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2011/04/3.html
菩提心的定义/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其严格的定义,但是可以大概理解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是菩提心。
这里面一定要具备二个部份:一、是为利有情的部份,类似大悲心等(大悲心是希求
利益一切有情离苦的意乐动机);一、是愿成佛的部份(希求成佛,想要成佛)。
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想要成佛的意识),因素是:为利有情。为利有
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本身,可是讲条件的时候会讲二个。
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个欲求(希求)的心(意识),二个欲求(希求)是:1.很希
望利益有情(希求利益一切有情),与2.很想成佛(希求成佛)。
(由第一个希求利益有情的因素,而生起第二个我要成佛的希求。这两个希求的次第
,首先由大悲心希求利益有情,而后生起我要成办佛果菩提的希求,菩提心即希求成佛。
菩提心是因大悲的希求利他,而希求自己成办无上菩提的佛果。为什么要成佛?因为
成办佛果一切种智的究竟功德智慧,才有圆满利他的能力,才能圆满希求利他的大悲。)
菩提心的定义:
“与自身的助伴─为了利他而缘圆满菩提(即佛果菩提)的欲乐心所(希求心所)相
应而生,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属第六意识心王)。”
(注:心、心所当中,欲心所属别境心所,欲心所不是贪心所,贪心所属烦恼心所。
一般说的贪欲,不等于别境心所的欲心所。
欲心所(希求心所),或译作欲乐心所,此处的欲乐,并非一般说五欲之乐,五欲之
乐的乐受属受心所,受心所属遍行心所,而此处欲乐心所属别境心所,不是在说乐受。
别境心所的欲心所(希求心所、欲乐心所),是说希求好乐的作用。有些会加注音为
ㄧㄠˋ,例如经典常说“愿乐欲闻”,表示佛弟子对佛所开示的法有好乐(ㄧㄠˋ)希求。
《优婆塞戒经》:“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希求)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
名为菩萨性。”此处的欲,指欲心所,心、心所当中,欲心所是对所思惟之事物发起希求
的作用,此处所思惟之对境是佛果菩提,想要以善业利益有情而对佛果菩提发起希求心。
《华严经》:“为欲(希求)究竟功德智慧(佛果无上菩提的一切种智),…常为利
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起大悲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一切种智(佛果)。”
蕅益大师<百法明门论直解>:“欲者(心心所当中的欲心所),于所乐境,希求冀望
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爱乐证修…”
心、心所当中,别境心所的欲心所,不等于一般说的贪欲。经典说到的欲,或指贪欲
,与烦恼相应。或指五欲尘,属色法。或指希求心所的作用。依经文脉络有不同用法。)
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
(1).先说“大乘主要意识心”。
菩提心(想要成佛的发心意识)是大乘道的门槛。
有菩提心(有想要成佛的意识)即是大乘,没有菩提心(没有想要成佛的意识)就不
是大乘,是不是大乘,取决于有没有菩提心(是不是大乘就看有没有希求成佛的意识)。
说“大乘”,是为了排除蔗皮式的菩提心(蔗皮式发心,又称造作式菩提心)。
以七因果方式修习菩提心的次序是:1.知母、2.念恩、3.报恩、4.悦意慈、5.大悲心
、6.增上意乐,接着是7.蔗皮式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七因果修习方式,前6个次第为因,生起第7个果,即我们内心第六意知透
过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乐的修习后,最后生起发菩提心的果。此
时所发起的菩提心,称为造作发心、造作菩提心,又称蔗皮式的菩提心。)
蔗皮式的菩提心(造作式菩提心),与菩提心(任运菩提心),是相同的(这两种想
要成佛的意识,其所缘、行相都是相同的,所缘都是一切有情、佛果,行相都是为利众生
愿成佛),但它(蔗皮式造作式菩提心)尚未达到任运而起,当任运而起时就入大乘道。
(菩提心的七因果修习方式,前6个次第为因生起第7个果,即生起造作式菩提心。串
习七因果修习,当造作式菩提心达到任运生起,即正式的菩提心。生起任运的、正式的菩
提心的第一刹那,就是入大乘道。发心入道,入大乘道的第一刹那是生起任运菩提心。)
之所以称为蔗皮式的菩提心,是因为如吃蔗皮虽然也有甘蔗的味道,但是并不如甘蔗
好吃。一旦将菩提心(造作式的菩提心)修习至任运而生的程度,就算入了大乘道,也就
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为了遮除蔗皮式菩提心(排除造作式发心)讲了“大乘”。
(入大乘道的界线是生起任运菩提心的第一刹那,由造作菩提心串习至任运菩提心生
起的第一刹那,即入大乘道。正式的菩提心是任运菩提心,未任运之前是造作菩提心。)
(2).“主要意识心”:
如佛的眼识也是任运而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为了遮除(排除)佛的眼识等(排除
佛的眼识、耳识等前五根识)是菩提心,所以加了“意识”此条件(属第六意识)。
又,我们有很多心王、心所(心、心所,即心王与心所,觉知包括心王与心所,心王
与心所同俱相应),如眼识是心王,它有很多心所,有慧心所、定心所等,也就是整体上
是心王,它的特定功能即心所,它有辨别能力这部份即慧心所,它有专注力这个部份即定
心所。
