瓶即存在。
如是,瓶是世俗谛,以“观察世俗名言”而通达瓶,就是观察瓶之世俗谛。
若是已经通达瓶,又再观察瓶是如何存在?存在于那里?瓶是存在于瓶口、瓶腹、瓶
底等支分?则是超过“观察世俗名言”而于瓶上“观察真实正理”,也就是以胜义理智观
察瓶,就是观察瓶之胜义谛。
总相而言,瓶是以虚假显现的方式而存在,这是瓶的世俗谛;遮除虚假显现的部分,
瓶的真实究竟法,就是瓶之胜义谛。
此处以有为之“瓶”作为事例而说明,推之无为之“虚空”等等他法,道理皆是相同。
>>>>>
[1] 所知是存在,例如,瓶是所知、瓶是存在。龟毛兔角不存在,龟毛兔角不是所知。
所知与"有"、"法"、"存在"、"基成"、"所量"等同义。
存在的才能称作法,例如,瓶是存在,瓶是所知、是法、是有、是所量。不存在的不
能称作法,例如,龟毛兔角不存在,龟毛兔角不是所知、不是法、不是有、不是所量。
[2] 所知分为:世俗谛、胜义谛
世俗谛、胜义谛都是存在,因为是所知。龟毛兔角不存在,龟毛兔角既不是世俗谛、
也不是胜义谛,龟毛兔角不是所知,不是所知即颠倒知的执取,龟毛兔角是颠倒知执取。
存在的法,例如,瓶子,瓶是所知,瓶子此法的世俗谛、瓶子此法的胜义谛是存在的
。以世俗名言量观察瓶,即通达瓶之世俗谛,以胜义理智量观察瓶,即通达瓶之胜义谛。
世俗谛、胜义谛都是存在的,都是量所成立、量所通达,但是,缘一者能获得解脱、
缘一者不能获得解脱,例如,缘瓶之世俗谛不能获得解脱,缘瓶之胜义谛能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