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桑却佩格西——空性与灭谛 (1)

楼主: ykkdc (ykk)   2022-09-18 18:40:45
摘自:2022/07/05《菩提道次第略论》-〈毗婆舍那品〉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扎西老师
〔学员〕:空性的所破不存在,灭谛的所破存在,灭谛又是为空性的理路是什么呢?
〔格西〕:譬如,佛相续(心续)中的灭谛,指的就是佛相续(心续)中的涅槃。
佛相续(心续)中的灭谛和涅槃来说,他的所破是遮止了客尘垢染,也就是不管是烦
恼障、所知障都是客尘垢染。
客尘垢染虽然在佛相续当中不可能存在(已被断除),但客尘垢染在一般有情的相续当
中是存在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灭谛的所破是存在的,是指在一般的有情相续中存在。
但是,佛相续(心续)中的灭谛、涅槃同样也是空性,因为就“遮其谛实成立的空分
”来说,它是空性,而就“遮客尘垢染的空分”来说,它同时也是灭谛。
所以,佛相续中的涅槃来说,可以说既是灭谛,又是空性,两者可以说是同样的体性
。佛相续当中的灭谛,或者佛相续中的涅槃,既是灭谛,又是空性,两者皆是。
佛相续当中的涅槃,就他是灭谛的这一分来说,是指因为他有遮客尘垢染的空分。所
以,要了知佛相续中的涅槃是灭谛,就要能够知道佛相续中的涅槃是遮客尘垢染的空分。
但,同时它也是空性。所以,如果要知道、如果要通达佛相续中的涅槃也是空性的话
,那么,就必须要知道它是遮谛实成立的空分。这样一来,才能够通达它是空性的道理。
这个原理来说,其实一般我们在讲补特伽罗相续当中也是一样。所以,譬如像我们补
特伽罗是无常法,同样也是无自性──是无常,也是无自性,两者皆是。
(注:我们是无常,我们也是无自性,并不是说无常等于无自性。无常的意义,和无
自性的意义,两者是不同的意义,但是,我们既有无常的特征,也有无自性的特征。)
我们是无常,我们也是无自性,两者皆是,可是要通达我们是无常,必须要观待于通
达无常的心,要遮止“补特伽罗常”的这一分,要了解补特伽罗常空,遮止补特伽罗为常
,所以,了知补特伽罗常空,由此来说明通达补特伽罗无常。
而要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的话,只要遮“补特伽罗有自性”(遮止“补特伽罗自方成
立”的这一分),所以,知道补特伽罗自性空而来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
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的觉知,它主要是要遮补特伽罗有自性,而来通达补特伽罗自性
空,这与遮常没有关系;而了知补特伽罗为无常的这个觉知来说,则是通达补特伽罗常空
,遮除补特伽罗是常这一分,这与遮除补特伽罗有自性也没有关系。
所以,是两个不同的觉知,但是,并不妨碍补特伽罗既是无常、又是无自性的道理。
※ ※ ※
〔学员〕:《心经》当中提到,无苦、无集、无道、无灭,无灭是指,佛在根本定当中不
承许显现的境是空性?
〔格西〕:
刚刚有提到,因为灭谛也是空性,但是,就如同前面说无苦、无集、无道,指的都是
“于胜义中无”,也可以说都是无自性(于观察胜义的理智量当中,不可得自方成立)。
在趋入自己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见中不会有自己,因为他是要趋入自己的究
竟安住之理。
“自己”就可以放任何一法,苦、集、灭、道都可以,包含空性也可以。
为什么呢?就像于趋入瓶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见境中没有瓶,但是,有瓶的究
竟安住之理。
同样地,于趋入于空性之空性(趋入空性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之所见境中,也
没有第一层的空性,然有第二层的空性,就是有空性的空性,但是,没有第一层的空性。
总而言之,于趋入自己的法性或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见中,不会有第一层的所
空事有法,但是,有之上的法性。
如果今天没有加上趋入灭谛的法性,因为涅槃本身就是空性,涅槃是空性、解脱是空
性,这是在中观应成派的承许当中。
所以,今天如果只是说趋入灭谛的根本定的所见中,那是有灭谛的;趋入于涅槃的根
本定的所见中,同样也是有涅槃;而趋入于解脱的根本定的所见中,也是有解脱;趋入于
空性的根本定的所见中,一样是有空性。
但,如果说:趋入于空性之空性,或者趋入于灭谛的空性、灭谛的究竟安住之理,这
样一来,就没有第一层的灭谛或者第一层的空性,这都是相同的道理。
如果仅仅只是说一层的话,趋入灭谛的根本定的所见中、趋入于空性的根本定的所见
中,可以说有灭谛存在,或者有空性存在,因为灭谛也好,空性也好,都是显现与真实完
全符顺的,它是谛实(属真实义的所知)。
之所以说在一心专注于彼等(涅槃、灭谛、空性等)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见
中,不会有彼等,这是因为,在一心专注于彼等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他寻求的就是
彼等的假立义。
寻求彼等的假立义来说,因为找不到,所以,可以说寻求彼等的究竟安住之理;如果
寻求彼等的假立义找得到的话,彼等(涅槃、灭谛、空性等)就会变成是有自性的。所以
,这也是相同的道理。
※ ※ ※
〔学员〕:自续派所谓的俱生实执,在中观应成派来看,是遍计、还是俱生呢?
