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12

楼主: ykkdc (ykk)   2022-04-22 16:05:36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0-2讲)
丑四、理须双修
(341页)第四、理须双修。
“修止、观一种何非完足,必双修耶?”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这两者都需
要去成办的,光是奢摩他(止)是不够的,有了毗钵舍那(观)的话,是一定有奢摩他了
,因为没有奢摩他的话,就无法生起毗钵舍那。
可是不要说因为奢摩他(止)就感到满足,为什么呢?宗大师在此回答说,答:“譬
如夜间,为观壁画而燃灯烛,若灯明亮无风扰动,乃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灯虽明而
有风动,是则不能明见诸色。如是为观甚深义故,亦须定解真义无倒妙慧,及心于所缘,
如欲安住而无扰动,乃能明见真实。若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定,然无通达实性妙慧,是
离能见实性之眼,于三摩地任何薰修,然终不能证真实性。”
就像我们晚上要去看一个壁画的话,光是有智慧的明灯(观)是不够的,这时候也必
须要远离风的这种吹动(止),这样的话才会看清楚,否则风太大的话,火容易会随着风
所飘动、摇动,这样我们看壁画的时候,也没有办法看得很清楚了。
所以同样的道理,光是有观察诸法究竟的智慧(观),可是没有奢摩他(止),去驱
除这种散乱或者沉没的话,我们内心只是在短暂的时间之内看到空性而已,了解空性、思
惟空性而已,没有办法持续,所以没有办法看得很清楚,把空性看得很透彻。
所以必须要透过,像是没有风吹动的烛火般,我们必须要透过奢摩他(止)的力量,
远离掉举还有沉没,而来思惟(观)空性,这样的话才有办法看到。
可是光是没有风(止),也看不到墙壁,你还要是烛火(观),你还是要拿着蜡烛,
点起火来才有办法,光是没有风,你也看不到。
所以同样的道理,光是奢摩他(止),可是没有毗钵舍那(观)的话,就没有办法看
到空性,细微的看到空性,透彻的看到空性,这样的话也没有办法远离生死轮转,所以这
两者都是需要的。
若虽有见能悟无我真实性义,然无正定,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则无自在,为分别风之
所动摇,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是故双须止观二品。
修次中篇云:“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
,故当双修。”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
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
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
,由观故如山。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
所以修止的缘故,让我们心无有散乱,所以心远离掉举的这种过患,掉举就是散乱。
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那是由修学毗钵舍那所感
得的果位。所以观迹是由观所获得的一个成绩。
为什么叫足迹的迹的意思?如果我们走过的话,我们可以透过他的足迹,知道说这个
人走过了。所以同样的,透过了这个成果,我们可以知道,啊!原来这是以前修学毗钵舍
那所感得的一个善果,就像是毗钵舍那走过,由毗钵舍那留下足迹般,所以叫做观迹,是
这边为什么叫足迹的意思。“故于此二应知差别。”
(342页) “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虽以观慧观无我义,心极动摇如风中烛”,所以在
我们没有成办奢摩他之前的空正见,虽然能够通达空性,可是那时候的状态,我们的心如
同风中烛,所以使得壁画没有办法看清楚,所以无我影像且不明显,
“若成止后而善观察,则已灭除极动过失”,可是如果成就奢摩他之后,来作善观察
的话,那时候已经灭除了这种动摇的一个过失,极动过失,“方能明了无我影像。”
故毗钵舍那不散动心,是从无分别奢摩他所产生的,通达实义,通达空性这一部分,
非从止生,并非是由奢摩他所产生。
就像什么呢?譬如灯能照色,就像灯能够照亮这些色法,照亮这些形色,是从前念灯
火而生,是从前念灯火而生,非从遮风帐幔等起,并非是由遮挡风动的这种帐幔而产生的
;灯固不动,则从幔生,灯坚固不动,是由遮风的这种帐幔所产生。
所以同样道理,若心无掉沈不平等相,若心远离了掉举也就是散乱,还有沉没以及不
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观能证真实。才能够真正的看到,很明显的看到这个空性。
故正摄法经密意说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修次初篇云:“心动如水
无止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实了知真义,故世尊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
实。”
>>>>>
[1] 止、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