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能念佛者,有几人哉!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2-11-02 09:10:22
印光大师:念佛境界
有居士在拜佛时身体震动,又见到黑暗中有光晃动。大师提醒他,这是过度提神所导致,
并建议他以后礼拜课诵,只须志诚恳切,不必过于提神。闭着眼睛念佛容易昏沈,如果不
善用心,还会出现魔境。因此,念佛只要不东张西望,不必闭上眼睛。
眼皮垂帘(就象佛像的眼睛那样微闭)心就能沈潜不浮动。念佛时头顶痛痒,感觉头上象
有东西在摩顶或头皮牵住等现象,都是念佛时心火上涌造成的。倘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
,则心火不上升,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消失了。千万不要把这些现象当作工夫,但也不必害
怕它是魔境,只管至诚专心地念,并想自己在莲花上坐着或站着,观想所坐的莲花。假如
不敢想自己在莲花上坐立,只要朝脚底下想,心火上炎的问题很快就会好,久而久之,虚
浮的习气自然消失。这种现象多半是由于躁妄,还没怎么用功,就想成就。
不懂的人还以为是自己修行有工夫,最终着魔发狂。念佛出现好境界也不欢喜,恶境界也
不恐怖,越害怕,邪神必趁机扰乱,而一旦动了欢喜心,正念就将失去。平常念佛,不能
太急,急了会伤气,伤气也会使人产生震动。也不可过于缓慢,太慢了气接不上,同样会
伤原气。
有人念佛追求环境寂静,大师指出,念佛应当静闹一如。在静中念,不怕周围起纷扰;在
闹中念,这颗心仍然保持安静,不因闹而生憎恶,这样就不会有魔事发生。念佛产生悲痛
的情绪,也是善相,但不可经常这样,否则必著悲魔。这些现象都是不善于用心导致的,
应当一心静念,经常在人多的场合念,这些奇怪的现象都将渐渐消灭。
有居士说,自己念佛时见到发光的现象。大师警告他,千万不要以为是圣境现前,否则恐
怕会招来魔鬼附体,最终无药可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从无量劫来,结下的怨业无量无
边,冤家债主想来报仇,却由于念佛人有念佛的修持功夫,不能直接下手。
而念佛人一旦想得好境界,冤家债主就得其便,显现发光等境界,令他起欢喜心,以为自
己修行功夫到家,甚至认为已成圣道。这个妄念不断坚固,最终将失去正念,魔鬼侵入,
令他颠倒发狂,佛也不能救。世间用功修行而发狂的人,都是不注重息除妄想、摄心正念
;反而还没怎么用功,就想成圣。整天妄想圣境,象喝毒药一样昏乱,说些天旋地转,神
奇鬼怪的胡话,其实都是自己妄心召来的魔鬼在兴风作浪。
应当教他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外,心中一概不许生起其他念头,这样自然就如
长空雾散,天日昭彰。对于此类境界,不要自以为是。假如之后又出现类似情况,应当既
不欢喜也不恐惧,境界自然消失。
大师观察一位居士的根性,应当是宿世修习禅定的人,今生念佛得到感应,比如临睡时眼
前现白光,礼佛时见到佛像悬立于虚空。但大师还是提醒他,虽然这些属于善境,也不可
贪著。并举出明朝虞淳熙在天目山闭死关静修,得到了先知神通,能预言天人的阴晴祸福

他的皈依师莲池大师听说后,写信斥责他,说他陷入魔境,他这才悬崖勒马。真正修道人
,不要说这种境界,就算真的得到五种神通,尚且要置之度外,才能得漏尽通;一旦贪著
,就很难继续上进,甚至会退失堕落。
又有居士谨小慎微,夜半念佛,眼前出现一个金甲神,吓得不敢念了,唯恐是魔境。大师
感慨说怎么无知到这种地步,偶尔见到异相,就怕得不敢念佛,心就失去正念。幸亏不是
魔现,倘若是魔现,魔正好趁他不敢念佛之际,进入他的心窍,令他着魔发狂,丧失正念
。既然害怕是魔现,更应该认真恳切念佛,魔才无容身之地。
正如光明来临黑暗荡然无存,正来邪就灭,怎么能因为害怕魔现反而不敢念佛?自己的对
治方法完全不用,听凭魔来侵扰。好比担心强盗要来,自己先将守护家兵撤到远方,这难
道不是替强盗作掩护,让他没有畏惧,任意抢劫一空吗?应当守住自心空无一物,以此清
净心念佛,自然不会有一切境界。即便出现魔境,我以空空之心,不生惊惧地念佛,魔必
自然消灭。
倘若在念佛时,忽然显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只要心存正念,不妄想执著,明白所见之
像唯心所现,虽历历分明,并非心外之物,而是心地清净自然显现,比如水清则月显,没
什么奇特,完全不生夸张欢喜,反而更加专心念佛。这样的人,不要说佛境现前有利益,
就连魔显现,对他也能产生利益,因为他不取相执著,心能归一。
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仍然清净不执著,魔也就不能侵扰他,心更加清净,道业得以
增进。
念佛之人,只要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也不
妄生欢喜,以免得到一点点境界就满足,产生退惰;没有境界也没什么欠缺。心未归一,
急着想见佛见境界,这样的人不要说所见的是魔境,即便真是佛境,也会因他妄生欢喜而
受损,所谓生欢喜退惰,难以受益。应当至诚念佛,不要希求见佛见境界。
修净业的人,不执著任何境界,也就没什么境界发生。倘若一心想见境界,境界就会越来
越多。现今邪魔外道太多,切不可对他们抱着好奇心试探心。只要有此心,必定被他引诱
,一旦进入其牢笼,将丧心病狂。
总之,大师指出,魔境与胜境的差别,在于境界与佛的经教是否符合。真是圣境,则令人
一见,当下心地清净,毫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此境界,心不再清净,反而生
起执著躁妄的心。另外,佛光虽然极其明亮但并不耀眼,如果光太过耀眼,就可以断定不
是真佛。
境界来了,只要用“凡所有相皆虚妄”的道理检验,如果是佛现,会更加清楚;是魔现,
只要保持心不执著,境界将消失退隐。这是检验真伪的大熔炉。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杨慎予居士书、复刘慧焯居士书、复陈士牧居士书五、复陈士牧
居士书六》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复何慧昭居士书》、《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沈弥生居士书》
https://i.imgur.com/GaJ14QP.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