〔格西〕:是遍计。中观应成派去观察自续派所谓的谛实执,纯粹就是遍计。
像这样的部分,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当中就有这样一段,他说到:“凡中观自
续所许俱生实执者,由此宗(即中观应成)则认为唯是遍计。”
后面又讲到:“依此之理”,就是有关这个部分已经用很多的道理去抉择了。
所以,在《了不了义》当中主要要讲的就是:中观自续派所承许的谛实执,在中观应
成来看是属于遍计的,不会是俱生的,纵使自续认为是俱生的。
※ ※ ※
〔学员〕:中观自续派虽然承许诸法是自相有、自性有,但说到存在是不是也要依靠名言
安立?
〔格西〕:
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一样,都叫作“中观宗”,只要是中观宗,都必须要有一个
共同的条件就是“虽许无谛实,然许名言有”,这样才能够说他安住在中道,称为“中观
”。所以,他之所以称为“中观”,都是因为他们共许“虽无谛实,但是,名言有”。
所以,虽然中观自续派承许有自性,可是他并没有承许有谛实,他并不承许谛实成立。
以存在来说,(中观自续派而言)虽然非谛实成立,但是,说到法的存在一定要有一
个量能够安立它,那个量就是名言量,所以,同样共许存在的所知虽然非谛实有,但是,
它之所以存在,是由名言量所得义,是由名言量去成立它存在。
当说到诸法的存在,中观自续派也同样多会承许它是名言有。
诸法的存在性说是名言有,就是:当然空性也是名言有,可是不会说“空性”是名言
量的所得义,但是,“空性的存在”可以说是名言量的所得义,然“空性”不是名言量的
所得义,但是,“空性存在”这一点是名言量通达的。
“空性”是由胜义量(根本定)通达的,但“空性的存在”是名言量(后得位)通达的。
中观宗可以分为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以中观宗来说,共同尊崇的就是龙树菩萨、圣天菩萨(提婆菩萨)。后来区分为中观
应成派,就是佛护论师、月称论师的体系;另外,又支分为中观自续派,就是清辨论师的
体系,所以,就会有所差别。
可是他们同样都是因为尊崇于龙树菩萨、圣天菩萨(提婆菩萨)为根本的中观师,所
以,都共许无谛实、名言有,这是属于共通的中观的宗。
共同的宗、从源头开始讲的话,就是:凡是中观宗所依据的契经、经典是完全共通的
、没有任何差别。又,他们所依据的定量释论也都是依龙树菩萨、圣天菩萨。
龙树菩萨所造的释论和圣天菩萨所造作的释论,其中所诠的内容也完全没有差别,所
以,只要是中观宗都共同尊崇龙树、圣天(提婆)——龙树父子,他们所造的定量释论。
所以,他们的宗都共同承许无谛实、名言有。
但是,各别来说,后来他们所延伸出来的宗义,就是刚刚所说的分为中观应成、中观
自续派两派的大阿阇黎们,他们所说的宗义就开始有一些差别。
这个差别就在于:虽然都承许无谛实、名言有——
可是中观自续派来说,认为无谛实和自方成立是有差别的,他把诸法为自方成立和诸
法为名言有才是放在是相等的;中观应成派来说,认为诸法谛实成立和诸法自方成立是相
等的,所以,名言有并不等于自方成立。
也就是说,当提到诸法为名言有并不是说诸法自方成立,而诸法谛实空、诸法自方成
立空是没有差别的,这是中观应成派的承许。
自续派则认为诸法名言有,同时诸法也是自方成立。所以,在自方成立的分歧就产生
了极大的差别。
>>>>>
[1] “空性”从境、有境二种角度,前者是有法的究竟安住之理,后者是通达空性之智:
就境的角度,空性的所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