(心王、心所,是如某个东西与它的功能,像手机与其拨接电话、传短信等功能,拨
接电话是功能,不能说它是手机。我们了解一个东西,对它有观察的能力即是慧心所,有
专注力这个部份即定心所。每个心王一定都有五个心所(五个遍行的心所法),另外还有其
他的心所(如五个别境的心所法)。在《俱舍论》中有说到什么样的心必须有什么心所等)
与此相同,菩提心是心王(属第六意识心王)。(有心王就有心所,如大悲是心所)
对于此部分有很多讨论,无著菩萨说发心是很愿意成佛,所以他说发心是种希愿。
希愿是心所的一种(希愿,即心、心所当中,欲心所的作用,欲心所或译希求心所、
欲求心所,属别境心所),所以后来很多人会把发心说成心所;但是事实上,发心虽然是
种希愿,但不是愿心所(欲心所)。
(发心属第六意知,第六意知包括心王与心所,心王与心所同俱相应。第六意知菩提
心的发心,是由希求利他的大悲引生想要成佛的希求心所同俱相应的第六意识心王。)
(3).“大乘道入门”:
我们的空正见(空正见,即通达空性的智慧,属了解空性的意识)只懂得空性,不懂
其他的。
就如我们的眼识,只看见颜色、形状,听不到声音;耳识只听得到声音,看不到颜色
、形状。我们的意识也一样,如果认识了这个部份的意识,就无法同时认识其他的境。
(我们有许多第六意识,生起了解某一法的第六意识时,不能同时了解其他的法。比
如生起了解柱子的第六意识时,不能同时了解杯子;了解杯子时,不能同时了解柱子。)
我们看起来好像能懂得许多,能懂桌子、椅子、杯子等,事实上这样的认知是许多的
心(很多不同的第六意识)合起来,马上产生的情况就好像电脑快速执行指令一样。
总之,我们懂桌子的意识,和懂椅子的意识,是不一样的,与懂杯子的意识,又是不
同的。懂桌子的那个意识,不会懂椅子,懂椅子的意识,也不会懂杯子,这些都是完全不
同的意识。所以一个意识没有办法同时了解很多境,就如我们的眼识无法了解声音是相同
的道理。
前面说过,有懂一百七十三相的智,那些都是懂自己的部分(这173个意识,各别都
是了解自己的对境),也就是生起这个心(生起这个意识)的时候,其他的心(其他意识
)会隐没,另一个新的心(新的意识)生起时,原来的心(原本的意识)又同时会隐没。
经过不断训练后,能到达一触即发,最后一百七十三相(一百七十三个对境)同时显
现于心(意识)中,没有时间差别,也就是这个心(意识)能懂这个,也能懂其他的。
称佛陀的心(意识)为遍智(一切相智、一切种智),一方面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
面是它遍知一切)。(佛圣者的意识称为正等觉,又称作遍智、一切相智、一切种智。)
也就是,虽然十地菩萨也懂一百七十三相,但说到一个心(一个意识)就能懂一切,
即使是十地菩萨也没有。
这样的话,佛陀的空正见(佛陀通达空性的意识)也有菩提心的功能──也有希求成
佛的想法,即具备了菩提心的定义。
可是,我们不能说佛陀的空正见就是菩提心,虽然佛陀的菩提心和空正见的功能很像
(因为大乘无学道佛果位的意识,没有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差别,佛的一个意识了解空性真
如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世俗诸法),但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空正见就是空正见。
为了挡住(排除)佛陀的空正见是菩提心的情况,所以才讲“大乘道入门”。
(虽然佛陀现证空性的智慧,也有菩提心的希求,现证胜义谛空性的同时也能够现见
世俗诸法,只有佛的一切种智的意识觉知(正等觉)才有这种能力,但菩提心就是菩提心、
空正见就是空正见,菩提心是以希求成佛的这一分意识来安立。)
(4).“道类”:
讲“入门”挡住(排除)了大悲心等(只生起大悲心还未正式进入大乘道),但是资
粮道第二刹那以后的菩提心并不是“入门”(大乘道入门的第一刹那即入大乘资粮道)。
如果说资粮道第二刹那以后的菩提心是“入门”有什么过失?就会有修行者一定要达
到这个境界,没有达到就要说没有入大乘门,所以“入门”是资粮道第一刹那的菩提心。
因此,只说“入门”会挡住(排除)资粮道第二刹那至成佛的菩提心,为了将这些(
大乘资粮道第二刹那以后的菩提心意识)纳入,所以说了“道类”,也就是入门类似的。
“大乘道入门之道类”:所以菩提心是大乘道入门及它类似的。
(菩提心不是只有入大乘道的第一刹那意识,除了大乘道第一刹那即资粮道的第一刹
那,还包括资粮道第二刹那以后,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佛果等时位的菩提心意识。)
因此,菩提心有四个特点,其中,三个遮除(排除)、一个纳入。
四个条件中,第一个“大乘”是为了排除蔗皮式的菩提心。“道类”是为了将资粮道
第二刹那以后的菩提心纳入。其他二个条件:意识(排除眼识等)、大乘道入门(排除佛
位的空正见),则是圆满“任运而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句子本身未表达出的内容。
所以,说菩提心是“任运而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主要意识”是较为圆满的说法(“主
要”表达心王)。真正的菩提心定义,讲起来很拗口,先记住这样的说法,以后再去对照
真正的定义理解。又,虽然透过定义的简别,能清楚地标示出菩提心,但是要理解菩提心
仍要透过正文一连串的内容。
>>>>>
注:
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一位补特伽罗的心续,心心所当中,世俗菩
提心、胜义菩提心都属第六意识心王。世俗菩提心所缘世俗谛,胜义菩提心所缘胜义谛。
当说到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正式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以言
诠门分类而说,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空正见、现证空性的智慧。真正的菩提
心是世俗菩提心,即由大悲心推动,真实不虚伪的为利益一切有情愿成佛的主要意识心。